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王赛婷,喜爱文学,阅读广泛。在大学期间开始写作,目前在陕煤运销集团铜川分公司工作,从事统计管理,期间深入接触了大量文学作品,自工作以来,在《三秦都市报》、《陕西工人报》、《中国网》、《陕西农村报》发表作品十几余篇。
作
品
展
示
三月里的“小雨”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春雷阵阵,山寺桃花始盛开。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细雨如油,沾衣欲湿杏花雨。
惊蛰过后,大地收到了自然无声的“密语”,春的使者化风行万里,告知春的到来;春雨带着春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唤醒沉睡一冬的万物。人类的基因密码也随春的讯息悄悄苏醒,与风同行,与雨同伴,感知春的存在。
三月里的春天,蒙蒙细雨总有着说不出的好。不说微雨如酥,远山如黛;就说新绿如洗,草木竞香;再着寻春、踏青、追雨,就更使人回味无穷,留连不返。徜徉山水间,不觉会吟起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每到三月,春风裹挟着丝丝细雨,飘飘然的落在发梢眉间时,心里荡漾着的小船载着旋律乘风破浪而来,随着雨丝缠绕在山间柳梢,飘落在清溪里古道旁,没入田间地头,行走七音五线。那优美的和声五重唱飘荡在田间陇畔:
“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
山谷里的小溪,哗啦啦啦啦啦,哗啦啦啦流不停,
小雨为谁飘,小溪为谁流……”
三月里小雨,让我们追寻她的脚步来一趟“飞越中国”,从空中俯瞰她的千变万化。
三月里的小雨,无疑要从广州的“回南天”开始,雨雾重重,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那雨滴就像传说中的龙王在“呼吸吐纳”,随心所欲,凭空而至。勾起了我这个生于黄河之畔,长于黄土之塬,吹着西北干燥缺水的风,唱着高亢激昂的《信天游》的“秦人”的压制不住的好奇心。
南方的三月里的小雨,不像北方的人对小雨那么让人期盼和欣喜。怎么说呢,就像西北汉子刚吃了一顿手抓羊肉,这方刚洗罢手抹干嘴,那边又上了一碗羊肉泡,虽鲜香无比,却无法下咽。
为什么?过犹不及呀,凡事都要有个度。
曾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被“回南天”里的小雨困扰了二次,十多天的小伙子,听到天气预报还有雨时,逃也似的驾车跑了三百公里,当汽车冲进前方灿烂的阳光下时,一时间哇哇啦啦地大声笑喊着:“唉呀,终于看见太阳了……”。看到这里,屏幕外忍不住笑意的一定是像我一样的北方人。如果给视频一个标题,没有比“被雨追着跑的人”更合适、更贴切不过了。
三月里的小雨,一路向北,在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来湿润空气虽来势汹汹,却也在高耸入云的大秦岭面前败下阵来,跨过时已损兵折将,大势已去,雨量减弱过半。
当飘落在“春雨贵如油”的秦岭以北的北方时,已成绵绵细雨。听到即将有雨的预报时,人们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奔走相告:今天有雨,扬尘天气,干燥缺水会好一点了……。
傍晚,毛毛细雨悄然而至,春雨夹杂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放学路上的孩子兴奋的冲入雨中,大声颂着:“下吧,下吧,我要发芽;下吧,下吧,我要开花;下吧,下吧,我要长大……”,那童声和着细雨犹如天赖之音在空中散射开来,悦耳无比。
在北方,三月的雨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写实;是“谁怕!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路;是“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景象。
经历过北方的冬天都晓得,树木花草干枯凋零,黄土飞扬一派萧瑟。此时的雨是冬与春的交接仪式,是花与草的唤醒密码,是上天赐给北方人历经冬寒的最好的抚慰与暖意。
继续北上,当三月里的小雨到达北方的绿色明珠“塞罕坝”时,雨滴也已娇弱细小的难见真颜,还未落地便已蒸发殆尽,只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叹。但我们都知道,“心中若有花千树,天下何处不逢春”,她不远万里之遥,给这片沙地带来了春的信息,春的希望,春的足迹,
三月里的小雨也无数次的见证了,塞罕坝人历经三代,在持之以恒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以往“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如一条绿色长龙横亘于高原沙漠地缘。
至此,三月里的小雨也已走完她的历程,从南到北,从大到小,从有到无。
三月里的小雨,用她手中的画笔描绘着大江南北的春天,倾听着来自山川河流对春的轻语。
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
穿林而过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道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心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因着喜欢苏东坡的诗,在央视《唐宋八大家》播出时,通过18集的倾情演绎,探寻了他的一生,读着他的诗,跟着他的脚步,让自己的心境也可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乐观旷达,期盼自己在未来生活的磨练中“穿林而过”且“片叶不沾身”。
对竹的情有独钟,使得我在平日里遇竹则停,闻竹则往,观竹则痴,以竹律己,借竹修身。曾不远千里在蜀南竹海里漫步;驾车穿行于大竹县的百里竹海;登顶于宜兴的竹海之颠。
此间种种,皆为竹,高洁坚韧、宁折不弯的竹!
