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乡村鸡呜声》
作者:胡志金
如果你渴望它,它就不是梦————美国诗人斯特曼特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拙作写乡村发生的故事,以及对几个人物的细微情状的刻画。这时我们记起了江南丝竹的缠绵优伶歌舞的咏唱,以及奢靡生活带给中国人的想像。在书中几个曾经的知青决心要在曾经的土地上大展身手,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乡村鸡呜声》有故事,有人物,有民俗,有壮志未酬的仰天长啸,更有不得志者的壮烈情怀。当作者回忆起当年在农村见到的数个不得志者和得志者时。然而,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中国人对知识青年的态度,如同长江水在这里一会奔腾不息,一会咆哮如雷,一会风不浪静,使人捉摸不透,无所适从。好在,在今天这样一面历史的镜子面前,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概括了《《乡村鸡呜声》。
飞檐走壁
龙凤寺庙座落在重庆杨家坪直港大道山麓,这里终年绿树环合,山青水秀,在这锦秀田园的附近,龙凤寺庙算得上是远近的闻名的一块净土。寺庙的年代可以追塑到明末清初,年轮的刻刀在这座苍桑古老的寺院里留下了太过神奇的故事。当年在庙里有一位主持传说是天津百日擂台赛来的,此人江湖人称赞张雄飞,四川巴县(今九龙坡区)人氏。
中国广袤江山藏龙卧虎,民间传承的高人的神秘更平添了的百姓的向往。
张雄飞从何而来,无人知晓,龙凤寺庙暮鼓晨钟,青灯黄卷;袅袅佛烟中张雄飞每日晨起坐在庙廊的屋檐下参禅打坐,夜里三更时分在红墙绿瓦间疾走如飞翔。在当年十分闲云野鹤的百姓生活带来了神奇。许多年后,从北岸来的武林人士便翻开了这个古老的故事。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年前,一位身穿破烂袈裟的游方和尚,这日来到了天津,和尚是听说天津正在举办一场百日擂台赛幕名而来的。和尚两眼生光,手持禅丈,胸挂佛珠,僧裰芒衣,行走江湖。在旧中国的江湖上,常常见到如此的草莽英雄行走于江湖。
这日,张雄飞来到重庆北岸的一爿茶楼,坐在一条板凳上拉琴,川戏皆有一特色,可以不用穿戏袍几个人围坐一圈,一人唱,众人和。中国的琴瑟琵琶,一经拨出潇涧水般的弦音,让人想起高人韵士.红妆翠袖;古人杀仗时气冲宵汉的意境,辛稼轩拍遍栏杆的无尽怅惘。这时,悲怆的胡琴就让我们记起《秦香莲》和《锄美案》,那些游食江湖的草台艺人。胡琴的离乱之声,像棉线一样柔绵不绝,让人憧憬起燕儿飞那样的江湖侠客。一人唱,众人和:“长板坡上赵子龙哟——”接下来,胡琴、响板.道琴一起奏响,打围鼓的票友齐唱:“长板坡上望到头哟——”于是,清风茶楼的票友、茶客以及过路人都洗耳恭听,这自然又让人向往起古代英雄“握天下风云于襟袖之间“的壮举。和尚拉的就是一曲《秦香莲》。
当天夜晚,茶楼说书便是说的《乾隆下江南》。说书人细细道来。
重庆杨家坪清风茶楼曾经是海峡两岸朋友角逐较劲的地方,只是芸芸众生的茶客不知道而已。
这一天晚上6点钟左右,茶楼里的每一个人都面色凝重,只等先生在台上说一声:“明晚请早!”先生看着小苏姑娘提着铜壶走下三级台阶,先生右手持醒木重重地在桌上一拍,扫视了一遍众人,道一声:“楼上何人,快快报上名来!”这时鸦雀无声的浴室,只听有人轻轻道一声:“武二郎回来了!”
