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书华(黑龙江)
清明节——祭志愿军遗骸归国
赤心一片寄长缨,三角坡间鬼魅惊。
血染旌旗肝胆照,身披霜雪赋歌行。
几年鏖战凝丹魄,百代流传撷圣名。
花簇碑前尤敬默,常青松柏祭群英。
清明祭志愿军英烈
杨洪容赏析:
这首律诗截取三角坡碑前祭奠志愿军的一个片断,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几笔勾勒,塑造了百万中国军人满怀报国激情踏上抗美援朝战场,血染旌旗,英勇杀敌的英雄群像。首联开篇场面宏大,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对比强烈。中二联对仗工整,结构富有变化,分别从战争惨烈,条件艰苦等方面概述战斗场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将士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视死如归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魄,不畏任何困难,不惧强大敌人。冰天雪地的长津湖,冻僵后仍然矗立战壕的精神丰碑;一片焦土的上甘岭,一部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革命烈士用鲜血与生命展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如斧凿刀刻般,人物形象瞬间站立起来,鲜活生动。铮铮铁骨、烈烈忠魂,动人心魄,长存人世。尾联以外在动作与环境的静物定格画面,展现人们对抗美志愿军的精神的无限景仰与崇敬,回归在主题“清明”祭奠主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将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传承这一历史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一路披荆斩棘,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奋力拼搏。松柏长青,英烈长存,诗韵无限。
李维善(甘肃)
清明祭
漠北狂霾春日生,扬沙飞石到清明。
漫山荒草悲残梦,遍地冥钱送至诚。
酒奠一杯心愿敬,香焚三柱泪珠倾。
追怀先祖祈家福,从此花繁万木荣。
链接祖先 花繁木荣
杨洪容赏析: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也是一种缅怀先辈的文化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人们最能耳熟能详的有唐朝杜牧诗,里面有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北宋黄庭坚在《清明》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历代清明祭祖诗,多写一个“愁”字。此诗以阴冷悲凄的环境描写和情泪满溢的动作描写,来抒发郁结情志。不过尾联将诗意勾联延展,“追怀先祖祈家福”,颇可咀嚼。祭祀的对象,不止限于当世亲人而为先祖;祭奠的意义,也不止思念,更是祈祷、怀念、崇敬与祝福。在这里,由单向的追思怀想,变为了双向的注视与祈愿赐福。尾句更是想象了更美好的“花繁万木荣”之景,令人心为之一亮。所以,这首诗是对清明主题比较深度与全面的解读。这才是国家把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并将祭祖习俗作为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发扬的核心要义。一行禅师在《与自己和解》一书中讲到:“我们是生命之流的延续。”“这是真实的,我们的祖父、祖母以及祖先非常希望我们成为他们的延续。”正值清明,春雨纷飞,追思先祖,与祖先们来一场深度的情感链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让我们与祖先们呆在一起,回归生命的本源,体会祖先的欢乐与痛苦,志向与遗憾。不仅仅是悲思与哀痛,而且是深深的理解、感恩与懂得,更以此获得前所未有的饱足能量,重新启航,继承他们未完成的遗志。花开木繁,遇见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