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廷伦
以文养寿
高廷伦
我出生于1937年,今年86岁,属老牛的,天天还有股冲劲,去做好自己应做的各类事情,人见都说我如四五十岁的小伙般,接下来就向我讨要养生秘诀。我回曰;“习文如食精美五谷,所以寿也。”
说起养生,中华民族还真有一种传统养生文化,她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养生,是一种文化现象,她是随了时代的脉搏而跳动的。如食疗养生的起源在人类最初的“茹毛饮血”时期,在《淮南子》一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是“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为后世药膳食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火的发现与使用以及酒的发明与酿造,药食同源的思想就已经形成。
古时候,人们生产水平低,生存条件差,土墙土地土炕,一床被子三顿饭,人们讲究以恬淡虚无主导精神养生和精神调养,后来发展于佛、道两家;儒家主张以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为本养生。晋隋时期,矿物药养生鼎盛。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则明确地提出了地理环境与长寿密切相关,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健康长寿。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首推春秋战国。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在我们人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的新时代,要达到文化养生保健的目的,就必须保持大脑的活力,多用脑,多读书,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下棋,散步做操,参加社会活动,学会有规律的生活,调节饮食等,
我并不刻意养生,但我有自已特有的生活习惯,概括起来有这么几条:忠孝为先、热爱劳动、少车简从、适量运动、喜欢跳舞、痴迷旅游、喜吃五谷、生话规律、快乐宽容、嗜好读书、写作养性、广交朋友、远离烟酒、家国情怀。
文化养生,不管你是在打拼创业,还是已经退休,都需要养生,都必须把自已的养生置于文化氛围中,使养生赋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我的文化养生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即读书,写作和跳舞。
我从小时就喜欢读书,退休以来,我己读过四百多部书,每当我看到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会为他累而泪,为他笑而乐。文学作品的一个细节、一句话、一段缘,都会让我回忆起已经遗忘了的往事场景。一本书一个天地,一本书一个世界。读书是趣、读书是乐、读书是需要、读书是享受!读书丰富知识、开拓眼界、愉悦身心、有益健康,有益增寿。读到精彩处我就高声朗读给老伴听,共享读书之美,一人读书全家乐。
读书解除了我退休后的失落感、寂寞感和孤独感,使我心神集中、杂念尽消、心平气和、神志安稳、清心明志、意境开阔、心情舒畅。疲倦了,书能解乏;枯燥了,书能添乐。痛苦时,书安慰你;愤怒时,书提醒你。读书使人增智添寿,青春不老。读书是战胜衰老、延年益寿的妙方灵药。
我喜欢写作,我于1990年编著出版了一部百万字的《立体庭院经济开发致富技术大全》一书,2006年后又陆续出版了回忆录《匆匆的脚窝瞬间的花》、诗歌集《瞬间琼花分外香》、散文故事集《岁月如歌百花艳》、八十年大总结《老树花香果更甜》、120万字的《茌平姓氏渊源考略》、61万字的《御路传奇》、218万字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探源集粹》、11万字的《大高村志》、30万字的《颐年斋史话》、86万字的《茌平故事》《颐年斋》主话养生,又有《颐年斋》收藏,80万字的《人生路漫漫,步步踩个窝》待版,每每完成或出版一部书,给我带来的都是收获感、满足感、快乐感、幸福感、美好感!使我长精神,添情志,增健康,益年寿。
写作是一项脑力劳动,有益于人的意志、毅力、情操和身心健康。写作本身就是养生。老年人身体有啥不舒服,心情有啥不愉快,无妨用写实日记或小说短文等形式写出来,也就等于把它们释放了。因此,写作不失为一种释放不良心情的好办法,让病痛在写作中消解,使健康在写作中常驻。常写作的老年人眼界开阔,视角新颖,心情更爽快。写作动静结合,手脑并用,可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让大脑更灵活,有助预防老年痴呆。写作唤起晚年活力,充实生活,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当一篇文章或一部书顺利地完成之后,把心中的块垒,或是喜悦,释放了出去,就会身轻如燕。
写作时人的幸福,人的快乐,人的悲伤,人的痛苦,都与文字融为了一体。写作过程中的幸福和快乐就是养生的另一种妙方。最美的心态往往都发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想象中,它写作者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精神洗礼。每完成一篇文章之后,就是一次人生的旅行。写作需要多走,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带动了四肢,激活了思维,促进了心情的营养。上了年纪,写一些年轻时喜欢的东西,会使人心态更年轻化。