浴室大哗,姑娘的铜壶在空中起舞,她跟一个酷似西门庆的人搅缠在一起。“西门庆”果然身手不凡,拳腿并用,好似“杨七朗打擂与潘豹”之间一场决斗,拳来腿往,上挑下格;姑娘的铜壶终于被“西门庆”一腿踢到地上,水遍地流。有茶哥说是“西门庆”先摸了小苏姑娘姑娘的脸。浴室长年累月都在书剑英雄的耳濡目染中,未能参师学艺的人居然也有过人的绝活,小苏姑娘姑娘后来索性扔了铜壶,与“西门庆”决战。铜壶落地的空响,在浴室激起绝唱,就在小苏姑娘姑娘欲取“西门庆”上三路之时,早已被“西门庆”一把擒住左臂,“西门庆”哈哈大笑。笑声未及,从台上飞来一把扇子,这把扇子如同利箭直取“西门庆”首级而来。清风楼好生静寂,茶哥们的口水悬在咽喉,断然不敢吞下。
坐到这里,张雄飞看见一位长相很平常的书友,几次想站起来鼓掌。此人最终站了起来,是去茶楼的一间臭不可闻的所谓厕所放水,几步一回头,生怕听掉了最精彩的章节。张雄飞也起身而去。一前一后,路上只有张雄飞与这位仁兄,张雄飞几乎同时站在所谓的便池边,几乎同时解开裤扣,那时不像如今全世界人民都用上了所谓拉链(重庆人称拉斯),只听哗地一声。水放完了,此君在系扣裤子上的钮扣时,一转头看见了也正在系扣子的张雄飞,兀自笑笑,算是极友好了。张雄飞也回应此君,笑笑。意外发生在走出厕所的路上,一条去厕所的征途上尿水横流,这就难免有失足者,或差点失足者和真正摔下去一手撑到尿迹者。张雄飞一下将此书友扶在臂上,连声说,慢点慢点!
台上,“西门庆”在前,小苏姑娘在后,那柄扇子直射“西门庆”脑门时,只见一只雪白的手往空中一伸,恰好一瞬间轻轻接住。小苏姑娘姑娘婉转将扇子转了数圈,向天上一抛,这位绝代佳人双眼朝上的同时,已有另一只手飞翔在半空里,“西门庆”反跳起来,已安然将扇子握在手中。清风楼嘈嘈声不绝于耳,正这会儿,先生在台上缓缓道一声“各位,明晚请早!”
静夜,窗外一片湛蓝,月亮在云翳里游弋。坐到这里,张雄飞看见与本人坐在一条长木板凳上的是,一位长相很平常的书友,几次想站起来鼓掌。此人最终站了起来,是去茶楼的一间臭不可闻的所谓厕所放水,几步一回头,生怕听掉了最精彩的章节。张雄飞也起身而去。一前一后,路上只有张雄飞与这位仁兄,张雄飞们俩几乎同时站在所谓的便池边,几乎时同时解开裤扣,那时不像如今全世界人民都用上了拉链,只听哗地一声。水放完了,此君在系扣裤子上的钮扣时,一转头看见了正在系扣子的张雄飞,兀自笑笑,算是极友好了。张雄飞也回应此君,笑笑。意外发生在走出厕所的路上,近三百碗茶的清风茶楼,进进出出在一条去厕所的征途上,难免有失足者,或差点失足者,再真正摔下去一手撑到尿迹者。
曾经沧 风流过往 都已成旧年烟花, 灰飞烟灭 无从追忆 我们只有偶尔听到历史进程中那苍凉的悲壮激越的吼声时 才会想起那个特立独行的过往烟云。
中国数千年的传奇史上,这些雍容华贵的妇人和那些为新中国出生入死的战士,回望他们沧桑的一生 留下太多的爱恨和艰辛 ,他们的火热的战斗的生活 都为新中国添上一层战斗的光芒成为独具个性的浓重一笔 ,成为山城重庆不可多得的风景。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消散在了民国那些零星的时光里 洗尽铅华 归于平静 心似琉璃 破碎难受 慢慢岁月 绵绵情深 就这样属于她们的时代的传奇结束了 不过 他们留下的却是历史之中最永恒的传奇一切尘缘散去 ,一切趋于平静。
中国正在展开的214猎狐行动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是旧中国的茶楼酒肆和江湖码头看不到的故事,亦是在给予那些腐败分子和蛀牙以警告。
……
在天边
