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凤凰台上忆吹箫 • 独异于人
作者:尹玉峰(北京)
独异于人,南山酿酒,何来巷子深嗔?尽管是、人心不古,更要坚贞。一往情深到老,宠与辱、脸上无痕。举头望,黄昏动月,冉冉成轮。
冬去春来夏往,轮回季,寂然溜走青春。但无悔、庭前细品,采菊诗文。陶潜义丰言简,愿东篱、秋意浓醇。念冬雪,花开六瓣迎春。
填词作序作者尹玉峰系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
出自《华人校长》 2024-04-03 【华人校长 世界眼光】
心远地自偏
刘香河
内心深处一直对自己有种不满意,怎么就把日常生活过得如此粗糙,如此潦草?幻想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情形也能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
偶或,与三五好友郊外踏青,为田埂上绿茵茵的野草所吸引,不能称呼,掏出手机,求教于“形色”。“叶下珠”“玉竹”“商陆”……这些野草,既没什么出众的样貌,亦没什么别致的形态,竟有着如此典雅的名字,实在让我颇为意外,不禁羡慕起它们来。
从三年自然灾害走过来的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岁月,于是乎整日奔波操劳的,只为一个词:“物质”。以至于“年轻时挣钱不要命,年老时花钱来保命”,成了网上颇为流行的笑谈。细细想来,这不就是芸芸众生的生活常态么?
君不见,哪一处繁华的商业、金融街区,不是布满了着装讲究,手提公文包,步履匆匆,面色凝重的白领人潮?我就曾在纽约的华尔街,被这种迎面而来的白领人潮淹没过;君不见,哪一条华灯初上时分的城市马路上,不是车水马龙,霓虹闪烁,歌舞升平?我曾不止一次感受过京城十里长街车流的浩浩荡荡,把自己变成长街上成千上万追梦者中的一员,如过江之鲫,悄然融入京城那绚烂的夜色之中。
人生存于天地之间,诚如斯言:“家有广厦万间,不过六尺小床;纵有黄金万两,不过一日三餐”。何不放慢脚步,让疲惫不堪的肉身和焦灼不安的灵魂得以休养生息!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聪明早慧,20多岁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浪迹名山大川的李白,其潇洒浪漫,放荡不羁,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来的。
启明星坠入母怀,给了他一个闪亮的名字:李白。李白,一如夜空中那颗太白星,千百年来,一直闪耀在中华历史文化灿烂星空,光彩夺目,华光万丈。
象耳山下,溪边老妪磨杵制针,彻底改变了他的治学态度。我们读书时,常挂在嘴边的“磨杵成针”之成语,源出于此。
他曾因汪伦家乡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而兴奋前往。性情豁达的他,并没有因为“十里桃花”乃“十里之外的桃花潭”,“万家酒店”乃“万姓人家开的酒店”而怪罪汪伦。几天的畅游畅饮,于缤纷桃林之中,观赏落英飞红,诗酒相和,流连忘返,两人友情愈益深厚。在某天想悄然离去而不得时,李白还是留下了传颂至今的《赠汪伦》。
如今的桃花潭,吸引游人的不仅是其清澈晶莹的潭水,翠峦倒映、山光水色的自然风光,更有桃花潭两岸,汪伦踏歌送别李白时的点点遗迹:东园古渡、踏歌岸阁、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
李白喜饮、善饮,留下了太多佳话。“对影成三人”的孤寂,从他的诗行中已然流露无遗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于是乎,小他11岁的杜甫赋诗赞颂:“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即便是旷达如此,被“天子呼”,李白还是很开心的。当然,他也会借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流露一点巨大才情用来为皇上写公文的小情绪,全然没有金銮殿上司空见惯的那种卑躬奴颜,这也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夏,誉满华夏的李白和风华正茂的杜甫在洛阳第一次相见。二人抒怀遣兴,借古评今,纵论天下大势,胸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这样两位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诗人的相见,是否对各自的诗歌创作,乃至中国诗歌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敢妄论。
不过,其后一年的秋天,他俩在东鲁有了第三次相见。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两次相约,三次相见。从这一点上,我敢判断,李杜相见不仅愉快,而且彼此是相互吸引的,大有“惺惺相惜”之意。众所周知,他俩是如此的不同,后人给他俩贴上的标签,一个是“浪漫”,一个是“现实”,尽管两者皆被冠以“伟大”之界定。由此足见,“心”才是主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王维的这首《鸟鸣涧》所引发的议论,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似乎并不过分。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到意境幽远,情景交融,再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甚至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物我两无,宇宙隐遁。这四重境界,我是认为王维拾阶而上,逐级登临,直至第四重境界。这似乎与其获得的“诗佛”之誉,很是吻合。在“诗仙”“诗圣”之后,被誉为“诗佛”,足见王维之伟大。
然,与李白、杜甫二人多次相约,多次相见之情形截然不同,王维与李白竟然从未谋面,终其一生而不识,自然也谈不上诗文之唱和矣。要知道,王维可是跟李白同岁,通常而言,交谈起来要比小自己11岁的杜甫更容易吧?况且,他俩也曾于同一时间点上同处一城,怎么就没能见上一面的呢?
