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水铸成女一号
陈明舟
“今天下午是年前最后的一次打球,大家要积极参加啊!”
“兔年的训练今天结束啦,各位球友,咱们年后再聚球场!”
“大家元宵快乐,下周四开始第一次训练。”
“各位球友,明天傍晚球场见!”
以上是《气排球群》的大管家——小林向群里发出的短信,非常负责任地向大家传达了有关训练的相关信息。
该同志步入不惑之年,个头不高,习惯留个甜美的短发。听说甜美短发,层次感分明,有凌乱自然的美感。平时戴着精致小边框眼镜,彰显出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一幅笑容常挂在脸上,给人一种非常甜美可爱的形象。
她说她“不爱运动、最怕跑步”,可就是这样一位女同志,如今却成了气排球队里的女一号选手。
有人要问:“不爱运动、最怕跑步”的她,是如何成为队里的女一号呢?
话说2022年的一次班子会上,区局工会主席老陈传达道:市局要举办羽毛球、气排球比赛,希望我们局能积极组队参加。
经班子会议研究,决定组织羽毛球队和气排球队,先让大家自行报名,尔后分别组织训练,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比赛活动,展示出我局的形象和风采。
从报名情况看,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报羽毛球队的,大都是年轻男女,人数达到二十多名。报气排球队的才十多个,其中还有一半以上是超过五十岁的老同志,而且男多女少。
刚开始的几次训练,气排球队还是来了几位女同志,可能是觉得好玩,先来试一试。但是,好景不长,女同志陆陆续续找到理由离队而去。
经验得知,机关举办的气排球比赛大都是三男二女的混合赛,而这种混合赛好比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女队员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老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先后多次到各股室动员女同志参加。结果是,来了几个又走了几个,女队员始终无法相对固定,而且人数越来越少。
自愿担任教练的老苏对老陈埋怨道:我暂且不考虑队员的质量问题,至少数量上要给我保证呀,不然我没法教下去!
老陈很快就体会到组队的艰辛。但是,任务就是任务,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放弃呀!无奈之下,他把目标转向自己分管的、本局辖下的某部门。
来到该部门说明来意后,还是没人愿意主动报名。老陈见状只好带着半强制性地点名道:小林等三位女同志明天都来球场参加气排球训练。
“不行呀,我从小就不爱运动,而且最怕跑步。再说我也不年轻了,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呢,你就放过我吧!”小林急忙说道。
“不行,你们三位必须到球场上先凑个人数,至于会不会打球,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由教练说了算。”
球场上,老苏看到新来的三位女同志,那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人数勉强凑够。忧的是,来的人实在是不符合优秀气排球运动员的标准。因为他最清楚,气排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集体性比赛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比较高,如:扣球、拦网、二传、救球,以及换位跑动等等,那都是需要比较年轻的、高大的、壮实的运动员。
参加训练的队员基本上是零基础的,老苏只好像教小学生一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和耐心指导。由于气排球运动的技术项目很多,如:发球、垫球、托球、抱球、捧球、传球、扣球、拦网等等,每项技术若没有练到一定的程度,上场根本就打不起来。
“先练练托球吧。”老苏说:托球是气排球运动中最最重要,也是最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刚开始训练时,老苏要求在场的人员,全部面对着墙壁,双手举过头顶,五指微曲形成一个球型的状态,然后通过手关节、脚关节的协调运动,用“迎来送往”的姿势把球接回来、送出去,同时要做到既不持球,又不拍球。这样的基本动作连续做它十来分钟后,个个都说腰酸背痛。
在练习发球时,要求队员两脚自然开立,左脚向前,用抬臂和手掌将球平缓地向上抛起。击球时利用蹬地、向左旋转和收腹的力量,带动手臂向前挥动,用手掌搓中球的后半部,使球迅速旋转飞出,落到对方的场内。新队员很多掌控不了发球的基本功,力度小了球就过不了网,力度大了球又出界。每个人发了十来个球后,都感到手臂发胀、发麻,甚是难受。
由于基本功的训练非常辛苦,而且还是相当的单调乏味,好多队员都存在畏难情绪。
小林心想,这气排球运动咋那么难学呀?不但辛苦,还相当的单调乏味,哪有什么乐趣可言,简直就是活受罪!