这一天清晨,暧暧的阳光从山岗上的一棵树下升起,日头散射着橘黄的辉光,朝霞已至。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湿地,一片潮红,一辆法拉利车上下来一个戴墨镜的女人,她朝苍松翠柏的群山眺望了一会儿,肩上扛一个包,然后深一脚浅一脚朝森林走去。没有人注意到她的行踪。他来到峨眉山在峨眉山转了三天也没见着女人的影子。在峨眉山一个深山旅店,他又见到了那个牌匾,这块牌匾的名称很别致:“在天边”。
这个牌匾给他印象很深,站在那里凝想了很久。忽然间,他发觉前面那个女人好像就是暗恋中的那个女人,却又不敢跟得太近。他见着他们手拉手走进了一间古香古色的厢房,红漆黑柱的清幽之地的确是人间仙境。女人身旁的男人却并不咋样,似乎比女人还矮半个头,女人喜欢他的程度谁也不清楚,但他亲眼看见这对老一辈人称为的狗男女,走进了厢房走进了什么什么,这是由不得人的事。当天夜晚,他藏在女人住在峨眉山“在天边”的旅店里,午夜到来时女人发出杀猪一样的尖叫。有人在峨眉山的金顶寺庙里听得清清楚楚。
第二天清晨的日出,格外耀眼,灿烂夺目。这时,一对青年男女从他身边走过,他们仰望天边之后又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他想,这个旅店的牌匾,应该是送给天下出门在外的朋友的吧,无论他们在阳光里独行,或是行进在细雨中。于是,他坐下来,坐在峨眉山清幽恬静的一个亭阁里,举目四望,原来世上好多事这么简单,而后他开始歌唱。他第一次发觉他的歌声是可以获奖的。一只苍鹰在天上飞翔,它的铁翅划响了长空。他唱的是一首《两只蝴蝶》。
这一年,他出门远行,见到了更令他动人的一个女人,他站在那里深深地吸了口气。这个女人更加妩媚动人,他一下就进去了,想到从前好艰难的追求,他差点流出泪来,胳膊下夹着的包也在颤抖。这个曾经的美女,现在的小腹还是那么温暖如初。她低着头,脸儿却再一次羞羞地红了,如同他们在女人时代看到小说中的潘金莲。
远远地, 一架波音机飞出了国境。
他在异国他乡度日如年。
终于,有一天住进来一个陌生人,打破了夜色中的寂静。他想跟服务员提出交涉,但还是算了,服务员说,人家也是给了钱的。当晚,洗涑完毕,两人攀谈起来, 这个一脸大胡子的汉子很友好,天南地北侃侃而谈。他正在看一本《三国演义》的书。他感觉不大对劲,但又说不出什么理由。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双方的热情渐渐消退。
这个乡村旅店座落在曾经著名东南亚国家的胜地,这个与世阻隔的大山深处的傍晚,这个陌生人在店里楼下的小餐馆吃过饭之后,便住进了旅店。白墙黑瓦的异国乡村旅店给了他无限的遐思。他非常庆幸来到了一个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方。放下旅行包,他坐在木楼上房租里的老床边,掏出一个小本开始翻阅日记。就寝时,他把一支德军鹰式手枪放在了枕头下,然后抬头看了看这幢石头房子的窗。窗外一片深邃,月亮在云翳里游弋。
第二天清晨,他准备穿起一件白色衬衫,他对这件从皮箱里拿出的崭新的衬衫非常满意,他将衬衫拿在手看了看,立即放下了。然而,事实就有那么残酷,他刚好一转身就被一支枪口对住,来人并不慌张,很平静地说一声:“朋友,已经等你好一阵子了。”
这位姓黄的先生,惊慌失措地问道:“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来人沉静地笑道:“我们没有见过。”
春不在、红人不许花自开,谁怜暗处苦徘徊?苦徘徊、枝上悲鸣鸟,不堪雪复来。君在家中暖,可知室外凉?休说还不冷,只是未经霜。三山重,四海茫,五湖天不亮,六月雪非常。张雄飞虎横行皇帝远,岂由他不管?少年生在天地间,肝胆照河山。无悔向刀尖,神州里、万万千千。几回梦里,桃花依旧,正义保平安。将尽酒、斩贼官,风云起、岂可再旁观?!
