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界 有无'中阴身'
文/梧闽
生命,除了肉体与灵魂,还有一种存在,没有本体,却有意识…我风飘飄于路上,看见水淼淼的龙江…趑趄前行,想把昨晚的梦,告訴清晨,阴阳两界之外,还是有三界。不在五行中,是因為,我醉了,叫断片…'中阴身'徘徊在,您的身边,却总是不知不觉!
醉梦的灵识,似乎是一种体验,尤其是拷句一个'不生不死'的知觉问题。
真的有'中阴身'吗?,在生死之间,还有一个'不生不死'的中阴身…闽南人在先人去世后,第七天做祭奠,叫'做头七',为什麼不做头三,或头六,这是因為先人停止呼吸,生命还沒有完全死亡,只有到了第七天,灵魂脱离身體躯壳上天…风飘飄而吹衣,这时候'做头七',先人才知道吧!在这方面,外国人的《迷点时空》,老早就在想像,也有说'他只是想找路人,证明是否看见了我…',这不生不死的'中阴身'!
按照佛学《地藏王经》或《无量寿经》,问一问佛祖老早的阐明…
人死后到再入轮回之间的阶段,叫中阴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叫中阴身。
“中阴"这个词在藏语中的含义是过渡和间隔,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一个情境的开始”的中间过渡阶段,简单来说就是今生的死亡和来世开始的中间阶段。
“中阴身”是指在中阴阶段里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只有意识,没有本体。
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对意识、下意识与潜识有研究,近似佛学藏识的发现。
他认为佛陀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构建与描述,便是西方人心中那上帝的天堂。
极乐世界的人们衣服饮食等皆应念即至,他们闻不到臭味,他们形色端庄如同菩萨;
他们真金色身,金刚不坏,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智慧通达,辩才无碍,六通具足;
他们想看海想看山便可即刻幻化出来,他们想了解地球的信息只要看看手掌就 可以;
现在,在Al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感受,咱不用等待死后的体验,有人每天的游戏、抖音或短剧…似乎就是生活于一种'极乐'的虚拟现实中…只有意识也不知道手机屏外的本体这个'不生不死',如如'中阴身'吧,我也不想总是这样的生活!
死后魂飞魄散灰飞烟灭是做不到,那么按照佛教来说要么登极乐,要么入六道。
面对《龙江颂》的老地方,春暧花开。
极乐世界我不想去,能去我也不去。这么好的地方,还是让别人去吧,因为世间众生太苦了,比如像我家十四'短唇'波斯猫这样的,我怎么能忍心一个人在这里享福呢。
不想去极乐世界,那我死了以后,就只能入六道了。
人死后到再入轮回之间的阶段,叫中阴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叫中阴身。
“中阴"这个词在藏语中的含义是过渡和间隔,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一个情境的开始”的中间过渡阶段,简单来说就是今生的死亡和来世开始的中间阶段。
“中阴身”是指在中阴阶段里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只有意识,没有本体。
荣格觉得这简直太高明了,我们活着的时候被各种束缚和逼迫,总是在追问到底是谁让一切既成事实,是谁让这些事实束缚我们逼迫我们,而当我们把自己放在亡人的位置上,才知道原来造成一切既成事实的竟然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束缚自己,自己逼迫自己,才知道原来死亡可以唤醒我们的自性之光,原来自己就是放光之神,原来佛性、心性就是我们自己。
古人有唐太宗李世民游地府的典故…如果一个人穿越'生死轮回',心理学家称之为有'超验体会'。而中国古人云:'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咱每天的酣暢淋漓中的梦境,是否也是一种'不生不死',不弃不离的'中阳身',有'中阴身'的佛学描述,应該有一个儒家或道家的'中阳身'说活。理学大师周敦颐于《太极图说》开示:'总天地万物,就是一个太极。…一阴一阳谓之道。'嘿嘿,在醉梦醒活,发现自己这个本体,依然活着…面对九龙江上往来者,侃侃而谈说买了一条'活蹦乱跳'的江东鲈魚…鲈魚不知道的是,它将在人类的胃口肠肚中轮迴,有个'中阴身'去转世成人吧!
写作过程,老同事陈永洲贤弟发来了一段朋友圈的感慨如下,似乎是在,告訴我《问界》之后的行为吧: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其实世人大多都非常聪明的。只是被欲、气蒙蔽了双眼。个人感觉,要摆脱欲、气太难了。所以,我也只是个无法超凡脱品、不入流的普通人,只能不知不觉地按照大自然的剧本,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旦净末丑,演完这一生。
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还有不知不觉的冥界,半知半觉的现实世界,做不到'全知全觉'的佛、仙与圣,至少老了回归梧桥,作为沈从文大师说的'一名战士,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了故乡。',当一位古称乡绅今叫'乡贤'吧!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