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中的左邻右舍
文/何俊英
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到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一个振兴农村经济的号角响彻祖国大地,随处可见学习、宣传落实的榜样。我身边的左邻右舍就有不少这样的典范。他们抓住不可流失的时间,千方百计为乡村振兴拼搏,迈出惊人的步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村民的称赞。
黄金叶铺平致富路,新农机开进贴泥坡
洛南县古城镇古城街社区第七组何当合,是一个身强力壮、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他们夫妇二人近几年在国家计划内依靠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坚持种烤烟,每年种植二十余亩,起早贪黑整天忙碌在田间,凭借自己的技术将山地犁、悬耕机开进贴泥坡,板土岭也被改造成肥厚的烤烟地,向土地要黄金,每年实现产值都在十多万元。他的产业带动了周围的贫困户和闲散劳力协助劳作,也为这些人增加了不少收入。近两年,何当合家庭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修起了两层新楼房,添置了家用电器,庭院整洁一新,同时还建起了规范化的烤烟炉,出货很方便。
在何当合的带动下,临组的村民何新虎也积极行动,在后坡、前岭因地制宜种烤烟二十余亩,收入也有近十万,儿子还买回了小汽车,大家都很羡慕。今年专业公司又下达种植计划二十六亩,何新虎正在整地起垄,迎接新挑战。

工匠顺时展新艺,服务农村换新颜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久居乡镇的能工巧匠也变成改变村容的主力军,他们中间一些人也曾想往在外挣大钱,但随着行业突变,人们思维能力和建材工艺的更新,他们蒙生了提高工艺水平的理念,顺时应变更新技术去赚钱。我们身边的瓦工周社敏等人,从艺多年,在西安等地干零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市场发现了钢架、树脂瓦建筑工艺,他随机应变,添置工具学技术,走向了建设家乡的另一个开端。在他师傅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技术,去年以来,在灵口、寺坡、县城、石坡城乡为村民改造瓦屋面,搭小工棚二三十处,受到用户欢迎,他组建的工匠班个个满意,还带动了一些没有致富项目的贫困户,为改变村容村貌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目前他添置了方便运料的小汽车,施工更方便,每年收入也能在十万元。
还有隔壁邻居李书怀两兄弟,凭着自己两只手,在远近十里八村为村民搞装修、砌土砖,将自己旧房改造成了四坡流水、别有风格的钢架结构小别墅,住房面貌焕然一新。
在农村和社区居民中留守人员中的一些青、中年人群,为了助力经济发展,改善生养环境,都在积极设方想法为自己走出一片新天地。
第八组周瑞龙夫妇为了照看孩子,先是居家养蜜蜂,兼管生产组的日常工作。在镇村的组织和动员下,他参加了国家的就业培训,又专门拜师学技术,很快在街道办起了早餐店,一道地地道道的“天津果子大饼”与市民见面,生意独特受到不少顾客的称赞,为市场增添了新的食味,他也取得了合理的效益。
第七组李霞,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早上五点起床做早点,晚上远道接娃,10点才回家,每天在二三公里的道路上往返四五回,星期天还得洗衣服搞家务,去年冬季辞去钟点工,开始拜师学艺做美容,既省力又实惠,人称她是一个铁杆巧妇,前年修起了小楼房,刷新了小院落铁大门,日子一天比一天顺心如意。女儿在中学读书十分上进,年年都被评为学习标兵,奖状如云朵贴了半边墙。
退伍老兵姜群羊,近几年负责接送两个孙子上学,平时还下地干农活,逢集为村民、学生修靴补鞋,日积月累积蓄了不少收入,去年帮助儿女修起了称心的三层小楼房,为村容村貌增添了光彩。
通过以上典型范例,笔者认为建设新农村,振兴农村经济,必须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从一家一户做起,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逐步展开,一轰而起,挤在一个空间是不行的。只要学习技术,选准项目,多种经营,就能为振兴农村经济添活力。
2024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