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父母的回忆
文/侯凤亚
清明时节泪雨流,祭父祭母断肠愁。扫墓焚香三叩首,酒洒墓前思忧忧。
天空湛蓝的没有一丝云朵,只有风儿在拼命的吹拂着大地的每一处的角落,让人感觉到了季春时节所带来的丝丝暖意又夹杂着湿呼呼的近似寒湿又接近寒凉的锥刺骨的那种切切寒意。啊,清明节到来了。
我踏着晨曦冉冉升起的金光所带来的温暖,去墓地祭拜给予我生命,教育我成长的父母亲。
我胸腔里装满了思念,魂牵梦萦般的刻苦相思之情历久难移。
我在墓碑上布满了鲜花。我给父母亲上了三柱香,当我开口叫出:“爸妈我看你们来了”,这时我好像看见父亲和母亲坐在那里,他(她)们慈祥的冲我微笑着,仿佛在问我:家里一切都好吧。我双眼模糊了,不听话的泪囊一个劲的往外喷洒泪滴。我柔了柔双眼,刹那间我忽然看到母亲的拐杖还握在手里,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母亲的腿伤,让我隐隐伤痛。
母亲是位勤俭持家刚强的女性,她无私、能吃苦。我们姐弟四人,母亲从小都是精心呵护。她没有工作只是临时找些活干。她种过地、拉过油车,无论怎样辛苦一天三顿饭从没对付过。无论是春夏秋冬,她还是按时把换季的服装给我们准备好,不让我们冻着,热着,还供我们上学读书。由于家境不是很好,经济不是很富有,父亲一人靠木工手艺挣钱养家糊口非常累。母亲一人找两份活干,她上午干混凝土搅拌,下午拉油车给人家送原油(六十年代油田住户几乎都烧原油)。她把积攒下来的钱都供我们姐弟四人念书。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年夏季初,中午放学在回家的路上就感觉身体不适,连拉带吐,头晕的历害,在同学的搀扶下一点点的往家走。母亲做好了中午饭正等我回去吃饭,不料看我东倒西晃的走进家门就喊我,姑娘你这是怎么了,我说不出话,母亲见状不由分说背起我就往离家二里远的江北医院一溜小跑(那时还没有交通车)她累的不成样子,汗水顺着她的额头淌了下来,我看到这里疼在心上,但我动不了,浑浑噩噩的。不知过了多久,我慢慢的睁开了眼睛,看到母亲正焦急的望着我,脸上泪水汗水挂满了脸颊,我哭了,这个家母亲付出的太多了。母亲看我醒过来了,愁眉不展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由于起早贪黑体力透支严重,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她拉车走在了冰面上,脚底下一滑连人带车一起摔倒,整个车身压在了她的腰部和左腿上。也就从那时起,母亲的腰痛始终伴随着她,可左腿却失去了功能全靠拐杖行走。母亲为了我们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母亲这一生把她全部的爱都 奉献给了这个家,奉献给了这个家挺的每一位成员。到了暮年该享受儿女们尽孝心享福的时候,她却撒手人寰了。我的心真的好痛好痛……。
大姐条帚你用完了吗?旁边一个扫墓的后生的问话把我从回忆的境中拽了回来。
父母亲这一辈人,一生吃了不少的苦,遭了不少的罪。他(她)们为了儿女所经历的五味杂陈的酸甜苦辣的滋味应尽应有,劳筋苦骨的淋漓尽致。在他(她)们身上,我看到了:慷慨、朴素与坚强,大义与担当的光环,永远都闪耀在我们的心里。父母亲就是我们的榜样,祝愿父母亲在天堂的那一边健康、幸福、快乐!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2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