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长假,我回到了生活18年的家乡唐山市滦南县姚王庄镇,一个叫麻湾的村庄,小住几天。
小村不大,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放眼远望,田畴间一片碧绿,那是秋收后乡亲们赶种的大白菜。村边有小河,河边有垂柳,斑鸠喜欢在树上搭窝,啄木鸟也愿意在此育雏,花喜鹊更舍不得离开,常落到人家的院子里与鸡鸭争食。青砖垒砌的房屋,狭长的小街。回到这样一个和谐、静谧的村庄,乐享闲适,放松身心,该是多么惬意而温馨啊!
“咕咚咕咚”喝几口家乡甘甜的井水,鸡窝里捡几枚笨鸡蛋,那小花狗自不陌生,寸步不离地跟在脚下,不断冲我摇尾巴。屋顶上整齐地码放着金色的玉米,晾晒着沾着泥土的花生。自家小院也是瓜果飘香——墙头上结了金黄的倭瓜,篱笆上长着墨绿的扁豆,树杈上挂着葫芦,晾衣杆上爬满了丝瓜,抠一块沾着湿土的白薯,拔一个绿叶红皮大萝卜……真真实实地触摸到家乡的秋韵,品味到了家乡农作物的香甜。

作者在一望无际的菜地边。
穿着开裆裤一块儿长大的玩伴,卷着喇叭筒旱烟晒着太阳唠嗑的大爷,扎着围裙哄孙子的大娘,父老乡亲们都用浓重的乡音亲切地打着招呼。不经意间,一位大爷还脱口喊出了几乎被自己遗忘的乳名。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温暖、亲切、熟悉的老屋,我看见,屋檐上有小壁虎潜伏着伺机捉虫;檩木间一只黑褐色的蜘蛛织出了一张漂亮而规则的几何图形,在它精心布置的网上找到圆心,静候蚊蝇。
遥想少年时代,父母长年劳作于田间地头,含辛茹苦供我们兄妹上学。冬闲时,母亲为我们赶制过年的新衣、新鞋,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半夜醒来,昏暗的灯光把她缝制衣服的影子投到墙上,在我心中留下了清晰的烙印。

作者站在屋顶上的玉米囤旁。
回家前,母亲摘了倭瓜,豆角,收拾了新米、花生、黄豆、红豆,甚至自制的大酱、自腌的咸菜,都塞进了后备箱。我不能拒绝,这些沾满了家乡泥土芬芳的“土特产”,饱含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母爱!
我慢慢启动了汽车,轻轻按了一下喇叭,小花狗紧紧追赶,汪汪地冲我叫着,似恋恋不舍,又似在苦苦挽留。
驶出村口,再回头,母亲如一座雕像,凝望着我驶出的方向,缓缓地挥动着手臂。母亲身后,是我熟悉的村庄,夕阳西斜,隐约可见炊烟袅袅。那连成一片的屋顶,黄澄澄一眼望不到头,那是农人收获的玉米。村外一望无际的碧绿。母亲的身影渐渐模糊在我的视野里……驶出了数十公里,我鼻翼抽动,深呼吸,分明闻到的,依然是家乡泥土特有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