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本天成
文/李吉利
题目的文字,有的就是一些毫无关联的字。这次改一年级的看图写话,怎么连一年级的小孩子就有类似的情况,真是无语了。虽然是极少数的情况,但是总觉得是不应该的。一年级看图写话,开头空格,能把图中的意思写明白。写个三两句话也行,知道带着标点符号,这就是优秀的。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乐于表达,学着去写,这样就可以逐步学会作文了。让学生们爱上作文,从小孩子抓起。
码文字这事,本来就是挺有意义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圣人对《诗经》的评价很好很高吧。其实,文字的作用真是不可低估了。武曌,多么强的一个人,武曌驯马的事情让男人们都汗颜,西域送给唐太宗一匹烈马。因为性子像狮子一样凶猛,因此得名“狮子骢”。进宫很长时间,宫中无人能驯服它。武媚娘请求三样东西,一是钢鞭,二是铁锤,三是匕首。只用了前两样硬是制服了“狮子骢”。据说,她在听人读《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字句时,惊得跌坐下来。
既然文字有很大的意义,那么文字不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推敲”的故事脍炙人口。贾岛简直是走火入魔了,骑在驴上还一个劲儿地比比划划。真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写文字不只是给自己看的,既然拿出来让别人看,就得“美颜”,增其华彩。袁枚诗曰:“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束成不许看。”阿婆了还持这种态度,其情可感啊!其实也是爱己尊人之举,值得学习和效仿。
我也算是一个码文字的爱好者,此爱好由来已久,粗略算来,得有三四十年了。具体是从哪年开始了,记不太准确了,我给自己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保证每两天写一篇文字。只能多,不能少。如果有事情没有写了,以后早晚得补上。
一天天这样写下来,积累了几摞练习本,不过还没有我的身高高。在早些时候,每一本都起着书名,封面有设计,有起止时间,有编号,有记录的句子。这天我翻看了一次,有一些名字还是比较满意的,诸如:《微妙性情》《飞来石》《一角集》《一得谭》《市井小调》《鸿雁情》,这是通信录,《根情篇》,这是一本诗歌集。
还有一些句子,诸如此类,“看天气,接地气,懂人气”,“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忠力”,“行高处,观天下”,“容者大成”,“人要解决问题,必须拥有力量”,“有思想才能更久远”,“人生不是岁月,而是行为”,“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基础”,“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域者,不足谋一域”,“人最大的修养,是知人不评人”,“写作要点:积淀、对话、提高”等等。有时间翻看翻看,坐那儿能看大半天,乐此不疲。这天看到了高中时候的《我的好友》,写的是和一位同学的琐事,心里面暖暖的。如今我们两个还走动着,如果我拍下来发给他,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想当年的事情。
码文字还有一个益处,可以自言自语,可以静静地在字里行间抒发一下情怀。当然,如果要分享出去,还得用心“美颜”一下。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
(本人草民一枚,努力争做一品大百姓。自幼酷爱文学,喜欢读书,坚持写文字得有几十年了。虽没有很大成绩,也偶有零散文字公之与众。最早见报的是《北京青年报》的百字小文《考试》。近几年,玩微博、微信,读报评报,陆续被诸多报纸上选用一至数十篇短评。所见报纸媒体有《江海晚报》《焦作日报》《工人日报》《天津日报》《每日新闻报》《江苏新闻》《安徽日报》等。在这里,也谢谢编辑老师,感谢编辑老师的辛苦劳动和厚爱。我愿意在这条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能走多远是多远,尽力走远一点,再远一点。 )


作者简介:顾德,本名李吉利。全省先进鲁西领跑的茌平人,爱读书,爱写文字,自言自语,自得其乐。愿立足自身,写平常百姓事,抒普通草民情。偶尔创造点自己意料不到的乐趣。现在互联网+时代,我也与时俱进,开微博,建微信,挂邮箱,有空暇就乐此不疲读书写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