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哨声声诵清明
文/齐守强
细雨春风,寒食清明,泪点沾袖吟哀情。这几日,大街上卖祭祀用品的小摊,元宝,冥钞,扎彩,满目皆是,让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清明小长假,除祭祀先人外,人们趁着春日好时光,出门踏青赏花。陪孩子走进大自然,去感受春日的五彩缤纷,生命初始的勃勃生机。相约几位友人褪去冬装,换上简约的春服,走到小河边,站在柳树下,去感受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行走在柳树间的夹道上,抚过随风摇摆柔软的柳条,吮吸着四月天的气息,吐出心中浊气,聆听孩子吟唱着童谣“柳树姑娘,辫子长长,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走到田野间,扒开枯黄的茅草,寻找一根根鲜嫩的茅针,大拇指与食指捏住毛尖,轻轻拽起,感受腻滑的缓升。一根肥嫩的茅尖躺在手里,撕开它嫩绿鼓鼓的肚皮,映入眼帘的绒芯,如山间的银瀑,丝滑入口,柔软微甜,清香入喉,沁入肺腑,催动藏在心底的谚语“打了春,赤脚奔,挑荠菜,拔茅针。”
沉浸在优美的旋律里,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童年。每年的寒食节这一天,母亲总是会告诉我们。
“今天咱家要吃冷食,不能开火。”
我与小妹总是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要吃冷食?为什么不能开火?开火会怎么样?面对我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母亲笑着娓娓道来。从母亲口中我们知道了流亡十九年的晋文公重耳,知道了割股奉君,功不受禄,被活活烧死在山上的介子推。从此我们心甘情愿地陪着父母吃冷食,来纪念这位功成身退宁死不受禄的晋国大夫。
过了寒食节就是清明节,早晨母亲会提前煮好鸡蛋,等我们醒来,让我们每人吃两个鸡蛋,说是吃了鸡蛋眼睛明亮。有时候小妹吃不下两个,母亲就劝她说,吃两个鸡蛋才能两只眼睛亮,直到我们乖乖地把鸡蛋吃完。
小时候对清明节的印象,最深得不是祭祀活动而是插柳枝。饭后去找小伙伴们上学,家家户户大门两边都插上了嫩绿的柳枝。后来渐渐从大人嘴里得知道,清明节是三鬼节之一,柳条有趋吉避凶之意。《齐民要术》有说“取杨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听说以前人们还会编制柳叶花环戴于头上。再就是晋文公烧山之后,非但没有逼出介子推,反而弄巧成拙,让忠臣葬身火场,内心无比懊悔。第二年去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和他一块烧死的那棵柳树竟死而复生,他相信这是介子推的化身,特御赐柳树为“清明柳”当即折下佩戴在头上,以表哀思。民间还有传说之所以选柳枝,还有取“留”音之意,祭祀已逝亲人,永远保留对逝者的思念之心。
和小伙伴们上学的路上,我们会在村北的小河边,折下几枝最鲜嫩的柳枝,带去学校,插在教室门口,甚至窗户上也被插满了柳枝。这个时候我们还会造一种柳哨,找出老嫩相宜的枝条,用手使劲拧,让它们骨皮分离,抽出中间嫩白的柳骨,只留下碧绿的空心柳枝皮。剪成几公分的小段,再用指甲把一侧掐扁成哨口状。深吸一口气,把它放于口中,鼓起腮帮,用力地吹出来,随着一声尖锐清脆的哨声,很快就得到了回应,整个教室里操场上,柳哨声声此起彼伏。
小时候的清明节上学不上课,并且只上半天,等同学们到齐后,学校就组织我们去烈士陵园祭祀。一路上同学们像出笼的小鸟,蹦蹦跳跳,叽叽喳喳个不停。为了维持队伍秩序,老师会在队伍前面领唱,让我们跟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清脆嘹亮的歌声响彻山野,我们仿佛都变成了一个个爱唱歌的小黄鹂。就连路边的大尾灰喜鹊,小麻雀,野鸽子,叽叽喳喳,咕咕呱呱,啾啾啾地叫个不停,仿佛是在跟着我们的节奏来一场春季大合唱。到达烈士陵园,同学们瞬间安静下来,听着老师念着悼念词,表情严肃地表达着自己心中的哀思。活动结束后回到学校就放假了,下午同学们开始放风筝,拧柳哨,编柳环。
夜幕降临,柳枝在夜色里守护着每一户农家小院,孩子的枕边都放着一两个精致的柳哨。睡梦中他们嘴角上扬,做着春天为他们编织的一场美梦。

作者简介:齐守强.山东茌平人,茌平区作协会员。闲暇之余,多以随笔散文,现代诗,小说写作为趣。作品散见于微刊及报刊。笔随心动,由感而发,用单调的文字排列出朴实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