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八十八辑「飘舞的剑」(5746辑)

二
在汪洋泽国的水面上,有一艘木船在滑动。
啊,是丁宝桢和文彬及几个属员乘船巡视水灾情况。
丁宝桢站立在船头,长髯飘飘,眉头紧锁。一阵寒风吹过,使年过半百的丁宝桢打了一个寒噤。
文彬伸手扶了一下:“宝桢兄,你没事吧?”
丁宝桢:“没事。文彬,这一年多的水淹面一直是这么大吗?”
文彬:“盛夏时节比这大得多了,秋后没有了洪水就一直是这么大。”
丁宝桢长叹:“汪洋数百里,良田何在,苍生何安啊!”
小船来到了石庄户决口处。在这里,黄河大堤孤零零地遥立在数百米宽的决口两面,堤内堤外的水面一样高,只有从浑浊的水面飘动的浮渣才看得出黄河水从堤内流向堤外。
小船驶进了黄河的河道。两面的河堤经过了洪水长期的浸泡,有的地方出现了坍塌,有的地方消没到了水下,不时可见灾民在残存的大堤上搭起的窝棚。

丁宝桢的脸上越发严峻了。
文彬:“没想到情况会这么遭,是比前年侯家林决口严重得多。”
丁宝桢:“前年侯家林决口堵复得及时,才不致于象此时此地的情况,文彬呀,看起来是比我们想象的严重,不仅仅是决口一处,沿河上下已经垮塌的和将要垮塌的比比皆是啊!”
属员中那位熟悉河务的候补道台潘俊文:“看起来这堵复工程需要的银两要比我们计划的一百万两多了。”
丁宝桢:“无论多少都要用。只要求在春种时节能够为百万庄户人家弄回耕地。事不宜迟,文彬!我们赶快再组织行业人员认真勘察一次,再把所需银两计划一下。钱我去向朝廷要,无论如何我都要把这笔款子要到。啊,文彬,到目前为止朝廷下拨救济灾民的银两有多少了?”
潘俊文:“仅我们山东一地就拨了六七十万两,河南、江苏等地也有二三十万两,算起来朝廷也花去了近百万两呢。”
丁宝桢:“你看,如果及早堵复,还用不了这么多的钱。而如果我们再不抓紧堵复,只怕会再用去百万两也无济于事呢。文彬,我们抓紧办,抓紧办。”
文彬:“是,抚台大人。”

潘俊文带着几名技术人员站在大堤的西端,将一根麻绳往水里放.麻绳原是通到了一条小船上。小船上的几名水手努力地划着桨,牵着麻绳往东端的大堤驶去。
东端的大堤下,贴水面站着的一个几个技术人员在迎接越驶越近的小船。小船临岸了,有个士兵接过船上人递过来的麻绳绳头,转头对大坝顶上的人群报告:“到了!”
坝顶上,丁宝桢领着一群官员正等待着来人。丁宝桢听了士兵的报告,将手一扬,却有一名手执两面小旗的水师信号兵开始向西端堤坝打旗联络。
西端也有一名手执两面小旗的水师信号兵打旗回应。
信号兵结束了联络,报告道:“启禀抚台大人,从决口东端到西端有二里三十八丈。”
丁宝桢捂耳再问:“多少啊?”
信号兵:“启禀抚台大人,从决口东端到西端有二里三十八丈。”
丁宝桢:“好,就以今天测量的结果计算工程量了。”
山东巡抚司衙门的大堂上,丁宝桢和众官员、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在紧张地进行工程设计和计算工程量。虽然已是入秋季节,大家还是忙得满头大汗。
丁宝桢却没有丝毫放松大家的意思,一个劲地催促:“快快快!”
一官员:“抚台大人,大家都是够快的了!”
丁宝桢:“啊,不是我逼大家,实在是眼看冬寒将至,时间已经不多,再也容不得我们拖沓下去了。”

潘俊文:“抚台大人,结果已经出来了,石庄户大决口堵复工程总方量共计20万立方米,每方堵复平均用银二两,便是四十万两,而河堤原本就损害很多地方,加上决堤后水淹这么两年,缺蚀累累,险象环生,如果不在堵复决口的同时将两岸大堤修复的话,洪水再来时,又会再出决口的。”
丁宝桢:“如果再将两岸大堤彻底恢复,还该要多少银两呢?”
潘俊文:“按照大人的意见,我派人作了巡查,从河南到山东大约有三百里河堤必须重修。而重修又有两种方法,还请大人定夺。”
丁宝桢:“两种什么方法?”
潘俊文:“一是对垮塌的地方以及存在隐患的地方进行补修,这样做只须用银二十万两。二是全部重修,用银八十万两。何去何从,就等抚台大人发话了。”

丁宝桢:“国库空虚拮据,我担心拿不出足够的银两。不过,该用处丝毫不能少,不该用处丝毫也不能用。我想知道的是,补修的结果会如何,重修的结果又会如何呢?”
潘俊文:“补修可挡三年一遇的洪水,全部重修可挡三十年一遇的洪水。”
丁宝桢:“那就是说,补修不过是权宜之计,似不可取。”
潘俊文:“若是朝廷真拿不出更多的银子,也只好走这着不得已而为之的棋。”
丁宝桢:“那么你的意见呢?”
潘俊文:“卑职以为,朝廷再困难也得走全部重修大堤这着棋。因为洪水无情,不会因为你困难就不发大洪水了。朝廷终究是要为流离失所的灾民负责的。有鉴于此长痛不如短痛,重修才是正着。”
丁宝桢:“说得对。你就给我做一个堵覆决口和全部重修大堤的方案。”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