腐败份子黄先生被押解回国的那天,他阅读的〈三国演义〉正翻到〈三国演义》中七十二回,曹操军中粮草将尽,此时军心涣散;曹操见状寻见管粮草的仓官,对仓官说:“老和尚欲借你一物,不知可否?”仓官惊愕之际,说:“丞相富有四海,何须向我借一物?”曹操说:“我要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你家室和妻儿老小,我将善养他们至老!”曹操拍案而起的一瞬间,说时迟,那时快,埋伏在营帐后的刀斧手倾巢而出。午时三刻,仓官被斩于营帐之外。曹操剁下仓官人头之后,对将士们说:“仓官贪赃枉法,克扣军粮,现已被我处决!”话话落处,群情振奋,举臂高呼:“丞相万岁万岁万万岁!”此后,曹操率三军无往而不胜……
新中国曾经演绎的故事,正在现实中一点一点地走进百姓的生活,我们亦正在小康路上迅跑。
从茶楼到小康,从虚幻到现实,我们历经了百年战火,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现到解放战争,我们历经了血与火的浴血奋战;没有茶楼的清贫、愚昧与混沌,就没有我们今天向往的小康;没有“黄先生”的逃亡也不会有国家的猎狐行动。还是那句话: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然而,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得靠自己去打拼。去奋斗,去坚持。
那晚的夜色掩映着竹林边的一个小水塘,正是农历八月,天上的月亮圆圆的,银茫的辉光从竹叶间泻到水塘边的青石上,落在绿浸浸的水中央。当时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真正感觉悲从中来的可能是卢红玉的高66级的同班同学。而在我们这一批老三届知青中,真正能称为知识青年是他们,正是风华正茂的时侯,据说他们这批人已经参加了1966年的高考。在我的印象中,三大队七小队的几个高三男女同学,才真正是贫下中农敬畏而啧啧不休的话题。这几个分别是重庆35中打蓝球的身高体壮的陆俊雄,长得极其白皙漂亮的马晓珠,那把一首毛泽东诗词“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几个字,写得跟毛主席差不多的张峰,还有戴着军帽像真正的解放军的徐华竹。卢红玉是六队的,她跟我们初68级的几个同学分在一个生产队,挺合得来的。这天晚上,来了一个重庆知青,此人的老家好像就在这里的,一来就大放厥词。我一个人站在几个人围成一圈的边上,听那个重庆知青说,哪里发生了梅花党反革命事件,哪里又发生了什么滇西纵队,云云。在这里,就是我当年插队的地方,这天下午淹死了一个女知青。在场的人听了都很平静,不平静的是当年中国还处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我们国家的五星红旗极四处飘扬,这一点我至今极感触颇深。到处都听得到广播在唱“天上的星星朝北斗,地上的葵花永远向太阳”。这些歌朗朗上口,给我们那时侯的人生带来了快乐,端着一碗红苕稀饭只听见屋檐上的公社小喇叭,一清早就唱《东方红》。有时,一个人走在无边的乡村小路上,天很高远,鸟在飞翔,竹林、小桥和流水,于是便构成一幅画。
很多年后,我两度重返当年插队的农村,第一次是1985年,那一年我一个人扛着一个包从生产队的保管室走过。天色已晚,迎面走过来一个戴草帽的人,他先发现了我,在与我擦肩而过的同时,低低地说了一声:“这阵整对了哈!”我暮然间从这个苍凉的嗓音里捕捉到了一个人的阴沉,这个声音从乡间茅草的路边溜出来,叫你大吃一惊!我猛地回过脸去,看见这个神秘莫测的人从我背后走远。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的生产队长。此人不说话则已,一说就无不带着阶级斗争的色彩。