在城市北区一个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人行道与镶满玻璃幕墙的写字楼之间,有约20~30米左右宽的种满绿植的街心小花园,用石子路,青石板,水泥花坛及木质栏杆,隔离设计出各式样的园景造型,并配以品类繁多的,相得益彰的,赏心悦目的观景花木。
令人欣喜的是,靠近路口的一侧栽种了一大片竹林,随着季节更替,已长的疏朗有致,茂密喜人。竹叶沙沙作响,毫无意外地化开了尘封记忆并抚平心中所有伤痕,只留清翠、俊秀与挺拔。
时至春日,小花园休息休闲的人较往日稍显多了几个。因着这几日靠近马路边的几株樱树上缀满了盛开的粉色儿的小小花朵,像一大片绯色的云彩飘浮在人行步道上。“入竹万杆斜,能开二月花”,春风拂面,一阵花雨漫天飞舞,香了发梢,沾了衣角,醉了心田。
两棵玉兰树,一粉一白,一东一西,站在相距数米远的圆形花坛里,遥遥相望,彼此呼应。粉色的应是阳光充足的缘故,花朵开的大些,多些;白色的像是个含苞待放的小姑娘,羞答答地花蕾静悄悄的立在枝头。一阵风吹过,像是栖息了一树的鸽子在扇动翅膀,灵动可爱。
这个小花园里,我的秘密基地,也是我最爱的是那一丛常绿的竹林。它处在小花园的“金三角”~人行道拐角处的三角地带,上空俯瞰像一个等边三角形嵌在小花园边缘。竹林的竹子共有十排,每排都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隔离开,最长的一条路用了34块石板,最短的一条路也用了21块石板,像西藏的天路十八弯。所以要想亲近每一根竹子,要像龙蛇出洞一般曲来弯去,十分有趣。
穿行其中,竹子修长而纤细,诚如“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郑板桥所画: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顶端越来越细的枝条不堪重负,像丰收的麦穗沉甸甸的压弯了腰,在石板路的上方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拱门,铺满视线的绿色也让人的眼睛瞬觉明亮清爽,氧离子充盈着心肺,清洗着大脑。隔绝了外界嘈杂噪音的竹林,倾听着窸窸窣窣的竹叶声和着清脆的鸟鸣声,令人心旷神怡,沉静如水。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与压力有目共睹,只要你认真观察,会发现穿过或经过竹林的人都行色匆匆,神色凝重或焦虑不安,风一样的刮过去卷过来,没有一刻停留驻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有狂风大作和烈日炎炎时,才想起这有一处“避风港”和“遮荫棚”,赶紧躲进竹的“怀抱”里寻求庇护。否则,断然不会想起这片清朗俊逸的“谦谦君子”了。离开时也可知,步履匆匆,衣袂翩翩,扬长而去,并未多看一眼竹,也未对竹的贴心付出予以回应。
可竹林,竹子与竹叶,并未因路人的无视和忽视而停止生长和付出。竹林依然在春季里冒笋快速生长;夏季里与风儿携手为路人吹凉;秋季里用繁茂的枝叶挡风遮雨;冬季里为人们留一抹绿意与雪同舞。
为生活奔波的脚步呀!穿过竹林时,请你慢点走,看看竹林的坚韧,听听竹子的谦虚,嗅嗅竹叶的清香,品品竹节的精神。