要说到文学成就,“诗佛”与“诗仙”当然都是重量级大伽。有热心朋友还作了一番比较,不妨一同欣赏一二。
譬如写思念,“诗仙”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佛”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再譬如写送别,“诗仙”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佛”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说来,实在难分伯仲。
有研究者认为,二人生命中没能有所交集,缘于性格使然。狂放羁傲、藐视权贵的李白,大概是看不上谨小慎微、入世求仕的王维的。此时,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一生都混迹于官场,却一心梦想着归隐田园的王维,其内心是何等的挣扎,何等的无奈,何等的愤懑!
王维诗云:“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这不正应了当下颇为时兴的一句话: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依我看,王维这种身在世俗,心在田园之境遇,倒是极具广普性的。即便是当下,我们大多数心中有梦者,不也因“身”与“心”不能同置而纠结么!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牵绊、无奈,甚至苦难?我们如何保有心中的梦想之光而不让它熄灭,再苦再难也坚持着,初心不改,孜孜以求!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的王维,终于可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有了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从容。他用在仕而隐的成功实践,给我们上了极其深刻的一课。他的存在,确实丰富了我们心中有梦者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居于西湖小孤山旁几间茅屋中,20多年不进城的林逋,在我看来,做人似乎更为纯粹。
驾一叶小舟,与山湖为伴,清贫度日。客至则鹤飞传信,于是乎棹舟归来,与客赋诗唱和,把酒言欢;客散则湖上泛舟,遍访西湖古寺,抑或梅下抚鹤,诗书漫卷。这便是林逋先生之日常也!
我似乎看到了,浩淼的西湖之上,划一叶小舟的林逋,不避风雨,不计阴睛,悠然而行,无问西东;我似乎看到了,草庐旁,梅树下,抚鹤把盏的林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于轻吟慢诵之中,闻梅香,观鹤舞,不计晨昏。
林逋善绘擅书,长于诗。其书瘦挺劲健,笔意与欧阳询、李建中仿佛,而清劲处尤妙。其诗语孤峭浃澹,自抒胸意,多有奇句。
陆游赞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则认为林逋:“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有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
在我看来,黄庭坚的评价更为生动!试想,观一幅书法作品,“方病”能“不药而愈”,“方饥”能“不食而饱”,这是怎样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悟!
从众多名家的褒奖中可知,林逋之诗书画皆达到相当高的境界,自己却刻意不予留存而不传。林逋的解释是:“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这当中,特别幸运的要数他庭院中的那株梅花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咏梅绝唱,让千年之后的我们得以欣赏,实在是幸运之中的幸运。
终生不仕不娶的林逋,惟喜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留下“梅妻鹤子”之佳话。当然也会有人劝其走上仕途,抑或娶妻生子,实现一个文人“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且听他的心声:“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林逋虽以布衣终其一生,然交往者中不乏达官显贵,譬如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等,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便时常到孤山与之唱和。即便是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林逋虽心存感激,但并不以此骄人。这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健全的人格。
林逋花甲之年辞世,在草庐筑墓时,曾作诗一首:“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与林逋相比,名气似乎更大一些的陶渊明,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悠然自得,为古今众多文人墨客所向往。他笔下营造出来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桃花源,更是成了人们梦想中的精神家园。
日暮时分,采菊于东篱之下的,是那位长衫飘逸的隐者么?遥望南山之上,山岚升腾,萦绕于峰际。偶或一群结伴而行的飞鸟,在天空中盘旋着,归于山林,留下一串悦耳的鸟鸣。
就是那偶然间的一抬头,目光恰逢南山,读出了彼此间的“悠然”。这一刻,人,闲逸自在;山,静穆高远。一切是那么宁静,一切是那么和谐,一切是那么美好。还等什么呢?放空意念,融入自然,让生命的个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