那夜,我夜宿会计家,老会计那时侯的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儿,现在已经成家有了一个小孩。这天夜晚的月色也恰好铺在会计家的门前,迷离而银色闪烁。
第二次是1995年夏,我站在当年的知青屋很远的水井边,叉着腰朝队长的那间房子仰望,隐约看见有人在半坡上的屋檐下走动,不知道是谁。
遗憾的是两次去当年插队的地方,都没想到要去看看卢红玉的坟茔。卢红玉埋在她们生产队背后的山上,山不高,是资阳县农村随处可见的小丘陵。如今,仍有不少人怀念那段生活,时常有人去看看当年的知青屋,远远地就有人说:“那是知青!”这么多年,不知道有没有人去看看卢红玉的坟墓,我时常想这个问题。这当中有衣锦还乡者,有怀着对贫下中农阶级感情的女生,有对贫下中农充满了复杂心情的同志,更多的是只是想去看看的人。
卢红玉与全公社知青在公社大院里听公社书记讲话。卢红玉坐在墙边的一堆木料上。据说木料是用来给知青修猪圈的。公社书记的声音像炮弹一样在白色的石头房子里炸响。大家怀着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坐在大院里洗耳恭听。公社书记按着桌沿大声武气说,同志们,你们不远千里从重庆来到我们这个窝屎不生蛆的地方,是福星照亮了天灵盖啊!同志们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这个山青水秀地贵人贤的地方,是贫下中农的红苕滋养了你们的肚皮,是太鱼公社的土地养育了你们!
太鱼公社不知建于何时,远远望去,公社大院像一坐炮楼,楼有数丈之高,登上楼顶可以看到蓝天如洗的白云和天空。公社书记讲话时,不时把桌子拍得邦邦响。有人在角落里发出笑声,阳光从高阔的亮瓦上穿透下来,像一口书剑英雄的宝剑,落在书记黑黝黝的颈椎上,落在书记一张黑黑胖胖的脸上。这张脸布满了乡村太多的沧桑世故。
这天夜里,卢红玉吃过夜饭,坐在茅草屋的煤油灯下看书,她不时听到泥土墙后的竹林发出阵阵风声。她棒着的那本书叫《青春之歌》。卢红玉听到竹林摇响时,立即想到了老师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卢红玉在看书的时侯,还听到了队长门前滚落一片龙骨石的声音。卢红玉因此时常在夜晚一个坐在床上琢磨,,但每每失望地闭了眼和衣睡去。一个月光微微的夜晚,卢红玉从一本书上获知她的祖先是从湖广填四川来的,书上说红土地上原本无人。漫漫无边的红土地在蓝天下静静地卧躺了几千年。又过了许多年,一个叫卢红玉的人坐在这里的煤油灯下细心瞑想。黑暗中那盏煤油灯如期而至地闪烁着莹莹的光辉。夜风不期而至,从三指宽的土墙缝钻进来,墙上的一面镜子对土墙外的风无动于衷。卢红玉没有吃完的红苕稀饭还搁在一张木桌上。红苕稀饭早冷,一颗颗饭粒像绿色的种子一样。然而,卢红玉饭后披衣阅读的习惯已经让她感到了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现在红苕正在卢红玉的胃里正在作消化运动。她不知道这个吃起来粉面粉面的东西还要吃多久,也许是长期抗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然不大可能会是明天。屋外有了队长一家人吃饭的声音。卢红玉放下书,推开门去看,她看见队长正坐在屋当门的门槛边,他的膝上搁着一本红色的小书。队长一边吃一边看书的情形,一直被公社竖为读书学习的模范。队长正在朗读毛主席的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卢红玉身披一件绿军衣走出了房门。
