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八十五辑「飘舞的剑」(5670辑)

一 五
由于有了山东二万五千两和丁宝桢捐的三千两银子的支持,新任平远知州钱郧带领民工乘寒冬农闲共同努力,在春耕之前将南门外和北门外两个田坝的灌溉水渠都修好了。
河水流进了新修的水渠,流进了分岔的小沟,流进了田里。田里,新插的稻秧已经成活转青,兼有蛙声一片。
钱塤面对一望碧绿的田野,满意地点头。
啊,碧绿的田野变换为孕穗的稻浪了。
谁来了?那马蹄声似曾相识。
啊,是恩师丁宝桢和他的小女儿丁体娟来了。
钱塤:“恩师,我正想着你呢!你看,有了水,这些庄稼长得多好!”
丁宝桢:“是呀,看起来就令人高兴。”
钱塤:“没有恩师,哪来这么好的景象啊!”
丁宝桢:“可悲的是,象平远州这么好的条件,早就应该兴修水利,造起这么些良田,为什么会等到你这个时候才实现呢?”

钱塤:“晚生也正在为自己庆幸呢。”
丁宝桢:“钱郧,我要走了。”
钱塤:“恩师,你真要走了吗?”
丁宝桢:“要走了。我一年的假期已满,不能不走了。说真的,我太想亲眼看到这些庄稼从绿油油转到金灿灿,太想亲眼看到忍饥受饿的农民们的脸上露出丰收的笑容。钱郧,你虽然不是我的部属,但你是我家乡的父母官,我们就经常互相了解情况吧。”
钱塤:“钱塤把恩师看作再生父母,今生今世都不会忘记恩师。我会把这里的一切,随时写信告诉恩师的。”
丁宝桢:“好,我明天就要走了。我们再见吧。”
钱塤:“恩师还回牛场吗?”
丁宝桢:“几个孩子已经从牛场往贵阳赶路,我却想走另一条路,然后在贵阳与他们会合。”
钱塤:“恩师是要走裸洁河?”
丁宝桢:“是呀,你怎么会知道?”
钱塤:“去贵阳有三条路,那两条恩师想必都已经走过,这第三条虽然是一条风景绝美的水路,走的人却很少,恩师为什么会想起来要走这条路呢?”

丁宝桢:“当年我在平远教书的时候,还没有听说过有这条路,这次回来,听去玩过的几位举人朋友讲起,所以有了兴趣。”
钱塤:“恩师想必喜欢赏玩风景。”
丁宝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是在山东还是在湖南,只要有好的地方,只要有机会,我都要想方设法去游玩一趟。更何况这是家乡的好景致,游过了的举人朋友们都说怎样怎样好,我就是想去看一看,把它与我们的作个比较,那就知道它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了。”
钱塤:“那么,晚生定然陪恩师去游玩一趟。真是顶好的话,说不定还会成为天下有名的游玩地方呢。”
丁宝桢:“只怕耽误你的事情。不然的话,既然是你平远州地盘上的好东西,你当知州的自然应该去看看。”
钱塤:“晚生听说从州城去最近的红岩码头有好几十里,去的车马和船只有准备没有?要不要我作安排?”
丁宝桢:“与我同科的举人李国勋会作好一切安排。我们也不动用公家的什么钱,你明天清早到李国勋的山庄来就是了。”
钱塤:“这个……好不好……”

丁宝桢:“他李国勋这两年做起盐巴生意赚的钱够多的了,就照顾我们玩一趟有什么好不好的?啊,上次你要我写幅字送给你。前段在牛场镇写了一幅。小娟,把字筒给知州大人。”
丁体娟从随手提着的包袱里取出了一卷条幅,递给了钱塤。
钱塤把条幅展开,那上面是一丝不苟的小楷《易经八卦歌》。
丁宝桢:“只有回家来才有点闲遐时间搞这个东西。”
钱塤:“原来恩师还研究易经啊。”
丁宝桢:“易经之道,博大精深,也趣味无穷。不过也要喜欢才会领会到它的妙处。”
钱塤:“晚生虽然也喜欢,却只知皮毛,得恩师这一墨宝,自应细心揣摸、认真领会了。”
丁宝桢:“其实,易经亦是儒家之源,旨在周知世界兼济天下,最是发人深省启人心智的。好了,你既然有兴趣,以后有什么感受,我们可以书信交往,共同切磋。收起来吧,别弄污了。”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