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踏青游苏堤
荣玉奇
阳春三月,风和日暖,正是踏青春游的时节。我忽然想起宋代诗人吴惟信的一首踏青诗《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西湖苏堤美丽的景色,游人踏青的热闹场面以及游人散后的美景。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优美,那些喜欢赶热闹的人既然不懂得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去享受了。作者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表现出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诗人站在苏堤的独特视角,把清明时节的西湖美景,描绘得如同人间天堂,令人心醉。
今天我们去西湖踏青,不妨跟随古人吴惟信,到苏堤一游,看看杭州西湖的春光美景,到底有多么美。
西湖上的苏堤,旧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全长约2.8公里,北起北山路栖霞岭下,南邻南屏山北麓。苏堤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为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情线。苏堤为北宋文人苏轼(公元1089年)任杭州知府时,带领老百姓疏浚西湖,取湖泥和葑草堆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轼的功德,将这条堤命名为“苏公堤”,后称苏堤。
每年的春天,是欣赏苏堤的最佳时间,此时薄雾蒙蒙,垂柳初绿,桃花盛开。整个苏堤岸边被翠绿的柳树环绕,春风微微刮起,柳枝轻轻摇曳,如同丝绸般柔软。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青山绿水,构成一幅宛如仙境的美丽画卷。
苏堤有一大特色,就是堤上桥特别多,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等六座桥。这六座桥,形象各异,古朴典雅,美观大方。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解放后,六座桥重新加固并拓宽,桥栏杆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
我们漫步在苏堤之上,对六座桥仔细观赏,可以发现每一座桥都非常漂亮,每座桥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可谓是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站在桥头可见湖面上映有花港观鱼内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的倒影,紧靠南山路一边可见新建的雷峰塔;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俶塔,近实远虚,景色秀丽;望山桥不远处是花港观鱼公园,另一侧观望则可见三潭印月岛,西望湖西诸山,峰峦叠嶂,如水墨山水画,且近景有丁家山岚翠可挹,远景有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御碑亭就在桥南,该桥是眺望全湖的最佳处之一,故名“压堤”;东浦桥是湖上观日出的地方,早晨站在那里看日出,万道金光,映衬湖面,别有一番风趣;跨虹桥是苏堤六桥中唯一移动过桥址、长度最长、单孔跨度最大的一座桥,雨后可看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对于这六座桥,苏轼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苏堤还是一条花草大道,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每当春天来临,春风吹拂,苏堤便犹如一位翩翩而至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人们漫步堤上,只见柳条如烟,桃花如雾,红翠间错,灿烂如锦。最让人动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而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也会有无限柔情。由于苏堤上的春景实在是太美,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大风景之一,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苏堤春晓不仅是自然美的展示,还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站在苏堤之上,我忽然想起《武林旧事》中,曾记载了清明节前后人们游湖的盛况:“苏堤一带,桃柳浓阴,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又有买卖赶集,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和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可见当时的苏堤一带,是多么热闹。今天的苏堤,虽然情景与古时不同,但是仍然是清明时节春游踏青的绝好去处。
漫步在苏堤之上,我不禁想起一千多年前的苏轼,虽然他官场很不得志,屡次遭受贬谪,但苏轼生性豁达乐观。他无怨无悔,在杭州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带领老百姓疏通西湖,为后人留下苏堤这么美丽的历史遗产。有一年他游西湖,写下了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的后两句,成为经典名句,千百年来被后人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