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选自百度


王一玄:《北京诗派简史》(谯达摩论戴潍娜)
王一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
120.2024年3月27日,《海外头条》(火凤凰主编)发表“北京诗派”下列诗人的作品(10位诗人的10首诗):华万里《二月的夜》,上帝的拇指《边庄纪行》,旺忘望《苦水玫瑰》,童年《感觉》,张厚生《不再念诵着耶利米哀歌》,犁铧《诗人》,花萼《一月末的下午》,皇甫芳《帕蒂的恋人》,咏樱《选择》,火凤凰《日本记》(四十七)。


此日,《“北京诗派”文库》推出谯达摩的文章《谈戴潍娜的诗<临摹>》,全文如下:
1.
2016年端午节,“北京诗派”这匹呼啸着中国后现代主义诗学浪潮的黑马横空而来。是的,它踏着自由的节奏和罕见的韵律,来了。这匹狂放不羁的后现代黑马裹挟着整个大海,仰天长啸。是的,它在寻找自己的弄潮儿和骑手。
开宗立派,绝非小事。在酝酿“北京诗派”期间,我和著名诗人上帝的拇指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长谈过,并请著名诗人伊沙题写《北京诗派》4个大字,请著名诗人徐江在精神上给予支持,邀请著名学者孔庆东担任“北京诗派”的首席顾问。之后,“北京诗派”的创始人也逐步确定,包括著名诗人上帝的拇指、刘文旋、喻子涵、赵晓虎、潇潇、落雪、城春草木、林懋予、君兮、邓键、叶冰,等等。
不久,也就是今年端午节前,戴潍娜、吕本怀出现了。因此,“北京诗派”这匹后现代黑马再次发出坚定沉稳走向自由诗学之境的旷野呼告,从草创阶段迈入奠基阶段。
戴潍娜,一个天生的后现代主义女诗人,其迷人的天才之光将会令当今中国几乎所有的女诗人,包括舒婷、王小妮、翟永明,黯然失色。古希腊最伟大的诗人荷马经常用“神一样的”这句话来形容诗人,恩培多克勒认为,先知、诗人是人群中的精英。换言之,天才诗人必然具有“神一样的”东西。
2.
阐释戴潍娜,有一种海德格尔阐释荷尔德林的感觉。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这本薄薄的经典之中,对荷尔德林的几首诗,包括《返乡——致亲人》、《如当节日的时候……》、《追忆》、《希腊》,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阐释,尤其是对《追忆》一诗的长篇大论的阐释,令人震惊。在“增订第四版前言”里,海德格尔说了一句话:“本书的一系列阐释无意于成为文学史研究论文和美学论文。这些阐释乃出自一种思的必然性。”在“第二版前言”中,海德格尔说:“这些阐释乃是一种思与一种诗的对话;这种诗的历史惟一性是决不能在文学史上得到证明的,而通过运思的对话却能进入这种惟一性。……荷尔德林的诗歌究竟是什么,我们迄今仍全然无知,尽管我们知道‘哀歌’和‘颂歌’之类名称。这些诗歌就像失去神庙的圣龛,里面保藏着诗意创作物。在‘无诗意的语言’的喧嚷声中,这些诗歌就像一口钟,悬于旷野之中,已然为一场轻飘的降雪所覆盖而走了调。……也许任何对这些诗歌的阐释都脱不了是一场钟上的降雪。无论是能做一种阐释还是不能做这种阐释,对这种阐释来说始终有这样的情形:为了让诗歌中纯粹的诗意创作物稍微明晰地透露出来,阐释性的谈论势必总是支离破碎的。为诗意创作物的缘故,对诗歌的阐释必然力求使自身成为多余的。任何解释最后的、但也最艰难的一个步骤乃在于:随着它的阐释而在诗歌的纯粹显露面前销声匿迹。……因此,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以为我们大约总是已经如此这般领悟了诗歌。我们最好就这样认为罢。”
面对戴潍娜的诗,比如说《坏蛋健身房》、《炒雪》,《海明威之吻》和《知识的色情》、《灵魂体操》、《临摹》等等,我与海德格尔面对荷尔德林的诗的感觉,大抵差不多。
3.
