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飞 麻 栗 坡
余育华
亲爱的妈妈:
看了余育华老师的诗歌《妻子在诉说...》,
才知道你一个人去了麻栗坡,
我哭了。
妈妈呀,
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陪你一道去看爸爸,
我也十分想念他。
四十五年了,
爸爸走时我才两岁,
什么也不懂,
也没有记忆。
唯一记得的是,
常看到你对遗照流眼泪。
看到爷奶面对爸爸的遗照,
看到爸爸遗照前那流泪的红烛,
看到爸爸遗照前那闪烁的香火。
满屋的烟硝味,
一直萦绕在我心里。
小学时,
同学笑我没爸爸,
时常受欺负。
回到家里哭着找你要爸爸,
你含泪带我找老师,
心平气和说原委。
老师在班上定下规矩:
不允许再说李茜没爸爸,
他保家卫国牺牲在老山,
同学们鸦雀无声,
脸上都充满着歉意。
中学里,
每当清明祭扫烈士墓,
我心里便格外沉重,
扶着烈士纪念碑哭泣,
把思念爸爸的泪水,
洒在庄严的纪念地。
大学里,
我正好就读在北京。
清明时便手捧鲜花,
来到天安门广场,
肃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献上深深的思念。
毕业后留校任教立业成家,
生活的风雨伴随着走过春秋冬夏,
度过青春年华。
我今年四十七岁了,
你外孙女已经长大。
每当清明时,
全家都会来到纪念碑前,
悼念先烈和爸爸。
参观军事博物馆,
看到那带着弹孔的钢盔和血染的军衣,
心中便会默默在问:
"爸爸,这是不是你的?″
那染满硝烟的战旗,
静静地展在那里,
似乎看见爸爸举着它,
冲锋在老山的战斗里。
我脉管里流着的是军人的热血,
我脑海中激荡的是不灭的军魂,
我胸膛中珍藏的是军人的情怀,
我铭记的是不朽的老山精神!
每当清明时,
网络视频中便人潮涌动,
那么多当年参战的叔叔阿姨,
千里迢迢赴老山,
麻栗坡陵园祭英烈。
我便想起了爸爸,
眼里闪着思念的泪花。
从余老师编发的头条里,
我第一次看到了爸爸的墓碑。又看到爸爸久违的身影,
又看到那沉痛的碑文。
那闪闪发亮的金字啊,
放射着光芒,
妈妈悲愤的哭诉,
颤抖的声音,
春雨伴着泪花,
洒在麻栗坡,
洒在爸爸的墓前,
洒在我身上,
荡涤着我的心灵。
爸爸啊,
女儿不孝,
没能来看你。
妈妈呀,
你为什么不通知我,
平时我回老家,
总说要去麻栗坡。
那时没能力未如愿,
现在条件允许了,
你却说等有机会再说吧。
这一等就多少年过去了,
妈妈你已老啦,
近七十岁了,
这次终于等不住了吧?
为什么一个人去呢?
我真弄不明白,
心存着深深的疑惑与悬念。
妈妈,
你孤独坚强度人生,
二十四岁守寡,
守着苍老的爷爷奶奶,
守着烈士遗孤,
守着这个残破的家,
守着对爸爸的忠贞,
守着对军人的崇敬!
艰难度日,
含辛茹苦,
不折不挠,
历尽沧桑,
走过了四十五个年头。
你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你是我的骄傲!
你是新中国女性的楷模,
忍受孤独,
挺住诱惑,
坚定信念,
身为李家妇,
守住李家门。
你这金子般的心,
海一样深的情,
火一般的爱,
是我们的传家宝,
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我将毕生牢记,
教示后人。
想起儿时的往事,
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映。
有关部门送来了烈士证,
慰问的人们一群又一群。
村里年青的叔叔热情地为我们挑水砍柴,
春耕时帮我们犁田耙地,
秋收时为我们割禾收谷。
许多的战友远道登门,
携来丰富的水果和食品。
你都笑脸相迎,
感谢那亲人般的真诚。
还有不少热心的媒婆,
饶着口舌蛊惑你另嫁他门。
你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
生怕我会面对后爸陌生的眼神。
你不卑不亢地打发走了她们,坚守着对爸爸的忠贞爱情。
不容易啊妈妈,
我也是女人,
切肤之痛萦我心,
设身处地想一想,
要熬过这艰难的一关,
得要有多么优秀的人品?
爷爷奶奶离人世,
你捧着爸爸披孝的遗像,
替他披麻戴孝送别了双亲。
要是爸爸在,
这一切都是他的责任。
你既当爸爸又当妈,
承担着双重身份,
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
换来了人们的尊敬!
你替我带大了女儿就要回农村,
好言相劝留不住你那眷恋的心。
你舍不得乡下的老屋,
你不忍心爸爸的灵魂孤守家门。
你执意回了家,
尽一位李家媳妇的挚诚。
没想到啊,
四十五年后,
你竟然带着祭品,
带着家乡的"習酒",
爬山涉水远赴老山行。
我真为你心动,
妈妈,
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眼睛。
我坐不住了,
我要尽一份女儿的孝心,
即使晚了这些年,
也要补下这久欠的父女情。
我要订机票,
全家云南行。
看望在长眠在那里的爸爸,
我久别四十五年的亲人!
亲爱的爸爸,
等着我,
你的女儿女婿和外孙女,
清明时来你墓前祭英魂!
呜....呜......
后记:
自从昨天我看到感人的网上视频,军嫂陈庭霞前往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扫分别四十五的丈夫李明恒后,激情之中写下了诗歌《妻子在诉说....》,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情反响,好评如潮,我又激动了。
根据故事演绎的脉络,连着又写下了这篇《心飞麻栗坡》,以女儿的身分诉说对爸爸的思念,对妈妈的挚爱。也献给伟大的军嫂,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模范妈妈!
写于2023年3月29日10:3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