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标签
首页
\
文学
\ 【新视野文学】推出杨村人《文艺争鸣》三言两语说“中庸”
【新视野文学】推出杨村人《文艺争鸣》三言两语说“中庸”
精华
热点
24-03-25 23:01
9432
阅读
关注
【作者简介】杨村人,知名网络作家,著有散文随笔、书评多篇。
《文艺争鸣》三言两语说“中庸”
作者 杨村人
“中庸之道”是一句汉语成语,原指儒家提倡的一种伦理思想,即主张待人处事折中调和,不过分也无不及。后泛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例句为“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该成语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孔夫子是首倡者。但他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兜售中庸之道的思想,企图以该思想建功立业,谁知屡屡碰壁,谁都不“聘用”他,一度“厄于陈蔡”。那么,中庸之道好不好?从字面意思理解,确实不错,凡事不要做过头,为自己为别人都留有余地,因为说不定几时就会出现有利于的“反转”局面。
但是,人类的本性是贪婪的。这种贪婪超乎人类自己的想象:一旦出手就停不下来,否则,你就理解不了,那些贪官耧了若干亿的百姓血汗,几辈子也花不完,为啥还不收手?由此让人想到早期阶级社会的剥削现象,因为“残酷”而导致一次次的造反和起义,导致“武装斗争”和“推翻”。
中国是个典型例子,资本积累的早期阶段,没有和颜悦色,没有温良恭俭让,否则,任凭你一千个一万个“三寸不烂之舌”也发动不起“农民运动”,但是,做为统治者的老蒋当然要反制,于是有了“四·一二大屠杀”;重庆谈判已萌“联合(民主)政府”刍议,但老蒋要独裁,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导致三年内战,打不过便不得不率队逃亡,孤悬海外,做事态度就是坚决不给对手留余地。结果和后遗症是老毛吸取教训,坚决以牙还牙,一辈子讲“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对对立面绝不留情。因为,他担心一旦放手,老蒋的一套会卷土重来。
都是聪明人,中庸之道哪去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事例再次证明:“先富带后富”是没人兑现的一厢情愿,似乎属于忘记人的贪婪本性的“妄谈”。事情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好不容易赚钱发起来,殚精竭虑,吃尽苦头,凭什么给你?即使是使用不太光彩的手段发起来,也要承担风险,凭什么让你分一杯羹?写文艺作品的也一样,要么全是歌颂,所谓“正能量”,不允许说问题,谁说问题就群起而攻之;要么全是否定,看人看事一无是处,一团漆黑,大有鼓动“造反”之余韵。
都是聪明人,不知道世间有“中庸”之说?亦或认为“中庸”是小儿科?
但是,自以为聪明者未必真聪明,一利之得和一孔之见毕竟渺小。更聪明的技高一筹者还是存在。这个群体在长期经济、政治生活的磕磕碰碰中摸索出了道理:走过头就要吃苦头。并实施了有效制约办法,用相对合理的制度,把人性的贪婪限制在一定尺度内。这就是现今人们津津乐道的“劫富济贫”的“高税收”和倾向百姓的“福利政策”,做得最好的算北欧国家。你尽可以去鼓动那里的老百姓造反起义,买枪整事,你试试看会不会有人跟随你!这种“劫富济贫”和“福利政策”,其实就是强制性的“中庸之道”。可见,“中庸之道”并不是妄谈。只是你干不干的问题。
孔夫子,我尊敬你!
(图片源于网络)
【新视野文学】编辑部
荣誉顾问:寇琦(Ruby)(加拿大)
龚如仲(Ralph)(美国)
荣誉社长:寇琦(Ruby)(加拿大)
涓子(美国)
总 编:一米阳光(中国)
编 委:颜如玉(加拿大)
何丽娟(中国)
一米阳光(中国)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55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