刘文旋阐释过戴潍娜的《午夜狐狸》,落雪阐释过戴潍娜的《知识的色情》和《临摹》,城春草木阐释过戴潍娜的《表妹》,赵晓虎阐释过戴潍娜的《交换》,吕本怀阐释过戴潍娜的《午夜狐狸》。他们的阐释极具个性。刘文旋在面对《午夜狐狸》时说:“我有一种重读聊斋的冲动。”落雪在面对《知识的色情》和《临摹》时,分别说:“个人以为,此诗的结尾,超过了华莱士·史蒂文斯的‘内心情人的最后独白’。”“通过‘寺里’‘教堂’和‘恶作剧’这样一个落差极大,看似毫无关联的对比,我们仿佛看到众神甩出长鞭,对人性来了一次带血的拷问。”城春草木在面对《表妹》时说:“这是一个女性的成长史,变迁史,生命的隐秘史,情与欲的受难史。”赵晓虎在面对《交换》时说:“诗中的‘空白’较多,阅读难度较大。”吕本怀在面对《午夜狐狸》时说:“一首好的诗,应该接近于寓言;一首好的诗,应该是现实寓言般的折射。这两点,在《午夜狐狸》里都有较为充分的体现。”这几位诗人(赵晓虎是诗歌史专家)对戴潍娜的阐释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具有复杂的综合性意义的后现代诗学研究文本,换言之,他们关于戴潍娜的全部阐释(在此我只是从他们的阐释中分别引用几句)与戴潍娜的上述作品,共同构成了“北京诗派”的灵魂。


戴潍娜,毕业于牛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出版诗集有《我的降落伞坏了》《灵魂体操》《面盾》《所有未来的倒影》(三人合集)《用蜗牛周游世界的速度爱你》(英文版)等。童话小说集《仙草姑娘》。翻译有《天鹅绒ren监狱》等。出版学术著作《未完成的悲剧——周作人与霭理士》。2016年自编自导意象戏剧《侵犯INVASlON》。主编翻译诗歌杂志《光年》。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北京诗派”核心诗人之一。
4.
在古希腊,“摹仿”和“灵感”这两个概念常常因为诗歌的创作而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以苏格拉底为一条分界线,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先前的哲学家还是后来的思想家,都运用过一个术语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摹仿”。从当下一般的意义上来理解,“摹仿”似乎只是一个相当简单的词,但实际上,在希腊的历史上这个概念有过十分复杂的衍变的过程。一旦对之做简单化处理,许多事实就会变得模棱两可,本可以言说阐释的东西也会因此而迷雾丛生。我们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谈论摹仿的时候,大多只谈“诗”(史诗和戏剧)或者与之有关的音乐,很少谈到希腊的造型艺术。波兰学者塔塔科维兹认为,在古代希腊,所谓的“摹仿”主要指音乐(包括诗)、舞蹈。这也就是说,“摹仿”并不是一个机械的概念,而是活动、活力的表现,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被摹仿的活动主体可以有人和动物,但主要是想象中的“神”——“神”的言行。从“摹仿”联想到戴潍娜的代表作《临摹》,出于思的必然,我将从“神”的言行这个维度对之进行阐释。下面是戴潍娜的诗《临摹》:
方丈跟我在木槛上一道坐下
那时西山的梅花正模仿我的模样
我知,方丈是我两万个梦想里
——我最接近的那一个
一些话,我只对身旁的空椅子说
更年轻的时候,梅花忙着向整个礼堂布施情道
天塌下来,找一条搓衣板儿一样的身体
卖力地清洗掉自己的件件罪行
日子被用得很旧很旧,跟人一样旧
冷脆春光里,万物猛烈地使用自己
梅花醒时醉时,分别想念火海与寺庙
方丈不拈花,只干笑
我说再笑!我去教堂里打你小报告
我们于是临摹那从未存在过的字帖
一如戏仿来生。揣摩凋朽的瞬间
不在寺里,不在教堂,在一个恶作剧中
我,向我的一生道歉
5.
