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时、那人、那事
高廷伦
1945年茌平解放后,茌平冯官屯大高村于1946年春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贫苦村民都分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同年村上成立了识字班,白天搞生产,晚上进识字班学文化,生产学习两不误。识字班的学员主要是村上的青年、壮年文盲、半文盲的年轻妇女。我的小脚母亲虽然已三十多岁,却主动报名参加识字班学文化求进步。在识字班中,学员都逐步接受了新思想,树立了新观念,个个都成了村里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为保卫胜利果实,有好些年轻人参军去前方打仗。村民们都努力生产,多打粮食,妇女则纺花织布做军衣、军鞋支援前线。我的小脚母亲更是事事跑在前头,因冬季天寒地冻,母亲带领大伙挖了个地窖,搭上蓬草保暖,妇女都把纺车、织布机、裁剪案板、针线筐子搬到地窖里纺花、织布、缝衣、做军鞋,以保障前方供应。
在清朝时期,女人从小就开始裹脚,男人从小就开始留辫子。1911年清朝被推翻,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成立,大力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但一些封建习俗至1945年仍未根除。1946 年土改时同时倡导男女平等,反对封建,搬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从此,女人不再裹脚,裹了一阵子脚的女人也彻底放开了脚,半截子放开脚的女人叫小放脚。旧时女人从小就开始留独根辫子,人越大辫子越长,辫根扎红头绳,辫稍扎蝴蝶结。刚结婚的女人盘发于后脑,并套上网子,中年女人往往脑后盘个繏,再大点的女人则盘个勾勾繏。1946年土改后,大高村兴起了女人剪发热潮,多数女人都剪除了长发,改为齐颈的短发,叫帽缨子头。也有留双辫的,垂于脑后,或搭于胸前。清朝遗老遗少脑后都留有长辫子的男人也都剪掉了辫子,年轻一点的留作光头或小平头,也有的留分头,一时留分头成为时尚,“留分头的不戴帽,镶金牙的自来笑”的俗语便源于此。
民间服饰渊源深远,大都随朝而变。清朝末期,官宦依制穿戴,士绅富贾服饰考究,质料多是绫罗绸缎、裘皮毛料。男人常穿大褂,胸前吊挂眼镜盒、木梳、挖耳签、荷包、头戴礼帽,各色围脖等;女人常穿旗袍,戴耳环、手镯、戒指等。劳苦大众多穿家织布做的短袄、免腰折裆裤,男人腰系土布扎腰,妇女衣着质料与男人基本相同,只别于花色。男上身袄褂都是对襟样式,布疙瘩扣,有对襟棉袄,对襟带里子的假袄,对襟褂子,对襟褂衩。冬天男人则多穿一件偏大襟的棉袍子,用一块长条黑色布扎腰,这块长条黑色布就叫扎腰。女人则是偏大襟样式,偏大襟褂子,褂衩,布疙瘩扣和布扣鼻。春秋季男人多在单裤外穿套衩裤,即只有半截腿,即没有裤腰的不兜腚的半截棉裤。四五岁以前的男女孩子都穿露裆裤,当时叫衩裆裤。男人多用白毛巾包头,冬日戴自做家织布的棉帽子,或只露两只眼睛的一把撸。孩子冬天戴用家织布自做的吗虎子,即头前有个方顶或圆顶,两边齐耳,满过头顶,长长的大尾巴延伸到脑后,越过衣领下垂着,从两耳上沿各缀-耳扇,越过两耳直垂腮下,耳扇下钉有布条,平时护耳御寒,冷时布条可对系于嘴巴下,略暖时耳扇可折上去系于头顶,吗虎子方顶或圆顶上多绣有老虎图案,因此叫吗虎子或虎头帽。男孩子长到十七八岁,一直到三十几岁,年青力壮阶段,人多戴疙瘩帽衬,即黑一色或青一色的,六片瓦的,硬质的圆帽,上顶中间钉一布疙瘩,青少年多为红色,青壮年多为黑色,有这-布疙瘩即有装饰作用,漂亮好看,又便于摘取。
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男人多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冬季戴猴帽或火车头帽,足穿圆口鞋、方口鞋、两块瓦、二道眉鞋,冬天则穿老铲鞋,自做絮棉鞋等。妇女发型则分年龄段而分别不同,小姑娘则扎一独辫,由头顶向上撅着,叫朝天出。八九岁或十几岁直到结婚,则扎一独辫垂于脑后,辫根扎一红头绳,辫梢飘一段红头绳。婚后盘头梳网子,到四五十岁便盘为疙瘩扭,五六十岁后便改为盘繏,繏上扣上带撅撅把的硬壳,叫撅撅繏。同时,女人多用扎腿带扎腿。随了时代的发展,人的装饰打扮也随之变化。男人出现了“小圆头”“平头”“分头”遮沿帽,女人剪网辫为帽缨子,穿旗袍,穿裙子者渐多。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劳动人民仍以家织的黑、白、蓝粗布为主,衣履仍全靠自家自做,式样无大变,“宽身棉裤捆身袄”,图的是暖和利落。不论男女,严冬一身棉,夏日一身单,春秋一身夹,内无衬衣衬裤、外无套罩。衣色多为黑色,果树皮熬汁自染的灰色或黄绿色家织土布及紫色为主,样式多仿八路军服,由宽大改为合体,传统中式服装仍占多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民间多穿市卖平面布,华达呢、斜纹和条绒布,中山服、列宁服、学生服普及城乡。冬季以有一件棉布“小大衣”为荣。在民间背心、衬衣、秋衣、秋裤开始出现。中青年妇女多用二尺见方的花格头巾包头,梳双辫以长为美。男人发型城镇多分头、背头,农村多平头、光头。农村人买鞋穿的极少,多为自做。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壮年不分男女多穿军服、戴军帽,以有一件军大衣为时髦。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民间服饰急剧变化,特别是青年男女竞相追赶“潮流”,广州、北京流行的服装款式、花色、发型和妆饰,不出一个月民间即可流行开来,爱美传统在改革开放中得以光大发扬。此间除少数老年人和儿童的服装、鞋帽,因喜爱传统民俗式样,仍有手工缝制外,绝大多数都是从市场选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