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教育党总支部副书记杨关平‖为教育立传 为家乡塑魂——在陪作家吴万哲先生创作《乡魂》采风的日子里
●来源公众号:西府新传奇

【编者按】《乡魂》出版后,激发了众多人士青春记忆、怀恋家乡、感恩教育之心,纷纷写诗作文抒发感情。今天刊发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教育党总支部副书记杨关平先生《为教育立传 为家乡塑魂——在陪作家吴万哲先生创作〈乡魂〉采风的日子里》一文。杨老师是我撰写《乡魂》一书帮助最多的领导之一,他为人真诚,待人谦和。那些日子他不仅开着自己的小车,私车公用,给我提供许多方便,而且还用自己的一根根香烟,“和气”了许多我常吃“闭门羹”的采访对象,令人十分敬佩。他文中提出要把《乡魂》“作为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本土教材,在全镇各学校广泛开展‘悦读《乡魂》,书香校园’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很有新意。衷心感谢杨书记,感谢敬爱的读者朋友们!
为教育立传 为家乡塑魂
——在陪作家吴万哲先生创作《乡魂》采风的日子里
●文/杨关平

吴万哲先生反映贾村教育40年人文教育文化的纪实文学《乡魂——贾村教育40年》(以下简称《乡魂》)出版了,得到众多仁人志士的好评,我不由回想起4年前的那个春夏陪同吴老师采风日子里的点点滴滴。
2020年,正是全民防控新冠疫情的日子。暮春4月,作家吴万哲先生应邀来到镇上,采写一部反映贾村教育40年的书稿。他住在我们镇教育组的小房子,吃在镇政府机关灶。开始,领导随机指派一位老师陪同吴老师进村采访,后来将我固定下来,专门陪同。于是我便与吴老师有了一段亦师亦友的难忘的接触。

当时,虽然疫情得到了控制,按当时的流行语说防控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大多人还是心有余悸,宅在家里,怕接触人,特别怕接触外地来的人,许多地方还设有路障,可以说是“路断人稀”,出行很不方便。我开着自己的小车,私车公用,拉上吴老师到处跑。凭着自己的人脉,寻关系,找熟人,尽力协助吴老师搞好采访工作。
我们跑遍了贾村镇的21个行政村,拜访过许许多多对贾村教育比较熟知和了解的老教育工作者和老教师先辈,还采访了许多村干部和许多教子有方的普通群众,同时也走进许多处反映贾村历史文化相关的名门望族的祠堂和有关儒释道寺庙。在原贾村中心小学刘校长家里,倾听了原贾村高中和贾村中心小学的发展历程;在原北湾小学孙校长家里,听他回忆了北湾小学的建校历史;在原花园小学李校长的陪同下,领略到了大山深处的网红打卡地——张丫豁的自然风光;在“华夏第一瓦”故里——桥镇,用整整一天时间拜谒了一位年过耄耋的曹姓老人,听他讲述了远古夏商时期陶瓦出土的传奇故事;在花园村杨主任的陪同下,领略到了位于贾村镇花园村,坐落在黄梅山最高处(一杆旗),修建于当代,占地面积广阔、气势宏伟、风格典雅的仿古建筑——万寿山(天佛寺)毛主席纪念馆,这座建筑曾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人民群众前来参观,也给我们心灵极大震撼。

现在的农村,人本来就很少,加之疫情影响,镇上、村上人就更少。为贾村塬写一本书,这是个新鲜事,许多人不大理解,不愿意接受采访,有的还在背后说风凉话,给吴老师工作增加了难度。有时,我和吴老师想在一起拍张合照,却也找不到一个帮忙的人。在“何尊故里”的贾村街道,一店商老板告诉我们,那时的生意不足往年同期的两成。可见疫情对生产生活影响之大。尽管村子人少,想找人交谈、了解情况十分困难,但吴老师信心十足,在不断奔跑中、在与一个个村人访谈中,用心、用情打捞着贾村镇古文化和有关教育及优秀学子、成功人士的点点滴滴。有时寻人不遇,跑一天毫无收获,吴老师显得心情灰败,我就尽力安慰,给他讲塬上的传奇故事,陪他看塬上的景致。吴老师也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又开始新的行程。

在和吴老师接触中我发现,他是个遇事极认真、细心、负责的人,常常笔和本子不离手,见到学校、景观、寺庙和村子人就问,随时记录在本子上。有时眼看天黑了,采访对象也很不耐烦,我便叫他走,可他却仍问个不休。