题目叫《临摹》,因此诗里有三个句子需要引起我们关注:一是“那时西山的梅花正模仿我的模样”,二是“我们于是临摹那从未存在过的字帖”,三是“一如戏仿来生”。“方丈”这个词,让我想到了前几年我和上帝的拇指同游少林寺,并在释延明法师的带领下去ζ少林寺的方丈室,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见面叙谈,永信大师对文学艺术的侃侃而谈,让我和上帝的拇指非常惊喜,也非常开心;另外就是想到了日本镰仓时代随笔大师鸭长明(1155——1216)的代表作《方丈记》(1212),其开篇如下:“河川流水不绝,再也无法复返。淤水浮起的水泡时消时聚,时聚时消,毫无久留之例。世上之人,世上之居,亦全都如此。”《方丈记》在进一步诉说尘世间的无常之后,如下写道:“我自看懂世事以来,已度四十多春秋,期间看见世上不可思议之事,比比皆是。”鸭长明接着写了火灾、台风、地震等显示末法世相的自然灾害,并诉说现世生存的艰难,然后又写了自己的前半生,以及位于日野山的“方丈”住所及日常生活。《方丈记》中对方丈住所的描写极为客观,叙述极为具体,令人感觉到草庵好像浮现在眼前一样。所谓方丈,就是一寺之主,一般来说,对佛法都是比较精通的。戴潍娜的《临摹》,开头就是:
方丈跟我在木槛上一道坐下
那时西山的梅花正模仿我的模样
我知,方丈是我两万个梦想里
——我最接近的那一个
一些话,我只对身旁的空椅子说
“方丈跟我在木槛上一道坐下”,这里的“方丈”居住于西山。北京的西山有不少寺庙,如大名鼎鼎的卧佛寺,碧云寺等等。据我所知,这两个寺庙都没有方丈。所以,戴潍娜是和哪一个寺的方丈一起坐在寺里的“木槛”上,我们不得而知。西山,风景如画,属于燕山山脉,而山脉,按照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诗的阐释,山脉乃是大地最远的使者。山脉的顶峰高耸入光明之中。它们是“时间之顶峰”。在时间的顶峰之上,是傲霜欺雪的梅花,而此时的梅花正在模仿戴潍娜的模样,她们相互朗照。海德格尔说:“在光明之上的更高处,明朗者首先自行澄明而为纯粹的朗照,倘若没有这种朗照,就连光明也决不会使它的光华得到空间设置。”诗人与方丈在一起,与梅花在一起,她的接近最大想之一是成为一个“方丈”。实际上,诗人与方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在光明之上,
“一些话,我只对身旁边的空椅子说”。“空椅子”在此是一个禅境,是光芒照耀的澄明本身。戴潍娜的这首《临摹》,一共三段,下面是最后两段。通过我上面对第一段的阐释,顺着这个思路再反复阅读第二段与最后一段,其诗意创作物可以自行呈现出来。
更年轻的时候,梅花忙着向整个礼堂布施情道
天塌下来,找一条搓衣板儿一样的身体
卖力地清洗掉自己的件件罪行
日子被用得很旧很旧,跟人一样旧
冷脆春光里,万物猛烈地使用自己
梅花醒时醉时,分别想念火海与寺庙
方丈不拈花,只干笑
我说再笑!我去教堂里打你小报告
我们于是临摹那从未存在过的字帖
一如戏仿来生。揣摩凋朽的瞬间
不在寺里,不在教堂,在一个恶作剧中
我,向我的一生道歉


6.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显然是一种顿悟之境。戴潍娜的诗《临摹》,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梅花”。“那时西山的梅花正模仿我的模样”,“更年轻的时候,梅花忙着向整个礼堂布施情道”,“梅花醒时醉时,分别想念火海与寺庙/方丈不拈花,只干笑”。戴潍娜的“梅花”与李商隐诗中的“莲花”比较而言,尽管带有挥之不去或若即若离的人间烟花,但由于与“方丈”“寺”“布施”共同构成一个独立的语境,所以从阐释的角度观之,上述诗句的禅宗式构造贯穿着一个思想:因为神圣者被寂静地保存在戴潍娜的心灵中,所以歌唱,像古希腊伟大的女诗人萨福那样歌唱——它们属于道说神圣者的词语——梅花与梅花与梅花,仿佛李商隐的“莲花”与“莲花”与“莲花”:“忆奉莲花座,兼闻贝叶经”,“白石莲花谁所供?六时长捧佛前灯”,“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仅仅一朵梅花或莲花,一朵从神圣者本身那里绽放出来的一朵梅花或莲花,就足以点燃火焰,点亮这个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说:“一个趋近于神圣者、但始终还居于神圣者之下的较高者,即一个神,必定能在这位诗人心灵里投下点燃的闪电。”
