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揽胜(五)
作者:武稳祥
目录
1、陕西西安东郊·白鹿仓
2、河南三门峡·陕州地坑院
3、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4、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
5、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6、山西平遥·平遥古城
7、山西灵石·王家大院
8、山西永济·鹳雀楼
五、游览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tong)县,是全国以 “寻根” 和 “祭祖” 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当作 “家”、称作 “祖”、看作 “根”,被誉为 “根祖圣地,华人老家”。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占地3.5平方公里。
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根祖文化广场” 五大主题板块组成。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 “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 。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 “饮水思源” 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当时的移民方法:“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女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
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 “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 的情景了。
许多志记等 都明确记载了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 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这场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徙 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现已数以亿计。
清末,有个叫景大启的人在曹州当官(今山东菏泽),当地百姓听说他是洪洞人,就像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刘子林相商,募资修复古大槐树遗址。此议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
景大启等人还编辑了一本《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 “寻根热” 的出现,洪洞移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洪洞移民的研究论著,数量也颇为可观。
另外还有;我陕西关中长安 历来确实平安,故历史上有十三朝都在这里建都。但在明朝嘉靖34年,农历12、12(1556、1、23)午夜,突发了8、3级的毁灭性大地震。震中在华县 渭南一带,波及到山西 河南四川 甘肃等周边。
(因和1976、7、28夜、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一样 都是在半夜)故房倒屋塌无数,且伤亡惨重,共死亡83万多人。这是世界地震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1976、7、28、河北唐山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2008、5、12、四川汶川8级地震死亡近7万人)而且余震瘟疫 水灾 旱灾接连不断地发生。
强烈的大地震 使富庶人稠的关中地区,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赤地千里 废墟满目。传说当时明朝政府也积极救灾,并由全国人密之地抽调百姓,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集中,硬性强制往灾区迁徙。人们大部都不愿意去,就把每人的双手背后、用绳子捆绑连成一长串。故传说陕西人走路手爱背在后边、就是从这儿流传的。
由于大部分的山西人不愿离乡背井,官兵担心百姓逃跑,就在每个人的小脚趾甲上刻了一刀作为标记,所以相传小脚趾甲两半的,都是山西人的后代。你,看看自己的小脚趾甲,是不是两半?
传说由于押解的兵卒害怕人逃跑,经常尅扣粮食、 不给人吃饱,老百姓经常忍饥受饿。若还乡党碰了面总要先问:“今给你吃了么?” 故现今熟人见了面 打招呼就随口道:“你吃了么?” 谁若要大小便、就必须让兵卒把拴在手上的绳子解开,故至今有的人把上厕所也叫 ‘解手’。
2024、2、15、(正月初六)晴,在运城 文超领我们游览了大名鼎鼎的 “解州关帝庙”,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吃罢饭、乘车向北飞驰,经过夏县、侯马、喜乐等地,傍晚 到达了临汾市,经联系 住上了 “君悦酒店” 的三楼308、306、312 三间房。
2024、2、16、(正月初七)晴,早上 继续北行,要到洪洞县 去参观游览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一路风尘仆仆,到了目的地,一条大街道、路北是 “大槐树”,文超在路南大停车场存放了汽车。西隔壁是搭着彩棚的一长排卖小吃的店铺,我们在最里边的一家简单吃了饭。
