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春好处
一庆祝韩城建市40周年有感一

记得1984年初春,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嫩黄的柳枝随风飞舞,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像一团团粉白色的云雾,点缀在黛色的山峦间,看着如诗如画如仙境。我穿着母亲缝制的千层底布鞋,背着鼓鼓囊囊的大布包,快步行走在韩城北部山区蜿蜒的小路上,布包里面装着18个左右的蒸馍,这是我在学校一个星期的全部口粮。

路上偶遇我们班的一个女同学,她和我都读初中二年级,我们是一对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她小小的个子也同样背着一口袋馍,显得非常吃力,身体微微向一侧倾斜着,手里拿着几支鲜艳的桃花向我频频招手,兴奋地告诉我韩城县要变为韩城市了,因为她的父亲在山外当老师,相对来说比我们知道的信息多一些。

八十年代初,山里人如果有谁去一次县城,总会骄傲的用土话说:"我下(读做哈)县呀!",顺便还把"县"的音调拉长并提高,以示郑重其事。因为我们学校位于距离县城以北60公里的大山深处,海拔高度比城里高了几百米,又全是九曲十八弯的崎岖不平的土路,出一次山非常不容易,我和我的同学们谁也没有到过县城。凭我对韩城县有限的认识里,只是听老师说过学巷小学、城关中学的学生学习都很厉害,心中充满了崇拜和向往。

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的日子并没有因为改县设市而一下子有所改变,周围人仍然习惯把进城称为“下县呀”,我们的校园生活还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因为家离学校远和经济条件有限,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到初中毕业,四年时间都是住校生,每天三顿都是盐开水泡馍,偶尔放点油泼辣子就觉得非常美味。当时山里人家粮食奇缺,吃的馍是"搅和子馍",就是由大部分玉米面和少量白面掺和在一起蒸的馍馍,口感粗糙难以下咽,冬天能从家带点酸菜就算是改善伙食。一顿饭一个馍还要计划着吃,如果晚上下自习加餐再吃半个馍,就会在最后一天只好饿肚子。同时还要预防老鼠偷食,虽然我们在宿舍窑洞的墙壁钉上钉子,把装馍的口袋高高的挂在上边,可狡猾的老鼠总是趁宿舍没人时,根据食物的气味一跃而上,跳上去先咬烂口袋,再把馍挖个窟窿偷食,让人看了欲哭无泪,只好把老鼠啃过的那一小块掰了扔掉,顾不上卫生不卫生,剩下的继续吃。因为每个人从家里背的馍数量是有限的,被老鼠偷食后,为了不挨饿,有人就偷拿同学的馍吃,所以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判"丢馍官司",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虽然条件艰苦,但同学们却很乐观,理想也很远大。冬天的晚上十几个同学挤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大通铺上,冻的瑟瑟发抖,饥肠辘辘,难以入睡。大家就趁着检查宿舍的老师离开后,悄悄开卧谈会。那时候大家最大的愿望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和"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喜欢唱的歌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这首歌唱的同学们心潮澎湃,对未来充满憧憬,而将来是什么样子的,谁也不知道。

又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韩城。弹指一挥间,韩城已经建市四十周年,我们也从当年的青葱少年变为人到中年,家乡韩城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县蜕变为现代化的文明城市,并跻身全国西部百强县,处处高楼林立,鸟语花香,美丽乡村随处可见,比我们当年唱过的歌都要美三分。

再看我们当年读书的山村学校,早已建起雄伟壮观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学生公寓和饭堂,村村通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靠勤劳致发家致富,山里学生靠背馍上学已成为历史,政府免费提供的"蛋奶工程"和"营养早餐"计划惠及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和我们上学时相比,今天的学生真是掉进了福窝里。

经常和同学相聚,回忆往昔岁月,感叹今天的生活比我们当年的梦想都要好许多倍,这一切都是韩城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当年我们读书时吃的苦都是今天的幸福生活的铺垫。相信经过韩城人民一代代薪火相传,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摄影、绘画和韩城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近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