犹记作家迟子建的一句话: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竹子)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胜境“溪山”鸟鸣涧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工业的蓬勃发展,经济的飞速腾飞,生态与发展也处在了“此消彼长”的局面,我们都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
一段时间里,“溪山行旅”中的山水路径乃至整幅图面所表达或覆盖区域,一度成了“卫星上看不见”的地方,孩童们也传唱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今天下煤雨,明天落灰泥”的歌谣。“溪山行旅图”的原始浓墨色彩完全成了这一地区的真实写照,只见黑与白,不见青与绿,使得我们不得不惊讶于,难道范宽已在千年前预见了当前的生态情形,还是在警示人们,如果不爱护自然,将出现“如图所示”的必然之果。
你会发现,随着山不再青,水不再秀,鸟鸣渐无,小动物们遁形不见。学生与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或务工,寻找“溪山”之外的绿水青山,流连不返,意沉身浸。
然而,人们的内心挣扎不已,家乡的一草一本一花一叶,一溪一流一山一水怎能忘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春雷阵阵,唤醒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爱护之情,对于山青水秀的向往,对于人与自然各谐共生的思想共鸣。
正如范宽一样,人人皆有心中的《溪山行旅图》,都愿用《千里江山图》的万般青绿,为自己的“溪山”描绘一抹绿色。
为了给我们自己的“溪山胜境”描红画绿,山川大地展开画布,铁锹锄头充当画笔,树木花草就是颜料,男女老少皆是画师,一场激情四溢、热闹非凡,人人信念坚定、摩拳擦掌,誓向工业要自然、煤灰之中造青绿的活动,一鼓作气、轰轰烈烈的铺将开来。
“振臂一呼万众来”,同心协力,“愚公也可移山”,持之以恒,“精卫亦可填海”。
如画画一样,需先打底稿,用浅墨构勒轮廓,清墨淡画。且看,此时的山川大地作为画布完全符合要求,煤渣石矸堆积如山,树枝上落满粉沫灰尘,鸟儿飞过除了留下一坨粪便,便是要带走满身灰尘了。稍稍抖动翅膀时,灰飞扬起,周身如仙鸟一般飘飘然,乍看之下,仿佛是仙鹤吐息一般,美则美亦。只是鸟儿终不愿多停留片刻,久而久之,寻常鸟儿也不得见了,鸟鸣声也惭惭留在记忆深处。
在用湿墨勾出山石轮廓后,通过勾线,树木,枝条,树叶,草丛的形态也初具雏形。再看,一片片山间沟壑的土地被平整出来,画线排距挖坑,一棵棵小树苗,被捆挷整齐,送至山上沟里,河边田间,房前屋后,在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脸注视下,扎根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当铁锹洒入最后一捧土时,树苗摇曳着还细弱娇柔的身姿迎风而笑,与满山遍野伙伴们的笑声响彻山谷。
不知何时,身旁又传来“嘎嘎,哇哇”的鸣啼,原来是一对朱鹮在河边湿地翩翩起舞,一些不知名的鸟儿也悠然自得,漫步田间,那可是对山水环境感知极其敏感的生灵,是检验生态环境的“专家”,是生态环境“无声”的宣传员。大自然给予了人类倾力爱护绿色生态的最好回报。
待春雨滋润,春风轻抚,春光照耀,草木茂盛,花红柳绿,鸟鸣清涧,一抹清新绿意将渲染整幅画卷。
有诗为证:《翠鸣》
碧水青山辨亦难,红楼朱阁低倚栏。
不是生态意志坚,哪得映翠鸣山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