旷远无边的乡村岁月将队长屋外的景致装点得格外一番银白。月亮远远地穿行。队长的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坐在门前刨饭,嘴上粘了好几颗饭粒。一张小小的围腰黑黪黪的。队长见卢红玉站在对面的门边,只抬了下头,放下书,把小孩子的围腰取下来,然后又翻转来挂在她身面前。乍一看,那围腰好似新的一样。卢红玉身后的的木门上贴着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毛主席端庄严肃的表情告诉队长和他的三个子女: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这时,当队长把那本颜色鲜红的《毛主席诗词选》小心翼翼夹到腋窝下去舀饭时,卢红玉披着一件军衣来到了队长的门边。一条毛色似锦缎的大黑狗立即从石磨边摇了过来,绿莹莹的眸子一闪一闪地望着女知青。卢红玉轻轻拍了拍它的脑袋,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队长家的门槛。队长一家正吃着一碗红烧肉,一张小方桌上还有一碗辣子酱。辣子酱散发着阵阵辣味,屋里犀杂着的气息使卢红玉有些兴奋,她在心底里一个劲地说:辣子酱、红烧肉久违了!队长问:吃了饭么?吃过了。卢红玉没说吃的是红茹稀饭。
队长招呼女知青进屋时,小方桌上的一盏煤油灯暮然间亮了一下,一只倒扣在土碗上的煤油灯的火苗,照亮了这个远方来的客人,那是一张古典美人的脸--这张脸在旷远无边的乡村景致里,显出江湖上的一段人间不了情。队长老婆起身让座,将一根扳凳拉到卢红玉的身边。卢红玉刚刚坐下,抬眼就看见队长的老婆把一砣肥肉扔到地上,大黑狗一口咬住,瞪直了眼囫囵了几下,就吞了下去。这时侯的卢红玉的胃里还搪塞着数十砣红苕没有消化,她闻到肉香和看到那双筷子时,心里就禁不住发颤。屋里的大人孩子的嘴上都抹着油,以及辣子酱红红的颜色。卢红玉的双眼只看得两个眼睛泪花流。门外是春天的夜色,月亮果然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队长坐在卢红玉身旁,鼓励卢红玉拿起手上的筷子。卢红玉把一砣油浸浸的肥肉咬在嘴里。那只一直立在队长身边的大黑狗,看着卢红玉吞红烧肉,它的咽喉也囫囵了几下。卢红玉白如琴键的牙齿,立即开始作满负荷工作,将红烧肉一二再再二三地切碎,然后吞到胃里去。暮色中的龙骨石不经意滚过一阵声响,细碎的龙骨石在风中迅跑了几千年。卢红玉坐在红烧肥肉面前,心情舒畅地听到龙骨石的细碎声响。
这夜,春天的风不断地在卢红玉的茅草屋背后摇响竹林,竹叶的哗哗声与乡村夜景中的寂静大相径庭。乡村的狗不时对着田埂外的一条小路咆哮。卢红玉上床之前,脱下了她那件军绿色的军衣,里面是一件白色的内衣,薄如禅羽。卢红玉从隔壁灶房打来的一盆热水,在卢红玉的脚下冒着缕缕热烟。土墙中间的一条隙缝,已经没有了天光,黑夜将队长门前的地坝遮住,相距只有约十多米的两户人家,队长和另一个姓付农民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鸡犬声相闻。卢红玉把煤油灯搁在一张方桌上,煤油灯恰好照着卢红玉的小腹,这一段白如凝脂的细肉,被煤油灯红黄的火光映照出绚丽的细腻。卢红玉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自已的小腹将会起什么作用,她把一张毛巾放在脸盆里,一双手将毛巾来回地在热水中荡漾。拧起来时,卢红玉抬头看见小方桌上的煤油灯忽闪了一下,她感觉是土墙外的风趁隙而入。卢红玉接下来是将毛巾拧干,却又没拧得太干,太干了去不了身上的热汗。贯足了热水的毛巾在这间乡村茅草屋里散发着馨香,热烟一缕一缕地升上土墙屋的横梁。卢红玉蹲下身子,神情宁静,体态安祥,两只手一边拉住毛巾的一角,来回在背上擦,然后又把毛巾放进脸盆,来回搓揉,再拧起来将热气腾腾的毛巾放在一只乳房下,这一次卢红玉的动作很轻缓,如同在给一个鸿蒙初开的婴儿擦澡。卢红玉低下眼去,看着手里的毛巾将这只乳房来回摩梭,卢红玉的另一只一手将一只白白的山峰托起。卢红玉看着看着心情发生了变化。她发现自已原来竟是那样的白皙,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一点红红的乳晕就像一朵开在山里的玫瑰。卢红玉擦了这只,又把毛巾落到水里。