在秦穆公曾居住过的圣地黄梅山,有一处寺庙,我想去转一会就完了,可他却与一位张姓僧人交谈不休,还细心地抄写院子碑文。我心想你是来写贾村教育的,了解这些有啥用啊?等书出来才知道,他这是挖掘贾村的历史文化。黄梅山位于贾村镇冯家山村北部,西连千阳岭,东临千河,北望周原,南眺千渭川道;形态安逸,气势雄伟,主峰海拔一千二百多米,山上翠柏掩映,风景秀丽。相传唐僧取经路经此地,后人留有“一品三山金米糯,穆王八骏几时还”的诗句,阅兵台、“早种晚收”神奇的黄土地、秦王洞、妖崖洞等遗迹更是很有景致。站在黄梅山顶,站在刘秀“早种晚收”土地上,吴老师像个小孩,啊啊啊乱叫,还说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开发旅游?如果能开通宝鸡到黄梅山一日游,相信能使更多人大饱眼福的。黄梅山的确充满神奇色彩,把人带向神话的世界,令人神往。现在才知道,吴老师深入了解这些,并写入书中,增加了贾村人文文化的厚重感。

吴老师白天采风,晚上住在简陋的房间,整理采访笔记,有不清楚的地方又问我,我便力所能及帮忙,有些人和事我也不太清楚,便打电话询问其他人,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资料。有时,我看吴老师晚上一个人住在若大的校院,很是孤单,我晚上也就不回家,住在单位,陪他聊天。我们便钻在他的小宿办室里,谈天说地,有时兴起,尽管到了深夜,还打电话找采访对象交谈。我们往往一聊就是大半夜。
在采风时,我们还采取“痕迹管理”的办法,每天将我们的行程、采访对象的图片发在朋友圈里,引起不少人的围观、惊叹与点赞!

那年,不仅要防控新冠疫情,还是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到了收官阶段,我工作特别忙,有时我工作忙,不能陪同,吴老师便自己出去采访;有时,我开车,刚刚跑出单位大门,却来了紧要工作,领导将我叫回来忙另外的工作,我也只得失陪。就这样我们断断续续大约进行了两个多月,吴老师结束了塬上的采访,又回到市区奔忙。后来,我们便不断电话联系,他有什么事就打电话给我,我知道的给予介绍,不知道的再寻资料、问人,告诉他。吴老师在书中还写我是个“贾村通”,其实对有些事我也了解的不太多,陪同吴老师采风的日子,也使我学习了解了很多东西。

贾村塬人遇事爱较真,譬如说吴老师在书稿中写到原广福村村小学教学楼是三层,可初稿在网上发出后,有人留言说是五层,咋写成三层了?吴老师将情况告诉我,我当即打电话给原广福小学李校长询问,李校长答复就是三层。我告诉给了吴老师,吴老师回复了读者,可那读者却很执扭,又留言说他是在那个学校上过学的,明明是五层,咋是三层?吴老师二次问我,我也没有办法,下班后,便干脆转悠到了广福村,亲自查看,并拍了三层楼的照片,发给吴老师。在这里,也可看出吴老师书稿写作时的认真负责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乡魂》书稿在网络连载前,我又参与校对工作,出版前又担任编审,校核一些书稿中的技术性错误,并不断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帮助吴老师完善书稿。
2022年春,吴老师长篇纪实文学《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在“西府新传奇”微信公众号连载,许多网络转发,读者好评如潮,一时人们相见便说《乡魂》,议《乡魂》。如今《乡魂》又成书出版,引起更多的贾村籍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共鸣、赞扬与喜悦,也受到众多教授、专家、党政干部、老教育工作者和在外工作的贾村精英写诗作文评价,每看到这些,我感觉我的所有的付出、辛劳都是值得的。

吴老师的《乡魂》,是以贾村教育40年这个“关键点”为切入,以“揭秘贾村人文基因、弘扬杰出人物精神”为宗旨,依托贾村镇悠久而厚重的人文、历史、教育,围绕“记录历史、缅怀既往、宣传优秀、激励自信、记住乡愁、促进发展”这一主线,通过“重弹故乡那架落满了尘埃、一直闲置在那儿的古琴”对历史的回首,以述史、记人、叙事、抒情、说理方式,以朴素、蕴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为基本美学特征,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发现、深度的思考、哲学的关照,在宏大叙事结构下施以深度的文学笔触,钩沉贾村古镇历史文化,捕捉40年来教育变革的精魂,真实叙写了贾村镇改革开放40年300多位普通人物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风尚以及教师、乡贤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振兴教育的奉献精神和成就斐然的心灵“闪光点”,旨在揭秘这个美丽而神秘的黄土古塬的“人文基因”和“生命密码”,弘扬镇域杰出人物,阐释“教育是乡村发展的魂魄,教育为乡村培育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崇高伟大精神,教育令贾村这片热土腾飞”的思想主题。

