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二十七:后院,不能起火
一一认真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作者 岩增
当年参加国家三线建设支援边疆,许多职工是克服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各种困难,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新疆的建设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类似“后顾之忧”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一九六八年夏天,我的己经七十多岁的奶奶病重了。我请假回到天津,与我母亲一起去乡下照料奶奶。我母亲抱着最小的弟弟,我背着行李踏上了距离天津一百多里路的农村老家。当时天津家里留下了妹妹、大弟岩波和二弟照顾家。我和母亲及小弟下火车后,找不到原来的路了,原来大田收割完小麦后,正在用水浇地,汪洋一片,那些乡间小路都被水淹没了。在老乡们指点下找到大路,好不容易才赶到家。本来平时十几里的路程,竟多走了五、六里。奶奶己经病重,眼看着来日无多。在当时医疗条件下,医院对恶性肿瘤也毫无办法,让家里人准备后事。爷爷不甘心,于是我陪着爷爷在周边几十里乡村遍访老医生,并请到家里为奶奶看病。结果都一样,医生看后都摇头,我几次痛哭,痛彻心扉,因为我从小有一半时间是奶奶陪我长大的,有着深厚的感情。奶奶有气无力地劝我们不要难过,说人早晚都要入土。我更止不住痛哭。随后给我父亲拍去了电报,父亲立即从新疆赶回老家,为奶奶办理了后事。在单位里类似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让在外工作的人思想负担很重。

公司里还发生了一件更糟心的事,尽管是极个别的,但对人们造成的心理阴影却很大。有一天工区工会主席突然接到一封电报:请速回津处理家事,落款:居委会。弄得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工会主席也更不明就里。单位马上做出安排,让他回天津去处理。同时,单位也立即与新疆二建驻天津办事处打招呼,安排他们了解情况并协助处理。原来是工会主席的媳妇出事了。由于家里的主心骨、自己的男人去新疆了,家里一旦“这坏了”、“那有问题了”就不知该怎么办了。媳妇就请自己单位的男同事给帮忙,到家里去帮助维修。一来二去俩人睡到了一起。居委会大妈发现了问题,抓了个现行!那年代这种问题可了不得!轻则处分重则判刑。他媳妇也知道犯了错,任打任罚,即使离婚都同意。居委会和媳妇单位出面调解,既指出危害,又做了大量思想工作,一是老夫老妻了,二是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如离婚负面影响太大。最终家庭是保住了,但夫妻感情却受到伤害。那个肇事的男同事也受到处分并被调离天津市。

后方的不安定必然会造成前方的不稳定,军心不稳怎么打胜仗?
各级领导的心想到了一起:要采取措施稳定军心!他们深入到班组,及时了解职工们家庭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千方百计帮助解决问题。
一是建立家庭困难职工提前在企业内部退休制度,凡已接近退休年龄的,可申请享受内部退休,待达到正式退休年龄,再正式办理退休手续。这就是企业后来形成的“内退”制度。同时为家在天津的夫妻两地分居的积极协助联系接收单位,经上级批准调回天津工作。二是加强天津办事处的力量,配备医生和专业技术维修人员,协助边疆职工在津家属就医,和解决医疗报销困难,解决家属住宅出现水电等问题的维修问题。三是加强各家属住宅区的寻访,及时了解职工在津家属存在的困难,并帮助解决。四是对家属在农村的也要做到每年到家中尉问,并解决存在的困难。
并且,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公司党政工团携手,带着慰问品到天津慰问,感谢后方的家属们。一系列的措施安抚了前方工作岗位职工的情绪,基本解决了存在的困难,使支援边疆建设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二十八:工地,竞技舞台
——展示建筑技术的大舞台
作者 岩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过来人难以忘怀的“火红的年代”,虽是标语口号满天飞的年代,却也是各行各业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辈出的年代。各种各样的新发明、新创造和新操作法,也层出不穷。
当时我国的建筑业还处于初始的“人拉肩扛”的发展阶段。楼房普遍在两三层左右,脚手架基本上是杉木、竹子的,墙的主体是红砖砌筑的。俗话说“盖房子”全靠的是人力气。但就是靠着“人拉肩扛”在三线建设和支援边疆的事业中,大大加强了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着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为国家不断创造着新的发展条件。
对我们建筑企业来说,每一项工程,每一个建筑工地都是展示我们建筑工人技艺的大舞台。也正是我们建筑工人,在艰苦条件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改变着祖国的面貌。三线地区和祖国西北边陲的高楼大厦,每一砖一瓦,无不浸透着建筑工人的心血。