水已有了卢红玉用香皂洗过的薰香,脸盆里的图案是一对鸳鸯栖于枝头。这时鸳鸯在水里上下跳跃,鸟鸣声不绝于耳,卢红玉开始擦另一只乳房。夜风不期而至。煤油灯忽然摇了一下,又摇了一下,这都没引起卢红玉的注意。卢红玉准备换一盆水,她用的水已经擦完了上身,水已混浊。卢红玉的眼睛是见不得混浊的。卢红玉穿好衣裳,出门倒水。她先是走到木门边把门栓拉开,再回过头来端水。卢红玉把水端在手上,走到门边,门槛离门框约有尺许,卢红玉一脚踏上门槛将一盆水哗地泼出,水声落在一条土沟里重重地响了一下。灶房在隔壁,卢红玉走上门槛手上提着脸盆,转身进灶房打水,再端着一盆热水出来,这时响起了狗叫声。卢红玉并没在意。乡村里的狗见到一丁点黑影就汪汪地一阵乱叫。
黑影在遽然中转身而去,藏匿在对面土墙一侧队长一家放柴草的背后,一阵细碎的声响过,复又归于平静。乡村小道上两条狗在风中跑起来,一前一后汪汪地叫,这时龙骨石哗哗地滚落。卢红玉端着水,好像听到了什么,就把脸盆放到地上,站在门边看了一会儿。一切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卢红玉从来没有在这样的夜晚走出茅草屋。进屋去的时侯,站了好半天,卢红玉没有感觉到异常,她曾在少女时代梦想当一个剑侠英雄,背刀挂剑走天涯。转身之际,卢红玉突然感觉背后好像有人,一股冷彻的风从身后袭来,卢红玉暮然将身子一侧,风声呼响之际,卢红玉手上的一盆热水迎面而去。藏匿在柴草堆后面的一个人隐隐地发笑。卢红玉砰地关门进去了。茅草屋里悉悉一阵响声,卢红玉扑地吹灭了灯,从枕下抽出一口短剑,那剑是卢红玉父亲解放锦州时缴获的战利品。剑光在寂静中闪出一点亮色,一闪,那亮光就不见了。卢红玉睁大了眼,望着谷草捆扎的屋顶。屋外的竹林有竹叶飘落,一块稻田里响起了蛙鸣声。卢红玉用手撑住侧身看看小方桌上一个闹钟,发现离午夜还有一二个小时,农村人睡得早。
梦境中的卢红玉,这一夜走过了千山万水,走过了很多少女都不敢涉足的地方。她的头上一直有支歌在回荡:天上的星星永远朝北斗,地上的葵花永远向太阳,我们像葵花紧紧地围绕在您的身旁在您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文/胡志金
作者简介:胡志金,曾在《长城文艺》《蜀峰》《海棠》《《文史精华》《民间传奇故事》《红岩》《解放军文艺》《昆仑》《神州》《阅读经典》《中华传奇》《战士文艺》《泸州文艺》《神剑》《佛山文艺》《红岩春秋》《西南军事文学》《中国兵工》《贡嘎山》《草地》《重庆文学》《小小说月刊》《当代作家》《武当》《武魂》《武林》《晚霞》等期刊发表过作品。另在报刊上约有二百余篇拙作。其中纪实文学《一个重庆老知青的土匪人生》(整版6000字)发表在重庆商报(1998年10月8日),较有影响。2008年第7期《文史精华》上发表的拙作《重庆武斗,全国唯一的文革公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凤凰卫视及海内外百余家网站及媒体转载。著有长篇小说《钢枪在手》(非自费),该小说2011年1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35万字),现由重庆市有关部门选为人民兵工八十周年红色经典著作。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长篇小说《钢枪在手》由重庆市九龙坡区宣传部选送“五个一工程奖”的侯选作品。散文《春森路19号》获《解放军报》2012年3月12日“在党旗下成长”征文优秀奖”。长篇小说《再访一双绣花鞋》 获《今古传奇》杂志社2015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征文大赛优秀小说征文,《今古传奇》杂志社第一批入围作品。2015《书香重庆》长篇拙作《口水人生》入围100强。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