欣逢盛世,人民生活幸福,吴老师满怀对贾村教育情有独钟的酷爱与眷恋,满怀对贾村教育先辈的敬重与情义,抓住身边美好的瞬间,记录人间烟火,记录贾村教育的发展变化,反映了贾村的风土人情,宣传了古龙川人的淳朴勤劳,讴歌故土风情,为推动了贾村教育的创新传承大唱赞歌,很令人钦佩和敬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乡魂》的采写与出版正是做了这样一件让人们“望得见龙川,看得见贾村,记得住乡愁”的有重大意义的事,很值得庆贺!

吴万哲先生手中有一支笔,内心有一份担当,心中有一团火,他从即将消失的历史长河中,挖掘抢救了贾村教育老前辈们兴办教育这一鲜活的人文故事,用文字书写着贾村教育故事,砥砺人心,催人奋进,传递温暖,传播美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记录了七、八十年代贾村籍先辈们兴办教育的情形,情节真实,富有时代特色,内涵深邃,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让我们后人更加了解到先辈们对教育的敬重和对文化的热忱,更加激起贾村籍儿女对故乡的怀恋。
回顾《乡魂》采写和出版经过,一路走来,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尝尽酸甜苦辣,花钱出力费神,身心疲惫不堪。在老领导牛毅、老教育专家容世丰老师的关心与指导下,使得《乡魂》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记录了乡村烟火,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贾村教育的发展,这件事有读者的认同,有基层领导和贾村籍优秀企业家和成功人士的支持,有教育同仁的密切关注,使得贾村教育历史文化的金字招牌,擦得更明、更亮。

书,是智慧的结晶,是心灵的食粮。读书是修养,品好书是境界。《乡魂》是一本为贾村教育立传,为家乡人民塑魂的好书。我们欲将把它作为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本土教材,在全镇各校广泛开展“悦读《乡魂》,书香校园”活动,以书香养德、真情润德、仪式育德、行动立德、课堂蕴德、携手弘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读《乡魂》,使读者心灵得到一次净化洗礼,偶遇先贤的一次心灵对话,涉途一次精神家园的旅游,使贾村籍广大读者享受阅读的“酣畅”,从书中汲取营养,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

读《乡魂》,会在贾村籍年轻人心里播下珍爱这片热土、记住乡魂的种子,在奋斗、实现人生梦想的征途中,获得更大的人生激情和激励。
读《乡魂》,会使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读者,百感交集、心灵震撼、受益匪浅。
温暖的文字可以擦拭人的心灵,微妙的语言可以唤醒人,真实的故事可以感动人。《乡魂》令我振奋,给我力量,催我前行!
2024年3月22日

【作者简介】杨关平,生于1966年,贾村镇原清风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教师。1985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至今,先后在贾村镇清风、龙尾、井边头、北湾、小塬和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校长、书记近二十载,现就职于贾村镇教育组,任教育党总支部副书记。

敬告读者朋友们——
《乡魂——贾村教育40年》历经4个春秋1400多个日日夜夜,终得正式出版。本书由牛毅、张小卫策划,吴万哲写作,贾村籍人士、中央组织部原秘书长兼干部审查局局长、“改革先锋”何载(容恭)先生,为本书题词“切实挖掘人文资源、自觉构建和谐陈仓”,宝鸡市人民政府原市长李均先生题写书名,容世丰担任编辑,杨墨设计封面,李福蔚、董科、王信、李卫东等15位贾村籍老领导、教育文化名人担任编审。全书共30余万字,430多页,彩色插图120余幅,书中记述追寻了贾村塬300多位有名有姓各界优秀人物成长成才成功的足迹,许多朋友赞说不仅是一部贾村镇难得的人文、历史小百科,教育、乡土、人文文化的通俗读本,而且还是教育、感召、激励、点燃下一代成长成才成功最实用的教科书,值得拥有和珍藏,同时也是文化交友、馈赠亲朋、下一代的最佳礼品。本书分豪华烫金精装和激凸烫金精印平装两种版本同时印行,印制装帧考究,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热捧和好评,不少读者寻问购买事宜,因本书印量较少,精装已告罄,现有少量平装,定价98元,自提90元,外埠免快递费,如有需要请联系,电话(微信)15891078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