跨过大街,来到路北的 “大槐树” 大门口,大门的 ‘根雕’ 造型 与众大为不同,但见 一个巨型的千年大树根,石土下面有三个 一大二小不规则的门洞、可以入内。我们就都先站在大门l外略高的平台上,让专业摄影人员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作为留念。
文超买票进门(老人免票),冲门就是一个大红圈中 黄色的 ‘根’ 字照壁,一个大大的 ‘根’ 字、就突显出了该园 ‘寻根祭祖’ 的主题。在照壁前头文超先给我们大家拍了张合影,可谓是喜气盈门。
景区很大 转过照壁 继续往里边走,就到了飞檐翘角 雕梁画栋、雄伟庄重的正大殿。但见;大殿两边拱卫着两座形状相同的小型古香古色的楼阁。底座很高,正前方是宽阔的层层而上的二十多级台阶。台阶两边都有巨大的黄底红字,左边是 “根祖圣地”,右边是 “华人老家”。翠柏挺胸围立一圈,红花绿草点缀其中,更显得其气势轩昂、气氛端庄而静雅。
孟泽给我拿着老年车,老伴和文超一左一右搀扶着我,一台一台慢慢上来了。一排大红的柱子如同哨兵一样 守卫在正殿门前,跨进高高的门槛、进入大殿。殿内光线不甚明亮,四面八方的男女游人很多,熙熙攘攘,嘈杂纷纭。大殿正中供奉着 “大槐树” 的灵位,神龛前的大香炉里插满了香蜡、烟雾缭绕。炉前的长长跪蒲团 一次可uh跪五 六个人。我们也都随着人们、排起了老长的队,不远千百里来的游人、谁都想亲身参拜,寻根祭祖、祈求福祥。
由于人多嘈杂 烟大不明亮,我们即由东偏门往外走,跨过高高的门槛,出门转到后边。后边门内有一条窄道道里、挂着好几副宣传当年移民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人挤着人,我匆匆地拍了个照,就挤着出了门外。继续往后走着看着。
一直到了最后边的 ‘北门’,地基踞高 要上十几级台阶,北门象个青砖砌的城门楼,顶上灰瓦苫顶 四角翘扬,有一大二小 三个圆顶门洞。门洞中顶上是黑底白字的(看不太清楚)篆体 “北门”,右边象是“情怀独秀”,左边象是 “胜迹犹存”。杆杆彩旗飘扬,气势庄重而雄伟。
广场空旷 游人较少。我对他们说:“你们都随意转去吧,我就在这儿等候。” 他们就都往东转去了。我闲着没事,就给北门拍了照。广场中有个 “八卦图” 小石匾,看了文字方知:远古的 ‘伏羲’ 是根据此卦地村周围、有远近相同的八个村子拱卫、而创建了 “八卦”。后来周文王在羑里被软禁期间,又推演发展了 ‘八卦’,流传至今。因为此地正好在景区的中轴线上,取意 “根在洪洞”。我即给它拍了照。
反正没事,我就顺着东边林荫夹道的路、推着车子慢慢东行。不远处的丁字路中间、矗立着一块白色的大巨石头,四季青花圃围了一圈。转到北面一看 撰刻着大红的 “母亲石” 三个大字。其石寓意;母亲永远矗立在洪洞,遥望着盼望着被远迁的孩子们能够回来。如此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一直在此等待着,望眼欲穿。看到此处,不由得对它顿生敬意。
大家汇合后 就都继续往西转,满目都是新奇的风景。在路旁看到有一个解手处,两边的对联顿时吸引了我;“当年解手移民苦,今日开怀故事长。”字里行间 再现了当年的凄苦情景。
在路旁又看到了一组 ‘移民浮雕’,老少百姓们都被倒背着双手、用绳索绑成一长串。押卒手持棍棒、凶神恶煞一般押解着不甘无奈的移民们,令人又同情又愤慨。
景区很大 过了北门,来到了一个院落,北边是一座雄伟的 “大雄宝殿”,两座形状相同的玲珑塔护卫两边,无暇浏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院中、高基座上有一尊高大的汉白玉神女塑像,亭亭玉立,慈容善目,面含微笑,好像在招呼着每一位游客,令人大有平易近人的亲切感。我们也随着人们 都先在像前的大香炉里插香,再磕头跪拜,祈求保佑 赐福祉降祥瑞。
又先向北走,再向东上了十几级台阶,首先看到了二、三代大槐树,因为此树是新栽的、所以远远不能和一代大槐树相提并论。又上到一个平台,方才看到了景区的主角;一代大槐树。
但见它:几围粗壮的树身 苍夷满身,树冠庞大、粗细不等的枝杈纵横交错,凛然不屈地直指长空。它冷观峥嵘岁月的无情、苍老而顽强倔强。活象一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也曾亲耳聆听到移民的儿女们撕心裂肺的哭爹喊娘的哭喊声,也曾亲眼目睹着移民们离乡背井的无奈愁容,也曾亲身见证并铭记着、这一轰动全国的历史大事件。
(文字苍白无力 难描其状,请大家观看图片感受吧。或许是因节令的原因,我看到的整个槐树是干枯无叶的,但在电脑上录的图片是有绿叶的。)
因我走不动、时间也有限等,虽然只是匆匆游览了整个景区的一部分,可谓是走马观花。但为景区的宏大规模而深感震撼。实在想不到;早有耳闻的山西大槐树、竟然有如此巨大的规模与广泛的影响。如不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介绍给没有看过的友人们,实在都有点可惜。这也是我耗时费神而动笔撰文的初衷,仅此而已。
由于需要尽量介绍的全面些 详细些,有些文字及照片、都是由电脑上择优选录下来的。请大家谅解!
【现在儿孙们人人都有手机,这次文超拍的最多。借此机会,也向帮忙整理并加文字说明的新毅,以及所有支持玉成拙作的友人,都致以衷心的感谢!】
现就为此事编一段诗歌 以表纪念吧:
《山西洪洞大槐树》
1
元 末 统 治 太 黑 暗,
官 逼 民 反 天 下 乱。
安 徽 凤 阳 朱 元 璋,
兴 兵 灭 元 大 明 建。
2
水 旱 蝗 灾 加 战 乱,
全 国 多 地 人 锐 减。
千 里 荒 芜 少 人 烟 ,
朝 廷 诏 令 强 徙 迁。
3
山 西 江 西 人 稠 满,
疏 密 悬 殊 须 改 善。
人 口 均 调 集 洪 洞,
大 槐 树 下 分 流 遣。
4
背 井 离 乡 多 不 愿,
小 民 怎 能 拧 过 官。
倒 背 双 手 长 绳 绑,
紧 跟 连 串 如 囚 犯。
5
押 卒 担 心 人 逃 窜,
尅 粮 不 给 吃 饱 饭。
相 逢 先 问 吃 了 么?
至 今 成 了 口 头 禅。
6
谁 若 想 要 大 小 便,
先 求 押 卒 解 绳 拴。
今 说 如 厕 称 解 手,
据 说 此 事 是 根 源。
7
从 此 洪 洞 大 槐 树,
万 人 怀 念 忆 心 酸。
跋 山 涉 水 何 惧 远,
寻 根 祭 祖 跪 祭 奠!
8
岁 月 沧 桑 新 纪 元,
时 兴 旅 游 大 扩 建。
当 年 移 民 洒 泪 处,
如 今 竟 成 热 游 点!
(末完待续)
—— 长安 武 稳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