君兮迄今为止的代表作《度一切苦厄》这首短诗,也应当作如是观。下面是君兮的诗《度一切苦厄》:
溪流
与我纠缠
来自喜马拉雅的冰川
绵绵不绝地流淌
我端坐在此
目光低垂
鼻尖
破解
修炼
度一切苦厄
我的花容月貌
刹那刹那
即是永恒
题目《度一切苦厄》,这几个字是玄奘大师翻译《心经》时插入的,梵文《心经》里原本没有这句话。《心经》是一部篇幅极短的佛经,但它高度概括了六百卷般若经典的核心思想,这个核心思想也即万法皆空的认识观。《心经》译成中文有268个字。从整体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观自在菩萨”到“真实不虚”,被称为显说般若。所谓“显说般若”,就是用明确的语言来阐述佛教的最高智慧。第二部分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到“菩提萨婆诃”,为密说般若。所谓“密说般若”,就是用秘密、神秘的语言,实际上也就是使用咒语去阐述佛教的智慧。本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阐述万法皆空,让人做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也即不执着于一切事物,以便最终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君兮的诗《度一切苦厄》,是对这一空有不二境界的诗意言说——用神圣者的词语,阐述我们与这个世界存在的实相。

7.
就整体而言,当下中国诗坛欠缺某种神圣的东西。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作为工具几乎消解了所有神秘,包括言说的神秘和诗的神秘。女诗人戴潍娜在《临摹》一诗中的第二段的末尾一行,诗意而深刻地道出了我们当下的存在境况:“冷脆春光里,万物猛烈地使用自己”。万物五蕴炽盛,每时每刻每分每秒刹那刹那燃烧自己,直至灰烬,又开始无穷无尽的轮回,生死疲劳,不得休息。当然,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决不能通过揭露和分析去知道一种神秘,而是惟当我们把神秘当作神秘来守护,我们才能知道神秘。”在《临摹》这首诗中,戴潍娜的两万个梦想之一——成为一个方丈——使她产生了如下认识:“一些话,我只对身旁的空椅子说”。在此,“方丈”作为一个佛教意义上的符号,意味着我们已经与本源的切近。我们必须知道这种切近的神圣,甚至首先去学会知道这种切近的神秘。因为只有认识它——即切近之神秘——我们才知道如何去守护它。为了这种认识,戴潍娜作为一个神秘之境的先行抵达者,于是开始了她的神秘之道说:
更年轻的时候,梅花忙着向整个礼堂布施情道
天塌下来,找一条搓衣板儿一样的身体
卖力地清洗掉自己的件件罪行
日子被用得很旧很旧,跟人一样旧
冷脆春光里,万物猛烈地使用自己
如果对佛教与佛法的相关知识完全不了解,我们对于上述言说将如坠五里雾中。所谓布施,属于“六波罗蜜”之一,而且是之首。另外五个“波罗蜜”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所谓波罗蜜,梵语音译,意译为“到彼岸”或“度”,即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因此,梅花“更年轻的时候”“忙着向整个礼堂布施情道”,换言之,梅花在诗人言说之前,即更早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修行生涯。“卖力地清洗掉自己的件件罪行”,试图除去自己累生累世所造的业。“搓衣板儿”这个诗意创作物,让我们联想到了佛祖的6年苦行,当时的佛祖瘦弱不堪,肋骨显现,令人震惊。但也正是这漫长的6年苦行,磨练了佛祖的心志,为其大彻大悟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8.