脚手架是建筑墙体建到一定高度后架设的工作平台。而搭建脚手架的工种——架子工是重体力劳动者之一。脚手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到秦朝修长城时,己形成较成熟的井字架结构,一直不断完善,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质量和技术要求更加科学和规范。但是使用的材料却变化不大:仍然是杉木杆或竹子,只是绑扎从滕条、绳索等变成8号铁絲,仍然全靠人力搭建起来。杉木杆长度不得少于三米,而粗细杆子小头不得小于五公分。北方主要使用杉木杆(又称杉槁),南方多用竹子。

用杉槁搭设的脚手架
架子工们每天要把加起来有几吨重的一根根杉槁,靠双手竖立起来,一层层加高脚手架,直到工程完成。而绑扎脚手架的过程,尤其是层层向上运送杉槁的工作,也是最吸引人和最出彩的地方。没有力气的人当不了架子工,他们个个身体强壮力气过人。我们工区我最熟悉的架子工王全树身高近一米八,膀大腰圆,身上滿是腱子肉。我们是小学校友,大我四岁,住的也不远,他练摔跤时我经常去看,他说最多时一天曾吃五斤牛肉,这个我根本不敢想。没想到我们又都到了一个单位工作。我经常看到他们绑扎脚手架,尤其是到了向高处运送杉槁时,我被深深吸引,不舍得挪动脚步,远远观看并自动当安全观察员,让无关人员远离操作的场地。
根据情况,有时两个人,有时三个人,分别站在不同高度的脚手架上,垂直成直线,力气最大的在最下边,因为受重最大,而王全树基本上是每次都在最下边。由地面上的架子工,把竖起来的杉槁靠到架子上人的手里,基本上就是抱在怀里,三个人在统一口令下一齐把杉槁撺上去,每次三、四十公分,喊一次口令撺一次,人们的心也跟着揪一下,直到合适的高度固定绑扎结实,这时在下边观看的人们才跟着松一口气。架子工们也是优秀的“演员”,看的人越多口令越响亮,表现欲望越强烈,有时还出点花样,故意的双手离开杉槁表演动作,当人们惊呼时,他们已开始进入下轮上升动作了。尤其是在工地外过路人们聚集观看,惊叹之余才想起鼓掌时,这些架子工们会兴奋地向人们挥手致意!

便于运送建筑材料的坡道
在当初那年代,工地施工还没有卷扬机,更没有塔吊。不但要搭脚手架,还要架设这种坡道,以便于把砂浆、红砖等材料用小车推上去。这种坡道也叫“马道”,工程较大的才会架设,如盖平房,就靠徒手把砖一块一块扔上去,下边的人一扔,上边的人一接,需配合默契。
脚手架搭设好,下一个上场表演的该用瓦工师傅们了。小工(又称壮工或力工)们提前把砂浆红砖等都准备好了,瓦工师傅开始拉线吊线按图纸找准墙体位置,快速砌筑墙体。当年我们在哈密施工时,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观摩学习。因为我们单位是闻名全国的“三一砌砖法”的创始单位。这一先进的操作法是由全国劳动模范刘长合独创的,当时京津地区建筑行业有三个全国劳动模范闻名遐迩:钢筋工张百发、木工李瑞环、瓦工刘长合。他们享誉全国建筑行业,经常被新闻媒体追踪报道。“三一砌砖法”即:一块砖,一铲灰,一挤揉。并使每块砖与墙体上跟线,下跟棱,左右相跟要对平。使砌出的墙体平整美观,尤其是清水墙(墙体不再抹灰)不允许出现差错,这绝对是要考验瓦工师傅技术的。

“三一砌砖法”比过去传统操作方法成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使实际操作更有利地提高工程质量,而且宜学宜操作,用三角大铲淘汰了传统的瓦刀。我们单位在哈密建设邮电大楼等工程时,哈密地区建筑公司等单位几乎把瓦工都分批拉到我们工地学习新的砌砖法,我们也派瓦工师傅到他们工地直接传授技术。以至单位搬迁到乌鲁木齐后,继续向其他建筑单位(包括兵团建筑单位),广泛传播了这一先进的操作方法。促进了新疆整个建筑行业的建筑墙体工程质量的提高。
历史是循序渐进的,现如今的先进建筑技术与机械化、半机械化,其实有着深远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精彩而可圈可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