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和我一样,对于大地回春后挖野菜的情形是有特别感情的。那个年代,野菜在我们生活中扮演过相当于主食地位的重要角色,既是那个年代的特征和无奈,也是我们生命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有人说“年轻人向前看,老年人向后看”。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力非常落后,每到开春季节,不少农户就缺粮食、饿肚子,野菜就陪伴家乡人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
小时候,我尝遍了可以果腹的各种野菜,如蒲公英、白蒿蒿、苜蓿菜、野韭菜、洋槐花、艾叶。吃得最多、时间最长的当数苜蓿菜、白蒿蒿和艾叶草,那可是饥荒年代人们救命的“粮食”啊。
曾经,我吃过榆钱、榆树皮,还吃过用玉米杆打成粉的代面粉。每年春夏,母亲就开始采集些野菜晒干储存起来,准备冬季调剂着吃,以保青黄不接时节能省些粮食。
岁月如梭,斗转星移。眼下,野菜却登上大雅之堂,居然成了许多饭店宾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每当品尝这些十分熟悉的野菜时,就勾起我对童年时节各种野菜无尽的记忆,也更加珍视当下时代的幸福满满!
推荐:银川[扶风墨痕]
统稿:杨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