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九旬翁刘沂生,山东省青州市人,一方名师。曾修书呼吁“尊师重教”,获中央领导陈云批复,颁行于全国,被誉为“给中国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退休后致力于文学创作,长于传奇,蒹工志文。其志文独具一格,行文凝练,节奏感强,既有诗歌之美,又有散文之畅,堪称散赋。诸如《青州花博会徽标落成志》《青州龙兴寺复兴颂》《海岱青州历世志》与“青州衡王桥栏板石雕王府故事”等作品,为青州市诸多景点增添了传统文化的光彩与魅力,被誉为古州文化奇人。刘沂生,于1969年秋从寿光师范调到益都县弥河公社,参与创办弥河中学。在弥中任教十余载,为弥河公社培养了大批精英,深得学子与家长们敬重。
◎《弥中操场放风筝记》(原创)
◆刘沂生(山东)
潍坊市,譽称风筝都,连年举行风筝盛会,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极大地荣誉。
其实,青州放风筝的历史,并不亚于潍坊。青州举行风筝会的历史,也比潍坊早
我家居于城里北营街,又名剪子巷。祖父刘万顺,是大明衡王府皇封糕点师刘景的后人。他开设的“万顺糕点”铺,其糕点,也是清庭的贡品。因此,他是当年青州的商界名流。
1910年,即清朝末年,青州举办风筝会,青州辖区,包括潍县在内,都来青州城参加这场盛会。当时,已有龙头蜈蚣风筝现世。至于单脚线老鹰,当年堪称扎制风筝的绝活。祖父万顺,就是承办人之一。那一年,父亲刘德亭年纪尚小,放飞的是一条鲶鱼头风筝。受祖辈影响,我从小也喜欢轧制、放飞风筝。
1969年,我调到弥河中学任教。当时,适值学大寨时期,村无闲人,地无闲土,劳动号子响彻大寨田。
1976年,正值我教授弥河中学六级的时候。因家中子女多,妻子也是教师,自己带不过来。于是,我不得已,将七岁的儿子福波带在身边,减轻她的负担。六级一班毕业合影上,也留有他的影像。
那年,清明节前,我给福波轧制了一只软翅子老鹰风筝,两个翅子展开,足有一米多宽,扎的十分逼真。传统老鹰风筝,脚线拴着老鹰的嘴巴。放飞时,老鹰晃晃悠悠,富有动态感,轧制难度很大。福波,随我住校生活。风筝,也被他带到了学校。
学校的东侧,是大操场。操场东侧,是学校水泥厂,煅烧炉青烟渺渺,蒸蒸而上。再向东,便是羊臨大道。那时,汽车难得一见,时有行人通过,马车就是高档运输工具。
有一天傍晚,六级住校的同学,哄着福波在操场放风筝。蓝天高,清风吹,老鹰风筝在空中展翅飞翔,活灵活现,十分迷人。
当年,没有人见过这种活灵活现的软翅子风筝,吸引得住校生围了一大圈,手舞足蹈,嘻嘻哈哈,十分高兴。
学校驻地,在小官庄东侧。我的学生、小官庄王福太的叔叔喜欢打猎。他遥望天上一只老鹰在那里盘旋,误以为那是一只真老鹰,非常高兴。于是,扛着土炮,急匆匆赶到学校操场,想猎取老鹰。举目一看,“噫”了一声,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不一会,来围观的村民更多,形成了当年难得一见的靓麗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