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八十九辑「飘舞的剑」(5758辑)

三
堵覆决口和全部重修大堤的方案做出来之后,丁宝桢据以于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对朝廷上了个《勘办石庄户决口豫筹工需折》。
折子中提到一件可叹的事情:
十月内,两江总督李宗义等沥陈河务,钦奉寄谕:饬江、东、直隶、河漕各督抚会议奏办。臣甫经回任,非不知河务为难,尽可俟各督抚臣委员查明,再为核议会奏。计时已至,来春势必不及举办,可以卸责。
这段文字说明,由两江总督召集的各地督抚臣委大员们,已经开过了会议,到丁宝桢假满回任的时候也还没有理出个头绪。但是大员们会议过了,时间已晚,来不及了,怪不得我们,可以推卸掉责任。可见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早在那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幸亏有了丁宝桢!
就在这个折子里,丁宝桢大义凛然,挺身而出奏请重任:
即明知水患更甚于今日,非仅臣一人之过,今不俟会议而即请筹办,无论此时工程之烦难,办理之成败及办成后防守之险要,责任均在于臣,臣又何必躬蹈艰危,甘为尝试?实因目前水势民生既遭沉沦,运道已同废弃。此口不堵,为害滋烈。若犹观望因循,则上无以对朝廷,下无以对百姓。即安坐衙斋而置数百里运道之淤废,千百万民生之颠连而不补救,抚心何以自安?……
今天我们读着这段文字的时候,能够不被丁宝桢这种“当官必为民解难,躬蹈艰危义凛然”的精神所感动吗?

折子上了,丁宝桢还是很不放心,因为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如果朝廷再有拖延,这水患又要再继续危害一年。一年,又会增加多少在路饿殍啊!
丁宝桢决定亲自面见皇帝劝谏。
于是,丁宝桢与几个属员和护兵驰马在进京的大道上,骄阳似火,大雨滂沱,浓雾弥漫,落霞红天……都挡不住他们一如既往的快马加鞭。
金鸡报晓的时候,丁宝桢与属员们就都起床了,大家就在院子里呼呼努努地喝粥当早餐。大家都丢下了碗,丁宝桢最后一个丢了碗,站起高大的身躯,走到自己那匹正在吃草的枣馏马前。
跟随丁宝桢进京的师爷韩东:“抚台大人,你年岁大了,还是让驿站给你老配一乘马矫车吧。”
丁宝桢:“不用。”
驿丞:“抚台大人,马轿车小人已经给你老准备好了,请吧。”
丁宝桢:“我说不用就不用了。”
韩东:“抚台大人……”
丁宝桢:“不消多讲了。那马轿车太慢,那一天才爬到北京城啊!”
驿丞:“按照国家法度,抚台以上的官员,这马轿车的费用由驿站记帐,将来统一与朝廷结帐。抚台大人也就不必担心山东的开支了。”
丁宝桢:“谁开支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太慢,赶不了急。再说本抚是骑马骑惯了的,坐车子反而不自在。”
韩东:“大人说的是,只是大人上了年纪,赶长路怕吃不消。”
丁宝桢:“还没有到吃不消的时候。走了,伙计们!”
丁宝桢一马当先,众人紧跟随后。
一阵紧如骤雨般的马踢声。

北京。紫禁城金銮殿。
同治皇帝端坐龙椅之上。传谕太监对群臣高声道:“有事出班启奏,无事卷帘退朝!”
却听黄门官进殿禀报:“启奏万岁,山东巡抚丁宝桢有事上奏,正在午门外侯旨。”
同治皇帝一听是丁宝桢来了,喜形于色,忙对传谕太监:“宣他上来。”
传谕太监:“宣山东巡抚丁宝桢进殿——”
丁宝桢上殿跪拜:“臣山东巡抚丁宝桢拜见圣上。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同治:“起来吧。”
丁宝桢:“谢皇上。”
同治:“卿家有什么事情呀?”

丁宝桢:“为直隶省石庄户黄河决口堵复事,臣日前曾有本奏。”
传谕太监接过丁宝桢手中的奏本,呈到同治皇帝御案上。同治皇帝略看了一眼:“此本朕已阅过,尚未询问。郑昆!”
工部尚书郑昆出班:“臣在。”
同治:“尔身为工部尚书,如此严重之事为何延迟至今不得结果?”
郑昆:“去岁石庄户决口的时候山东曾经禀报过皇上。皇上当时令臣配合山东、河督等经理治黄事宜。臣等曾经作过工程预算上报朝廷,却因为……”郑昆讲到这里吞吞吐吐起来。
同治:“因为什么?说!”
郑昆:“臣……臣……不敢说。”
同治:“为什么不敢说?说!”
郑昆:“这件事,还是请皇上问……”

这时候,只听同治皇帝身后的帘子里响起了一声咳嗽。
同治知道这声咳嗽是垂帘听政的慈禧皇太后要制止郑昆继续讲下去,便道:“郑昆别讲了,下去吧。”
传谕太监:“退朝!丁宝桢留下。”
众臣散去后,传谕太监对丁宝桢:“丁大人请随咱家去,皇太后要接见你。”
同治问传谕太监:“太后要我也去吗?”
传谕太监:“太后没有讲,我想皇上就不必去了吧。”
同治:“那我就不去了。丁宝桢!”
丁宝桢:“臣在。”
同治:“太后召见你一定是为了黄河的事情,你可要据理力争啊!”
丁宝桢:“皇上放心,我会据理力争的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