同时,写作从思考到文字都要通过咬文嚼字、逻辑思维、组合排列,架构创造,输出的是一段段优美的心语,一个个闪耀的思想。长期坚持写作,必然使一个人思想丰富,精神满足。从而忘掉了年龄,不知老之已至。我每每拿起笔写作时就肯于动脑筋,肯于接触世界,进而开发潜能,乐生忘老。逐步走出“老而无用”的小天地,赶跑了空虚失落感,唤起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写作时似是孤单而孤独。但是,你笔下所有的文字,都是你的朋友和亲人。你的幸福,你的快乐,你的悲伤,你的痛苦,都与文字融为一体了。最美丽的美好,往往都发生在写作过程的想象中,都会得到净化和升华。这就是写作过程中的幸福和快乐,也是文化养生的另一种妙方。
人需要与自己说说话,与自己友好相处,让心灵放松,写作就是最好的方式。有时是情绪的宣泄,有时是内心渴望的表达。运笔写文的过程中,是对生活秩序的整理,亦是对自我思想的梳理与升华。借着笔尖的流动,让自己的心变得宁静,进而与灵魂对话、与精神交谈。多年来我一直生活在文学世界里,生活在那些妙不可言同时又真实可信的描写里。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用心关注他们的情爱、悲欢和创痛,贴切表达他们的生存状态,书写他们窜动于灵魂深处的亮点,在文字中融入阳光、雨露和村野气息,让笔下的人与事富有真切细腻的形体。
我今年86岁,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灵活思维,能驾驭时空,适应社会,著书立说,挥笔自如,驰骋于文坛和民俗的汪洋大海之中,是文化养生的结晶。
我跳交谊舞的舞龄已达60余年。1960年我在山东师范学院上大一,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为调节师生生话,就在学校大礼堂举办交谊舞晚会,开设舞场,这是我有生第一次与交谊舞结缘。事隔42年的2002年的一个晚上,我和老伴到泰和小广场散步,我一眼就看到了已阔别了四十余年的交谊舞,我融入到跳交谊舞的队伍中,这一融入就又是二十余年光景。
在旧社会,交谊舞是达官贵人上层人物独享的专利品,下里巴人不要说跳交谊舞,看交谊舞也是一种奢望。交谊舞是一种文明风雅的高级娱乐形式,是交际和健身的运动项目,它有其普通性和群众性,是一种全民共享、老幼皆宜的运动形式。交谊舞必须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从这种意义上讲,交谊舞又是一种歌伴舞。
交谊舞是起源于西方的国际性的社交舞蹈,在1924年传入了中国当时的几大城市和通商口岸。进入八十年代,交谊舞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交谊舞,舞姿庄重典雅,舞步严谨规范,颇具绅士风度。舞姿轻灵,身轻似燕,身体软如云絮,双臂柔若无骨,步步莲花舞姿,如花间飞舞的蝴蝶,如潺潺的流水,如深山中的明月,如小巷中的晨曦,如荷叶尖的圆露,美姿翩翩。
先说音乐。交谊舞的音乐有三步曲(快三、中三、慢三)和四步曲(快四、中四、慢四)之分。音乐必须优美动听,旋律优雅,节奏鲜明,这叫金歌伴舞。
再说跳舞人。正式舞厅,女士穿着可坦胸露背、披纱赤臂、短裙秀腿、穿高跟鞋。男士必须衣着整肃、西装革履,领带长裤,不得穿挎膀背心,短裤布鞋,要有点绅士打扮。这种舞下嫁普通百姓后,也有点随风就俗了,穿着都不那么讲究了,但男士短裤、背心者也少见。
跳交谊舞是一种时尚,它可以给人带来求新、求异、展现青春与活力。它在优美欢快而富有节奏的音乐旋律中交际和锻练身体、陶冶性情、缓解身心疲劳、减少精神压力、提高审美能力、享受运动美、音乐美和自然美。同时,交谊舞还给人创造了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空间平台,促进友谊,结交朋友,提高群体意识,使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
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交谊舞的音乐大都色彩柔和、温存悠扬、感情充沛、舒展自然、清沏透明、典雅细致、委婉缠绵、徐缓深沉、平静持重、优美柔情、富有波浪形、曲线式。也有清新活泼、明亮舒展、流畅轻快、简洁明快的。还有开阔起伏、激越奔放、气势雄伟、豪迈昂扬、大气磅礴的。也有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幽默感的。
跳交谊舞必须步步脚踩音乐节奏,体松心静,做到意念、音乐和动作的完美统一。无拘无束、随歌而舞、步韵而跳、歌舞相融、动韵相合、意韵舞动的天人合一。在交谊舞场上,都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百人聚在一起。舞曲奏响,个个耳听心动,委婉的音韵,优美的旋律通过耳膜,传入大脑,大脑便兴奋起来,它又调动全身的每根神经,每块肌肉,指挥手脚动起来,跳起来,舞起来。这是表现人们内心喜悦的最高形式。跳舞使人内心的喜悦通过文雅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舞场上,乐声是命令,旋律是准绳,人踩乐律、舞伴音韵、音乐畅响、人皆酣舞、双双对对、翩翩跹跹、飘逸轻快、优美阿娜、颖颖欲仙,像莲花并蒂、像牡丹初绽、像对对彩蝶跳跃在百花丛间,犹如菩萨巡海,好像天仙下凡!
交谊舞男女交友,可以丰富人生、愉悦感情。可以事业上互助,智力上互偿,气质上互补,感情上互慰,精神上互悦。在和异性朋友同乐中感到自豪、满足、和谐丰富,充实自己。
茌平早年有人民广场,又有三馆广场,社区广场,乡镇广场,以至村村都有小广场,每晚华灯初亮时,各广场都充满着人间的美,充满着生活的情,充满着时代的精神,也充满着交谊舞韵!人们都披着星光,沐着微风,在音乐的旋律中享受运动,享受生活、享受快乐、享受洒脱、享受飘逸、在享受萧洒中享受健康、享受着享受不尽的新生活!
读书长才智,写作增雅性,跳舞享洒脱,天天沐浴在文化的氛围中,过小康生活,享太平安宁,心畅神舒,身康体健,共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