今天上午接到江霞同学的电话,她正在某大学读大四,大学毕业论文是研究我和我的诗。几年前,西华师范大学有个女同学的毕业论文也是研究我的诗与“第三条道路写作”诗派,我是在百度上搜索出来的,当时非常高兴。作为一个诗人,当不认识的学生或学者在研究你的时候,你得到的愉悦一点不亚于宗教意义上的所谓法喜。是的,这是一种独特的法喜。所以,在此我要感谢江霞同学和她的论文指导老师刘教授。据江霞同学介绍,刘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前段时间专门向她推荐研究我的作品。
所以,真正的诗与真正的诗人之存在是非常必要的。西方有句俗语:一名少女可以歌唱她失去的爱情,而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颂他丢掉的钱袋子。这句俗语告诉我们,情感历程和精神历程远远超过积累物质财富的历程。在少女彩虹一样的爱情面前,守财奴盛满黄金的袋子,瞬间便黯然失色。因此,只有在存在与时间的临界点上,我们才能深入戴潍娜《临摹》一诗中的如下诗句:“更年轻的时候,梅花忙着向整个礼堂布施情道”。佛教层面的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情道”,显然属于法布施的范畴。所谓布施,是把好的东西给予他者。这里的“情道”无疑包括所有的爱心和慈悲,旨在让他者感受到温暖。基于此,诗人的“梅花”,既非梅花,也非非梅花,与我们平常理解的信女、女尼(比丘尼)和修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重叠在一起。而“更年轻的时候”,暗示着梅花正试图返回生命的本源。换言之,生命的本源“锁闭着它们最本己的东西”(海德格尔语)。因此之故,当梅花尚未抵达生命本源的门槛,戴潍娜的另外两行诗紧接着出现了:
天塌下来,找一条搓衣板儿一样的身体
卖力地清洗掉自己的件件罪行
在此,梅花是诗人的诗意创作物。梅花出于修行而被引入诗人的存在之中。尽管尚未抵达生命的本源,但却开始盘桓于“更年轻的时候”的属于生命本源的边缘。她或者梅花已经向天空的灿烂光华展露其自身,同时又“卖力地清洗掉自己的件件罪行”。即使“天塌下来”,梅花也诗意地创作着,并经由天空的碎片而显露出自己的样子。是的,在梅花,甚至在万物抵达生命本源之前,令人醒悟者迎面照耀着先知式的诗人:
日子被用得很旧很旧,跟人一样旧
冷脆春光里,万物猛烈地使用自己
9.
今天多彩贵州网推出我的《诗学随笔·谈喻子涵的散文诗》。阐释喻子涵的散文诗集《孤独的太阳》第一辑《石头的声音》这部分断断续续写了8天,据冉茂福统计,有15000多字。阐释《孤独的太阳》第二、第三、第四辑的工作,停止一段时间之后将继续进行。
昨天翻阅我阐释戴潍娜的诗《临摹》的几则随笔,发现只阐释了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一段还没有阐释,现在我决定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言说。在言说之前,我们再次完整地欣赏一下这个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全诗如下:
方丈跟我在木槛上一道坐下
那时西山的梅花正模仿我的模样
我知,方丈是我两万个梦想里
——我最接近的那一个
一些话,我只对身旁的空椅子说
更年轻的时候,梅花忙着向整个礼堂布施情道
天塌下来,找一条搓衣板儿一样的身体
卖力地清洗掉自己的件件罪行
日子被用得很旧很旧,跟人一样旧
冷脆春光里,万物猛烈地使用自己
梅花醒时醉时,分别想念火海与寺庙
方丈不拈花,只干笑
我说再笑!我去教堂里打你小报告
我们于是临摹那从未存在过的字帖
一如戏仿来生。揣摩凋朽的瞬间
不在寺里,不在教堂,在一个恶作剧中
我,向我的一生道歉

10.
