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杏花
墙上一枝春满园,
娇姿带雨更堪怜。
若非家室宜人面,
妖客岂居及第前。
仲春二月,被称为妖客的桃花同杨柳各占春风一半,但杏花却是二月的主花。
杏花开得被桃花早。杏花开时,还没有叶子,花片被桃花略小奌,但它开得密集,簇簇团在一起,春意十足。因此在古代一些人眼里,杏花比桃花更能代表春天。
南北朝的庾信第一个写诗专咏桃花,他说:"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暎村坞。烂熳开山城。"你看,春色盈野时,杏花盛开,照映着乡村和山城。这里就没有桃花什么事。
直到宋代,有些人还将杏花同杨柳并列,作为春天的典型特征。北宋的张先,在《玉楼春·春景》中说,"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将视觉转化为听觉,说枝条上开满了红杏,就像一群活泼的小女儿,闹着,争着抢着要挤到前面来,充满了青春和活力。张先因而名声大噪,时人称为"红杏尚书"。南宋的志南和尚也在《绝句》中将"杏花雨"和"杨柳风"对列,杏花时节微雨,沾衣欲湿,杨柳枝上薰风,吹面不寒。这两句诗空灵而温馨,打动了千古不知多少人心。
宋代的王禹偁甚至这样夸赞杏花说:"桃红李白莫争春,素态妖姿两未匀。日暮墙头试回首,不施朱粉是东邻。"桃花太艳,李花太素,杏花不施朱粉自艳,恰到好处。
那为什么杏花比不过桃花呢?关键在其果实的差异。桃花生子,桃子大而肥美,养人,古人甚至将桃子比作长寿果,产生"麻姑献寿桃"以及王母娘娘"蟠桃园"的仙桃子可以延续神仙寿命的神话故事。杏子小而带酸,同桃子明显不能相比。
正因如此,人们早在西周时就普遍种桃了。《诗经》中将出嫁新娘比作桃花,"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其子多而为良子,所以"宜其室家",这奌杏花怎么才能比得上桃花呢?
杏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才出现在古籍里。《庄子》载“孔子游缁帷之林,坐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后人将教育场称为"杏坛",缘出于此。汉武帝时在上林苑始种杏果,后种子始流至民间,到了东汉时,名医董奉,治病并不收费,患者愈后种杏五株即可,后董奉居处遂成杏林,奉以杏换粮,救济贫民,故后人称医业为杏林。杏亦曾入食,晋朝孙楚就在寒食节用杏酪祭介子推。唐代曲江皇家有杏园,科举考试恰在杏花开时举行,中第者要在杏园举行宴饮,所以郑谷《曲江红杏》诗中将杏花称为“春风及第花”。 宴会前,还要选进士中年少俊美者乘马采花,以助喜庆,人称“探花郎",这种说法延续到宋代,成了一甲第三名的专称。
看过《西游记》电视剧的人,想必不会忘了那位清秀妩媚,仙气欲飘,拈着杏花枝,一颦一笑,婀娜舞姿的杏仙吧。原著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中,杏仙一出场作诗介绍自己说:"上盖留名汉武王,周时孔子立坛场。董仙爱我成林积,孙楚曾怜寒食香。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色显还藏。自知过熟微酸意,落处年年伴麦场。”说的就是上述杏的历史。
正像《西游记》杏仙诗所说"雨润红姿娇且嫩",雨中杏花更加娇艳动人,成了杏花的最好形象。而杏花开放在仲春二月,细雨丝丝,当春发生,润物无声。带着花香的空气,特别清新宜人。杏花和春雨结合在一起,才是春天最好的意境之一。除了上面志南和尚的诗句之外,"唐戴叔伦《苏溪亭》"一汀烟雨杏花寒",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诗句,都反映了"杏花雨"这一意境。

江南多雨,"杏花雨"的意境表现得特别明显,以致到了元代,虞集有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说法,"杏花雨"成了江南春景的典型特征。
然而,春色撩人,也最容易撩人情思愁绪。加上二月天气乍暖还寒,也容易添人愁思。所以,除了志南和尚《绝句》以外,戴叔伦和陆游等人的诗中,杏花雨情境,在表明春色宜人,令人欢喜以外,皆带有淡淡的忧郁寂寞之情。
其中忧郁和欢喜之情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唐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者为官于江南池州,清明时节,归乡不得,加上春雨清寒,更增凄凉之意。这时忽然知道前边村子有杏有酒,顿时眼前一亮,欢喜不止。"杏花村"由此成为令人向往的乡村春景。
不过仔细想来,杏花村也实在不是什么稀奇之物。杏树同桃树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杏树高大,主枝基本向上,底部占地面积较小,而桃树低矮,主枝易横斜,履盖地面甚大。所以杏树多植于私人庭园,而桃树多植于村外,人称桃园。正因为杏树高大,所以容易出墙,使外人一窥春色。叶绍翁"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说法,实多见于古诗中。唐代吴融的“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宋代陆游的“杨柳不断遮春色,一枝红杏出墙来”,张良臣的“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意思皆同,只不如叶绍翁《游园不值》有名而已。
正因古代杏树植于院中,村庄多杏,即可视为杏花村。因此,从庾信的《杏花诗》开始,"杏花村"其实于古诗反复出现,只是未被世人察觉,后经小杜诗而出名而已。
从前我河东老宅,西跨院即有杏树一株,甚是高大,杏子亦大而甜,结实亦多。每到成熟季节,我望着杏子,馋涎欲滴。
隔壁的兴凯伯,后院也有杏树,果实小而酸,枝繁实累。一枝亦过墙来,偷偷摘过几个,很酸。
隔了两户,兰长绪后院也有一杏树,小时顽皮,我也上去偷摘过。
仅兰姓杏树即有三株,更不要说其他人家了。
这么说,我的村子岂不也是杏花村了?
直到七年前,小河西我新居西邻施拴曹家,还种有一颗杏树。春天开花,灿然,文选兄过而拍之,发至网上,我见油然而起思乡之情,故赋小诗:
江南无处不东风,
日日赏景在越城。
忽见西邻杏花影,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普建新居,园林消失殆尽,杏花也无觅芳迹了。庆幸的是,蓝田县华胥镇阿氏村、上许村、下许村一带,上万亩的沟壑之中,遍植杏树,被称为杏花谷。尤其是阿氏村,多有古木。杏树栽培历史至今已有2500多年。待到花开时节,十里杏花尽开,树树杏花,就像朵朵白云飘浮其上,花落纷纷,又像下了一场杏花雨。故开花时,远近游人来看,成为蓝田一景。
几年前,我的几位初中女同学,相约去看,还将图片发在网上。我望图称羡,还写了一首诗呢。
蓝田女儿居城南,
今日且作杏花仙。
丰姿玉润人间事,
云起雨飘隐者缘。
醒日可在花前坐,
困时复来花下眠。
还折一枝种家去,
笑看开落年复年。
家乡既有此美景,心里总想着那年开花时,去杏花谷好好观赏一番。但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年不及杏花开放,便返江南。到杏花开时,只能像杜牧一样,对着北方兴叹,“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了。
幸好,没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先生归也",花开时节,赶一微雨欲湿天气,聚上三两知心,去杏花谷,也去休验一下家乡的"杏花雨"吧。

(图片为杏花谷所摄,我同学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