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晨光,常用名“程光”,1941年9月5日生于陕西府谷。山西农业劳动大学绵山分校毕业,终生从事林业,历任山西省太岳山森林经营局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关帝山林局办公室主任、林学会秘书长、森林公园调研员,1998年考取“高级工程师”。
在职时曾先后借调林业厅、省国营林场管理局,执行编辑《山西国营林场概览》(30万字),并为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执笔完成《山西水资源和林草涵养水源研究》课题论文。
2001年退休,写作为业,笔名楚胥、林一夫,网名“山林野叟”。2003年编著《儒商常家》(33万字),2005年出版《石膏山生物世界》,2007年编著《晋商茶路》(16万字)和《晋商十大家族》(30万字),2008年主编《晋商堡寨》(15万字);2008年参编《山西林业志》(副主编),均已出版。2010年主编《榆次旅游志和晋商志》,2012年主编《太岳山志》(180万字);2015年主编《关帝山林区志》(140万字);2019年出版《草木小品》和《鸟兽杂谈》,2020年编撰《文水生态文化系列(含“文水寺庙”“文水古树”“文水山花”“文水鸟兽”)》。2021至今主编《白马仙洞系列丛书(“景观大全”“生物世界”“神话故事”“民俗信仰”)》,《关帝山区的生态文化系列(含“峰峦景观”“沟谷温地”“寺庙古迹”“历史人物”“抗战烽火”等十册)》,主编《方山梅洞沟景区》(10万字)和《薛公岭景区概览》(8万字)。
2023.9.15

《妄侃唐诗》之九十五
官仓老鼠大如斗
曹邺,字业之,桂州(今桂林阳朔)人。自小勤奋读书,但是屡试不第,在长安达10年之久。唐宣宗大中四年(850),考中进士,曾任吏部郎中、洋州(今陕西洋县)刺史等要职。懿宗咸通九年(868)辞归,寓居桂林。平生擅长作诗,尤以五言古诗见称。与聂夷中、于濆等齐名,而以曹邺更胜一筹。
曹邺的诗反映社会现实,体恤民疾,针砭时弊。多是抒发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少数是讽刺时政,也有一些山水佳篇。他写下了不少千古名诗,如《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这些诗,对官吏盘剥百姓的讽刺入骨三分。《捕鱼谣》: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曹邺是土生土长的文人,具有山区百姓“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对最高统治者——天子——予以大胆的谴责和讽刺。他的诗多采用民间口语,质朴洗炼,而笔锋锐利,富有显明而强烈的战斗性,流传广泛而深远。
(2024.2.3)

《妄侃唐诗》之九十六
正是归时不见归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
这是唐代一位贫穷村妇盼望丈夫快些回家的诗,是一首十分朴素的情诗,也许就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这位中年妇女的名字很土气,家庭贫寒,至今穿着嫁到婆家时的旧衣服,头发上没有任何首饰,甚至顾不上好好梳理。没有银钗,用的是“荆钗”,就是用树木枝条削光制作的髻钗。什么树木?荆条。
她种的是胡麻,这是北方的油料作物,她很可能就是晋北或陕北的。古时讲究,种胡麻时一定要夫妻同种,才能收成好,但今年丈夫外出未归,可能是服劳役,也可能被抓了壮丁去打仗,她等的很焦急。这位村妇穷的买不起玉钗或银钗,只能用“荆钗”来盘插发髻。荆条,是用来做发饰的吗,不是,为什么它能代替发钗呢?因为它细,它有韧性,而且到处生长。
荆条,是多年生的落叶灌木,北方山野中低海拔的阳坡上,生长的太多了,多得简直不屑一顾。一两米高,枝干不粗;叶子不大,稍有一点特别的香味儿。夏天,开淡紫色的花,不艳丽,不鲜亮,不吸引人。正因为如此,“荆钗布裙”就是贫苦妇女的代名词。古代,男人向别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常用的词是“贱内”和“拙荆”,这“谦”也“谦”的太过份了,妻子竟然是毫不值钱的灌木,只能用来编织箩筐!
唐代的妇女开放,但贫穷妇女的开放是下地劳动!
(2024.2.3二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