从第一段的“那时西山的梅花正模仿我的模样”到第二段的“更年轻的时候,梅花忙着向整个礼堂布施情道”,再到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一段的“梅花醒时醉时,分别想念火海与寺庙”,每一段“梅花”这个关键意象都出现一次,从而在内在逻辑上构成了一个从诞生、成长直至开始修行这样一个过程。从“梅花正模仿我的模样”到“我们于是临摹那从未存在过的字帖”,从模仿“有”到临摹“空”,从具象到抽象,我们发现在“我”与“方丈”之间,“梅花”如梦如幻,“一如戏仿来生”。
梅花在此之于诗人戴潍娜,无异于蝴蝶之于哲人庄子。相对于哲人老子而言,庄子其实是一个诗人。从古到今,只要说起道家,一般总是会想到老子与庄子,但并不做更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老子与庄子,一个是智者,一个是诗人;一个欲济天下,一个游心天地;一个欲建立小国寡民的乌托邦,一个却寻求姑射仙人的自由境界。总之,老子心怀天下苍生而跃跃欲试,庄子则不屑一顾而纵浪荒野。庄子的最高理想是逍遥游,其逍遥游是无限的、超越性的精神之游。人类在通往自由的路上一般处于三个维度之內,即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灵魂的关系。庄周梦蝶展示了人和灵魂的关系中的自由,同时涉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当然,更侧重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的一面。如果更进一步,庄周梦蝶的奇异处在于,不仅庄周梦到了蝴蝶,而且蝴蝶也梦到了庄周,即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了圆融无碍之境。“梅花”之于戴潍娜,也应作如是观,但其中的境界有很大的差别。“梅花醒时醉时,分别想念火海与寺庙”,“醒时”想念“火海”,火海即欲火之海,贪嗔痴慢疑之海,种种欲望之海,很难出离其间;“醉时”想念“寺庙”,寺庙乃道场,乃清静之地,象征修行。这句诗清楚地说明了“我”与“梅花”,“我”或者“梅花”的当下处境: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尚未彻底入道。
“方丈不拈花,只干笑”,戴潍娜用了“拈花微笑”这个佛教典故,说的是大梵天王由兜率天来到佛祖面前,稽首顶礼佛尊之后,将手中的金色波罗花敬献给世尊。佛祖接花之后,遂即拈花,颔首而笑,示涅槃相。四众当即一片黯然。更有无数天龙、龙众、鬼神等众纷纷伏地而泣,唯独迦叶破颜而笑。世尊随即睁开双眼颔首笑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已属摩诃迦叶,乃禅门一流所传,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此即禅宗之缘起。“方丈”的“不拈花,只干笑”,说明方丈已未彻底入道。大诗人李白说:“大道如青天”,入道之难,甚至难以想象。

11.
基于上述关于“方丈”、“梅花”和“我”尚未入道的判断,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诗人戴潍娜会把方丈置于寺庙与教堂之间。这样,诗的本质就被嵌入到诸神之暗示和人类之音的相互追求的法则之中了。诗人本身处于诸神与人类之间。在此,诗人与“方丈”是被抛出在外者,“不在寺里,不在教堂”,而在两者之间。但只有并且首先在这个“之间”中才能决定,人是谁以及人把他的此在安居于何处。“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海德格尔语)。寺庙之于佛教,教堂之于基督教,那是有所隐匿的达乎本源之切近的地方。因此,所谓的“凋朽的瞬间”,既“不在寺里”,也“不在教堂”,而“在一个恶作剧中”。换言之,恶作剧既可以在两者之间,也可以在两者之外。至此,我们终于完全明白,这里的所谓“恶作剧”,其实只是游戏而已,与庄子的“真人”境界几乎没有分别。
我说再笑!我去教堂里打你小报告
我们于是临摹那从未存在过的字帖
戴潍娜在《临摹》一诗中,不断地并且愈来愈确实地,出于方丈的神圣形象与梅花的尘世生活,愈来愈切入道的边缘,愈来愈生动地,愈来愈质朴地,把她的诗意词语奉献给这一中间领域了:“不在寺里,不在教堂”。这就促使我们说,戴潍娜乃是诗人中的诗人,神圣言说者中的神圣言说者。所以,全诗中的结尾一句闪现出无所不达的内在光芒:
我,向我的一生道歉
戴潍娜,毕业于牛津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致力于智性与灵性相结合的写作与研究。2014 中国星星诗歌奖年度大学生诗人;诗刊 30 届青春诗会成员;2014 现代青年年度十大诗人;2017 太平洋国际诗歌奖年度诗人。出版诗集有《我的降落伞坏了》《灵魂体操》《面盾》等,童话小说集《仙草姑娘》。翻译有《天鹅绒监狱》等。2016 年自编自导意象戏剧《侵犯INVASION》。主编翻译诗歌杂志《光年》。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第一个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北京诗派”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