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原徐丽传统花样面点走进白依拉嘎乡(三)
3月26日上午,应白依拉嘎乡张老师和嫂夫人的热情邀请,松原市丽子美艺面食坊的丽子来到白依拉嘎乡。在这里,她将传统花样面点的制作工艺以及现场教学、实际操作的全部流程讲解给姐妹们。
首先,丽子女士讲解最基础知识,二斤面粉的和面方法以及各种食材的配比。
今天现场还要对紫薯面的制作进行实际操作。我们先把提前准备好的紫薯进步清洗、削皮、切片、再上锅蒸15分钟左右,用铁叉子把蒸熟的紫薯块压成泥,凉到37度左右,加入两个鸡蛋、少许白糖、三克左右酵母,根据紫薯的量,加入适量的温牛奶,再一点点加入面粉,用筷子把面粉绞绊成絮状,在用手揉成光滑的面团,这样,紫薯面团就做好了。
下一个步骤,选用紫薯面巧做成活灵活现的冰湖腾鱼。丽子女士的面食理念就是选用各种果蔬面,双色搭配,巧做鱼腾盛世,来弘扬查干湖的地域文化。
白色面团和紫色面团叠加在一起,用擀面杖擀、用铁叉子压、用勺子轻切出鱼鳞形状,用2枚黑豆装饰鱼眼睛,最后再用剪刀进行剪切鱼尾状,丽子女士每做一样面食,都凝聚着匠人的手艺与热情,渗透着中华传统面食的博大精深。
在丽子女士的现场讲解中,身边的姐妹们也一起动起了手实际操作,在制作过程中,姐妹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对面食的热爱溢于言表。
把面团塑形之后,还要通过15分钟左右的醒发。醒发的过程中用保鲜膜盖好。(醒发时间的长短,根据室内的实际温度来看情况计时)。
等到塑型的面食体积变大,用手拿起来轻飘飘的感觉,就说明已经醒发好了,下一流程就是上锅蒸。(上锅蒸的时候锅底放半锅凉水)从开锅(也就是冒热气开始计时),蒸15分钟之后停火,再闷五分钟,我们喜欢吃的面食就蒸好了。打开锅盖的时候,要让锅盖慢掀倾斜,以防锅盖的蒸瘤水滴在面食上,造成面食表面塌陷,影响面食的美观度。
当丽子女士打开锅盖的那一瞬,姐妹们马上围观,看到自己亲自制作的面食色鲜味浓,满屋飘香,大家心里格外的兴奋,满满的成就感洋溢心中,那香气扑鼻的面食,咬上一口,口齿留香,麦香四溢,让人久久回味。
通过此次传统花样面点的培训,丽子女士和她们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姐妹们懂得了面食不仅能解决温饱,还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她们虽然生活在乡村,但对美食的热爱和探索却有着浓厚的兴趣。
临别时,她们真诚的跟丽子说,希望传统花样面点的培训能经常送文化活动下乡,通过学习,她们也一样能把日子过出诗和远方来。(报道:徐丽 拍录:鑫姐)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2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