
小时候我对父亲的印象很浅,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外公外婆身边,父亲偶尔会来外婆家看我,那时候的他个头瘦身子细长,白净的脸上戴了付度数不高的近视眼镜。
他不苟言笑,也从来不主动抱我亲我,这使得我感觉父亲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严肃和距离感。
我和父亲之间的亲情建立得不算完整。这于我的确是一种伤害,于父亲也似乎有那么一点缺憾。
但在父亲节来临之际,我还是想提笔聊一聊他老人家,说他老也已近八旬之高龄了,但外表还真的看不出来,与其说他保养得好还不如说他心态很不错。
他是一个纯纯粹粹的与世无争、与名利毫无相关的书呆子儒生。
曾经读过朱自清的散文《父亲的背影》也曾经被文章里的慈父深深地感动着。那是作家的文采再调和进了当年的时代背景之后的“高档鸡尾酒“。品尝起来自然感受非同一般。
而我和父亲之间的父女之情我想既使有朱自清的那份笔力也很难再表达那种浓烈深厚的情感了。
但我还是想写一写他,这位看似有些另类的书呆子父亲。
也许我觉得自己的个性太像父亲,毕竟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他的基因,也许我认为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需要有这么一个傻子儒生来调和一下,也希望能借着父亲的人格,努力在坑坑洼洼的土地上挖出一股清甜自然的纯净泉水来。也许,也许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吧。
我的父亲家世背景相当不错,有一个亲叔叔在北京清华大学当教授且是设备处处长,还有他的亲姑父也是党政军要里的一位国家功臣。
可令我奇怪的是父亲在我们面前从来只字未提,之所以后来知道也是北京的亲人们无意之中谈起的。里边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父亲自己也当过干部,虽然他学历只是高中毕业,但是他却酷爱读书,家里书柜床头满满地堆着无数本杂志。记得《收获》《当代》《译林》《读者文摘》《中篇小说》《杂谈随笔》以及一些中外名著都被他收入囊中。
虽然,他一直清贫如洗以至于囊中羞涩,可买书买杂志买《新民晚报》等却是毫不吝啬。抱着心爱的书籍常常读书至深夜二、三点。
因为长期受书本的熏陶,他的文笔也比普通人要好,又加上他老实忠厚,年轻时很快被上级领导看中并提拔他当了工会主席,宣传干事等,不久入党,也当选过人民代表。
但是这些荣誉似乎在父亲身上都打了水漂,用世俗的眼光来看确实如此。
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一缕缕拜金拜银的春风并不温柔,而是狂风大作,父亲当时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职权谋些私利,说实在的,给儿女们弄套房子也完全可以办得到。
父亲或许也心有所动,当他内心有争战的时候没有与任何人商量,而是一直保持着和北京爷爷的书信来往。
曾记得北京爷爷在信中千叮嘱万嘱咐:国荣侄儿啊,你的立场必须得坚定,千万千万小心,不能犯错误,钱财是身外之物,而气节才是最可贵的!
小爷爷的信是我母亲偷偷拿出来给我一个人看的,连弟妹们都不知道。
可那时,我和妹妹均不懂事,觉得自己的父亲太没本事,太窝囊,太傻了。于是我和妹妹就当面戏称父亲为傻呆子。
他傻还不算,出去买衣服裤子也从来不讨价还价,人家说一百,他一分也不少,实足一百给店家。精明能干的妹妹气呼呼地说,这衣服最多就值4、5拾元罢了。
可父亲用眼一瞪说,人家不要攒点钱啊?
我和妹妹只能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从此,父亲在我们心目中就是实足傻子一个。
父亲对我们儿女的嘲笑也不以为然。
最多就是哼哼几声,有时自己还乐呵呵地傻笑。
当我大学毕业要分配找工作了,我的几个同学都在四处找关系通路子,我也很着急就大着胆子去求父亲,可他二话不说就回绝了,好像我不是她亲生的女儿。
他甚至轻描淡写地回我道:上面分配你哪里你就去哪里啊,为什么找关系?有工作岗位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你愁啥呢?
唉,我的傻父亲,我欲哭无泪啊。
但是现在想想父亲的话里藏着智慧,可惜当时年幼无知。
为了工作分配之事我找到了现在的老公,他精明能干,脑子活络人脉又广和我父亲皆然相反,也许是寻找内心缺失的那种安全感,我的老公正符合了我当时的心理需求。
可我先生老家是乡下农村的,虽然他父亲也是老游击战士立过军功,但他个头矮小,我带回家里,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反对,说太丢面子了。以我的条件和容貌完全可以找更好的对象。
这一次我又战战兢兢地试探父亲的口气,哪晓得他这样说:乡下人有什么关系,个子矮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他人好,对你好就行。
父亲啊父亲,我真心不知道你是不是真心对自己的女儿说话。我耐闷他怎么一点儿虚荣心都没有啊。
遗传了父亲的基因,我也没有虚荣心了,真的不知是好还是坏。
但是,经历了人生许多事情以后,我释怀了,我觉得父亲内心始终有一个做人的标竿原则,不贪图荣华富贵,只求取心灵平安。
父亲多年的阅读使他人生已经拥有了很大的一座黄金屋,这黄金屋里藏了智慧,藏了宽容,藏了健康,藏了亲情,更藏了母亲对他的爱,除了这,他还需要什么呢?
看似傻傻的父亲,其实您还真的不傻啊!
祝愿天下所有的父亲节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