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损的佛像
文/炜枫
残垣断壁 枯草掩映的山顶
一尊佛像侧卧在荆棘
盘旋的鹰遗落一枚羽毛
草丛中藏匿的鸡毛 寒风里颤栗
飞鸟的粪便
装饰石佛的眼 耳 鼻 身
蔓延的苔藓封印残缺双眸
破碎的顶花 诉说往昔
苏醒的毛草
探出尖芽 顶着一粒佛株
山下的村庄
蜿蜒公路如一条哈达串起憧憬
汽笛长鸣唤醒思绪
笑声装饰的田野
铆足力量驮起腾飞翅膀……
2024.3
小兀诗评:
读诗:炜枫的《破损的佛像》
读了朋友的一首小诗,印象却脑海中翻腾了几次。
这个写诗的朋友是炜枫,一个诗歌界的青年才俊。以我所观,其功力,己经达到了相当的层次。说是一首小首。真不长,只有十五行,却在诗语的运用、意像的设置、情绪的表达和哲理的体现上,都有值得体会的地方。玩味再三,值得称道。故留笔于此。
诗的题目是《破损的佛像》。诗歌描述的对像,是山上的一尊破损倒卧于乱草丛中的佛像。咋一看,这个题目很难写。威严?因其破碎荒凉,好像找不到威严的影子。好奇?一座普通的山,一个杂草丛生的环境,好像难以找到着笔之处。伤感?去伤感一个破损的石像,好像也难以就取什么共呜呀!
就在这种无以着笔的状况下。作者开始描述了。佛像卧于荆棘之中,鹰的落毛、鸡毛、寒风,都伴在这里。甚至飞鸟的粪便,都污浊了佛像的眼耳鼻身。苔藓封住了佛像“残缺双眸”。真是够凄凉的啊!这里顺便说一句,作者对这种凄凉的描述,用语是极丰滿又很简炼的。因为不简炼,就极容易造成啰嗦,使去了读者的耐心。唯有简炼,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可以说,这种简炼,是种功夫。
接着,出现了一句;“破碎的顶花,诉说往昔”。这句是诗意的一个转折。“破碎二字”延续了前面一系列关于荒凉意像的沿续,又自然过渡到“诉说往昔”。这样联系到往昔,就是提拱了历史的厚度,使意像从时空上增加了一个纬度。让人联想到曾经往昔的隆重。
后面,虽然还是对实像的白描,毛草的尖芽“顶着一粒佛珠”。这是告诉读者:佛性还在呀!
你看:“山下的村庄/蜿蜒公路如一条哈达串起憧憬”,这里的描述,使意像即丰滿了起来:佛像虽倒了,佛珠还在!而且化成了现突世界的公路!佛性仍在映照着这个现实的世界!
这就告诉我们,佛像倒了,荒凉吗?真的荒凉。但不管怎样荒凉,佛性不灭呀!
人世还是有佛性的。“汽笛长呜”,“笑声装饰的田野”,“腾飞翅膀”……世界不是很繁华吗?前进的动力,不是在“铆足力量”的吗?
不得不说,从一个荒凉的现景,到佛性的不死,再到现世的腾飞,多么明显的,有力度的,意像的反转啊!意像有反转。但思想很统一。这也正是诗作结构上的妙处。
试想,没有开始两个段疼的关了荒凉那么细致,那么逼真的描述做衬托,对后面新意像的表述,会那么强烈吗?答案是,不能。
说到这里,最后说一句;诗作内含的哲理性,是那么强,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