那一段时间,每到周一周四的一大早,得知妈妈傍晚去打球又要到很晚才能回来时,上小学的大儿子,总是摆出一副臭脸;上幼儿园的小女孩,更是难过得两眼泪汪汪。而每当训练完回到家,小林就瘫倒在沙发上一动不动。老公看到这种情形,先是心痛,后是埋怨:这是何苦呢,你根本就不是这块料,要高度没高度,要体质没体质,文文静静的,争什么强,好什么胜呢!再说家里两个孩子都还小,家务一大堆,总不能老让我忙里忙外呀!
每每听到这话,身体、心里都不舒服的她,泪水像开了闸门一样倾泻而出……
某天,小林见到陈主任道:气排球这么难学,我肯定不是这块料,请求退出球队。
这哪行呀,过几个月就要比赛了,好歹你也得给我坚持到市局比赛,等比赛结束后是去是留我们再商量。
领导都说到这个份上,小林只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心想,反正也没几个月了,就安心地好好训练吧。
从那以后,小林克服了重重困难,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总是最准时到场参加高强度的训练,希望尽自已所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气排球运动的各项技能技巧,如:发球、垫球、托球、抱球、捧球、传球、拦网等等。每次的训练,她都要练到腰酸背痛、手脚发麻方肯罢休。
由于机关气排球比赛都是三男两女的混合制,主攻手基本上是男的,而二传手就落到两位女同志身上。
老苏告诉她,气排球运动项目,二传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最难练的一项技术。都说培养一个好攻手,只要三个月就够了!而培养一个好的二传,那可是需要好几年呀!
在训练二传时,老苏要求:不但要与主攻手和副攻手密切合作,把球传到最佳位置。同时,还要善于观察对方的防守和拦网,及时调整战略战术。当对方拦网比较弱时,选择更低的传球高度,让主攻手可以轻松地完成扣球任务。当对方的防守比较强时,就要选择更高的传球高度,让主攻手跳起来完成攻击。
同时,二传手还需要在场上扮演多个角色,在比赛中当队友出现失误时,作为组织者的二传手,要及时给予安慰;当队友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合理的建议和鼓励。
训练一段时间后,小林感觉到自己的水平遇到了瓶颈,一直没有明显的提高,在球场上频频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虽然对一些技术要领都很清楚,但在打球的实际过程中,就是无法运用自如,看到球总是很慌张,急急忙忙就伸手,无法把球传到合适的位置。
临近比赛,球队请了专业的教练来指导。新教练一来,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小林存在的问题,并对二传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下,小林更是没有信心了,心里又打起了退堂鼓。好在队友们看出了小林的顾虑,纷纷鼓励她、帮助她调整心态,让她尽快走出阴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小林各方面的球技大有长进,在众多女队员中脱颖而出,成了最佳的二传手。在第一次参加比赛中,充分展示出她那娴熟的技术,并担负起球队的指挥者、组织者和灵魂式人物,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有诗为证:
平时训练最给力,
滴滴汗珠变球技。
激情赛场众人夸,
幸福生活添新意。
此外,小林除了自身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对整个活动的对接与安排、球队训练的组织与协调,以及各项事务的处理,不知不觉地成了球队里的大管家、主心骨和女一号人物。
一次聚会上,老陈开玩笑地说道:小林,你说你从小就不爱运动,而且最怕跑步;还说你不是这块料,请求退出球队,我看现在可以批准你退出球队啦。
才不呢,我现在已经爱上了气排球运动,是它让我腿脚利索、精气神能量大为提升,并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同时也得到了家里人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这么好的气排球运动,我要坚持下去!

作者简介:陈明舟,60后,福建省龙岩市人。爱好广泛,工作之余喜欢写点诗、词、文章,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