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335》「飘舞的剑」(5672辑)

晨间寄语
春暖花开了,人们厚重的衣物开始渐渐脱离,阳光明媚里,所有人充分享受着春的气息,春天当然的好。假如把个体聚焦在小区一位老人身上,我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发自内心对老人道声“安好”!
寒风中,老人杵着一根有自己高的小竹杆,特别在下午4点以后,会不时向路遇的人问声:“几点了?”是几点,被问的人就告诉她几点,如实告知。她想知道的,如果6点,她就可以开始往家走,她就能够回到那个她一年到头都想回的家。盛夏可以避暑,冬天能够避寒。因为,6点以后,儿子媳妇才能下班回家开门,门开了,才进得去,才能回到属于自己的床边,坐下、或歇息?
近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儿子媳妇上班、孙儿上学出门,老人也随之出门。他们出门后,有要再进去的门,老人出门后,就没有门进了,就在小区大路小路上走,小区里散落着不少的长椅,老人想坐就坐,想走就走,走走停停,走走坐坐,就是回不了那个走出来的家。饿了,买个馒头、包子、油饼、或别的简单食物,算是中饭。夏日里可在树荫下,下雨了,可去地下停车场,小区活动范围大,绿化也好,困了,草坪石级都可以盹上一会。可是冬日不同,老人走在小径上,就像那飘零的落叶,孤孤零零,已弯的背影,给人凄凉无援的直视。唯有降层的地下车库,地热地下温度比地面常温高,所以老人冬天受不了,只能去地下停车场,但是那里的灯光如同“没日没夜”,要不时出来问问路人几点了?因为只有等到6点以后,“他们”下班放学回家了,她才能回“家”。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小区邻里问她儿子媳妇,为什么要让老人受这番“罪”?谁听了都眼巴巴的感觉无奈。儿子媳妇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经济虽不宽裕,还是把独自生活在农村的母亲接来一起过,可接来后发现老人已经患有初级阶段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在家几次因用电或燃气出现了大的危险。小俩口都是打工族,孩子入托上学开资不小,根本请不起保姆,比较之下,待在家里不如让她待在外面危险小些,给点零用钱,让她解决午饭,晚饭回家一起吃。无奈之举呀!谁都帮不了。小区人“见怪不怪”,路遇时告诉她,看到她儿子媳妇回来了,提醒她早点回家。
我写过“日子是关起门来过的”,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苦恼,红煤垮来烧到脚背才晓得痛。人的痛点不一样,老年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十个手不一般齐”而已,遇到了,愁也好,笑也罢,话都不能说得太早,各人万般注意才是,高(龄)处不胜寒,最权威的说法,好自为之,慎险勿临[OK][抱拳]!
新的一天,早安!
2024.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