后来,众多名家就此发出的赞誉之声,一直响彻于中国文学的长空。然就“采菊”而见“南山”,多停留在“境与意会”这一层面上,窃以为浅了。
我不知道,那个武陵的渔夫究竟有多幸运,才能走进这样一个所在:“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稍有点儿文学常识者当然知道,我所说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平和安宁,自由自在。的确,陶公向我们呈现的一切,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你看不到猛于虎的苛政,你看不到纷飞战火下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你也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这样一处为世人称之为“世外桃源”的所在,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梦想中的家园”,给自己一个精神上的寄托。
这一切,还得感谢陶公在彭泽县令任上80多天就辞官归隐,否则,这田园诗派鼻祖,恐怕会另有其人也。能不能欣赏到如此优美诗章、精妙佳构,实在是说不定的。
20多岁就开始仕宦生涯的陶渊明,在其后的十数年间,不停重复着“入职”“辞归”的路径选择。“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既然自己日日梦想回归田园,不能忍受分离如此之久,其结果便不言而喻矣。
于是乎,再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用一篇《归去来兮辞》,以明心迹,至此彻底离开官场,归隐田园直至生命终结。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公的自报家门,让我心有戚戚,深深感动。我们似乎乐意记住在东篱下采菊的陶渊明,在浅唱低吟间,陶醉于他所带来的那份“悠然”。有意无意之中,似乎忽略了他贫寒的家境,种地都不能自给;孩子又多,缸中都没有多余的粮食。这样的心路历程之后,其人生能达到如此之境界,令人不得不敬佩之。
步入花甲之后,我从城区的“空中楼阁”,移至郊区的一处庭院。虽不能“采菊”于东篱之下,亦不能“见南山”于“悠然”。我有自知自明,自己的人生境界,当然不能跟陶公相提并论,说相差十万八千里,也不为过。
然而在这里,每天清晨,最先在我耳边响起的,不再是马达轰鸣,而是鸟儿的歌唱,丰富多样,清脆悦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倒是实实在在的做到了。
说来,这种躺在床上听鸟鸣的日子,也曾短暂出现于我的生活里。某年欧洲之行,我们下榻在距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仅半小时车程的夜莺酒店。
翌日清晨,我就是为窗外树丛中的小鸟唤醒。循着“叽叽啾啾”的鸟鸣声,我步出酒店,呼吸着荷兰首都郊外清新的空气,领略着田野上大片大片色彩艳丽的郁金香,好不惬意!
惬意是惬意,就是这个时间点,还是过早了些。溜达了一会儿之后,我决定再回自己的房间。睡意全无的我,复躺于床。此时,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一声接一声传入我耳中,高高低低,相应相和,恰是一台多声部的大合唱!
听吧——
一声长鸣之后,来了一个群口的“叽叽喳喳”。间以一声清脆的啼叫,绵柔而细长。紧接着,低声部的鸟们集体亮嗓,低沉而雄浑。最是那飙高音的独门绝技,何止是穿透天空,直击了我的心房。
听着,听着,我不再试图去分辨鸟们的种类,亦不再试图去判定它们叫声的优劣。就这么在床上静静地躺着,静静地听着,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有如“见南山”于“悠然”的陶公也,便觉得自己也是个自由自在之人,真好!
其实,我在城区空中楼阁居住的时候,清晨也是有鸟鸣的。你还不得不说,倡导绿色环保之理念,整个生态环境还是有了较大改观。可是,我每天都得掐着时钟起床,忙完洗漱用餐之常规流程,便急匆匆地冲楼而下,哪里还有什么心思顾及窗外树杈上的鸟鸣呢!心绪不在,说什么皆是枉然。
倒是有一阵子,某种鸟的啼叫在我心底引起了共鸣。“Lydia——”“Lydia——”是谁在叫,我没有细究。叫的是谁,我第一声就听出来了。这是在叫我的女儿!
“Lydia”,是我女儿的英文名。其时,她刚刚去新西兰读书。作为独生女的她,离开父母亲,离开家庭,离开自己的国度,外出求学,一个人独自打拼,舍不得她的人太多太多。作为父亲的我,不舍,只能放在心底。
女儿在新西兰求学四年,窗外树杈上那只会讲英语的鸟儿,就在我耳旁“Lydia——”“Lydia——”的叫了四年。
在我近郊的庭院里,不仅有天空中、树丛中,乃至屋宇上的鸟鸣,还有笼中的鸟鸣。我在庭院内养有两只虎皮鹦鹉。其初衷,给双亲解闷。虎皮鹦鹉,小巧玲珑,色彩斑斓,鸣叫悦耳,在我看来,是老年人解闷的好帮手。
怎料得,鸟笼提进庭院没几个月,惨案发生:一日早晨,悬挂于亭中的鸟笼,遭受攻击,致使一只蓝皮鹦鹉,腹腔被咬开,内脏外露,死得惨烈。从笼内脱落的羽毛,可断定,蓝皮鹦鹉死前是经过一番拼死挣扎的。
这让老母亲伤心了好一阵子。老母亲伤心过后,便决定,将那只幸存的黄皮鹦鹉,放生了。
可没过多久,心地慈善的母亲,自己又担心起黄皮鹦鹉的生存来。庭院内外,整日飞鸟不断,它们都能活得好好的,黄皮鹦鹉当然也能好好的活着。我劝母亲放宽心。
不一样!黄皮鹦鹉一直关在笼子里,被人喂养惯了,放出去让它自己找食,未必能行。母亲的言语间,还是有着一份担心。就这样,母亲将家中剩余的鸟食,每日在原先放鸟笼的地方撒上一些,指望着黄皮鹦鹉实在找不食时,能飞回来吃上几口。
母亲每天就这么撒着,自然会有鸟儿从树杈上飞落下来,啄食。只是,不是她老人家希望的那只黄皮鹦鹉。
说来也奇怪,母亲撒食并没有多长时间,那只黄皮鹦鹉竟飞了回来。再见黄皮鹦鹉,母亲高兴得跟个孩子似的。母亲断定,黄皮鹦鹉在野外觅食肯定不顺利,要不然怎么会飞回来呢?
于是,她老人家又决定,将黄皮鹦鹉请回鸟笼之中,由她亲自喂养。当然,得给它配上只蓝皮鹦鹉,有个伴儿,才不孤单。
这些,只能是母亲的情感逻辑。我自然是按她老人家的意思办。所好的是,几年过去,鸟笼惨案再也没有发生过。两只鹦鹉,在笼子里上下翻飞,相互嘻戏,过着水食无忧的日子,母亲挺开心。
终于有一天,母亲听到鸟笼里传出了“笃!”“笃!”“笃!”的异样之声。警觉的母亲以为小鸟受到了外敌侵扰,走近细看时才发现,原来是鸟儿在不停撬动鸟笼的门。眼看着鸟笼的门越抬越高,越抬越高,之后便是“笃”一声,掉落下来。面对失败,两只鸟儿毫不气馁,继续重复着先前失败的举动。她老人家似乎知道了鸟儿的心思,于是亲手打开了鸟笼儿的门。
和二老住在一起之后,我内心似乎一下子定了下来。于我而言,再没有“子欲养而亲不待”之遗憾矣。
醒在清晨的鸟鸣里,让自己在床上静静地躺着。是的,静静地躺着,放空一切,什么都不去想。无关乎喜悲,无关乎得失,无关乎过去和未来。静静感受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已然如此,夫复何求?!
【作者简介:刘香河,本名刘仁前,江苏兴化人,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协会员,泰州学院客座教授。迄今为止,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大家》《天涯》《钟山》《黄河》《西部》《雨花》《山东文学》《安徽文学》《朔方》《湖南文学》《长江丛刊》等发表作品400余万字。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中国当代小说奖、紫金山文学奖等。著有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小说集《谎媒》《香河纪事》《香河四重奏》,散文集《楚水风物》《爱上远方》《生命的年轮》等多部,主编《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多卷。长篇小说《香河》被誉为里下河版的《边城》,2017年6月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荧幕,获得多个国际奖项。2023年9月,《香河三部曲》英文版、中文繁体版面世。】
都市头条 北京头条 天津头条
上海头条 重庆头条 雄安头条
深圳头条 广州头条 东莞头条
佛山头条 湛江头条 茂名头条
惠州头条 江门头条 沈阳头条
抚顺头条 大连头条 锦州头条
鞍山头条 本溪头条 辽阳头条
海城头条 盘锦头条 福州头条
厦门头条 圃田头条 三明头条
泉州头条 漳州头条 南平头条
龙岩头条 成都头条 绵阳头条
杭州头条 宁波头条 温州头条
廊坊头条 嘉兴头条 台州头条
金华头条 丽水头条 舟山头条
济南头条 青岛头条 枣庄头条
泰安头条 青州头条 临沂头条
合肥头条 芜湖头条 蚌埠头条
阜阳头条 萱城头条 淮南头条
淮北头条 铜陵头条 安庆头条
宿州头条 滁州头条 黄山头条
六安头条 池州头条 亳州头条
巢湖头条 长沙头条 株州头条
湘潭头条 岳阳头条 衡阳头条
邵阳头条 常德头条 益阳头条
娄底头条 永州头条 武汉头条
南昌头条 九江头条 赣州头条
吉安头条 上饶头条 萍乡头条
新余头条 鹰潭头条 宜春头条
抚州头条 南宁头条 昆明头条
太原头条 大同头条 长治头条
阳泉头条 晋中头条 晋城头条
成都头条 雅安头条 乐山头条
资阳头条 绵阳头条 南充头条
临汾头条 运城头条 吕梁头条
朔州头条 呼市头条 包头头条
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