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八十二辑「飘舞的剑」(5641辑)

十 二
通过朝廷批准,钱塤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平远知州。他已经换上了五品知州官服,纵马奔行在山道上,有一个师爷和两个衙役也骑马跟随。他是从州城赶往牛场镇,专去拜望丁宝桢。
丁宝桢在客厅里接见了钱塤。
钱塤:“晚生今次得补州缺,全靠恩师提携。此知遇之恩令晚生永世不忘。”
丁宝桢:“你得补平远州缺,并非老夫着意提携,实在是你自己具有真实本事,才得以成功。否则你首先就过不了几位评卷先生的关。过不了他们的关,老夫再想提携也是无能为力的了。”
钱塤:“正是因为恩师如此公正,给晚生以一次拼博的机会,晚生才得以成功。否则,空有报国为民志,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丁宝桢:“这也因为有了贵州巡抚曾壁光,才有了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

钱塤:“晚生上任之前拜见过曾大人。曾大人说这是由于恩师力主考试择优取用。所以晚生最该铭记的还是恩师。前次晚生从省城前去赴任过牛场时,到府上来拜见恩师,不料恩师却与众世兄进深山打猎去了,当时晚生又必须快去赴任,所以直至今日才得以来拜见恩师。”
丁宝桢:“老夫也正盼望着知道你去州城后的情况呢。”
钱塤:“晚生去州城之后,才了解到平远州之难,比我原先想象的难得太多。有些想法正要来请教恩师呢。”
丁宝桢:“你是老夫家乡的父母官,为的是我们平远州的乡亲父老有饭吃有衣穿,老夫还记得那天考试时你文章中的话:‘丰衣足食民自安,饥寒交迫盗贼生。故为官一方,必千方百计造福一方。’方才你说有些想法,一定是出于这些话的缘故。”

钱塤:“正是,正是!”
丁宝桢:“那你详细说说,我们来共同对待。”
钱塤:“恩师知道,平远州城南、北两面都有数千顷土地,本来平坦肥沃,国朝建立之后,各方移民逐年而至,把一个原本蛮荒之地建设成了繁华之都。谁知自从咸同年间动乱之后,偏又遇连年旱涝灾害,田地减收乃至绝收,灾民与日俱增,阖家饿死者有之,挺而走险为匪作盗者有之,那日作文时所指之象竞成了事实。这便是平远州病根之源也。”
丁宝桢:“这些我都有所了解。你倒说说准备怎么办。”
钱塤:“追本朔源,还是民生为本。晚生带人马考查了城郊南门外和北门外两大田坝,原来这里水源丰富,因势利导皆可将所有田地灌溉。若实现了数千顷田地旱涝保收,足衣食而民自安,绝饥寒而礼义兴。”
丁宝桢:“你是说,第一步想兴修水利?”
钱塤:“恩师说得是。晚生想先修引水渠道。只是……”
丁宝桢:“有何困难你讲就是了。”
钱塤:“只是,平远州数年税赋所得极微,又被前任知州挥霍殆尽,而今州库竟然一贫如洗。晚生准备向省里报告前因后果,请求拨款解决。此来便是想请恩师给我们省的抚台大人写一封信,期望早日得到这笔款项。”

丁宝桢:“据我所知,贵州各地象平远如此严峻的州县不在少数,而且省库也是非常艰难,我给你写信容易,能否奏效就说不定了。”
钱塤:“晚生百思千虑,别无他法,只有如此作一番努力了。”
丁宝桢:“你可作过预算需要多少银两?”
钱塤:“晚生作过预算,在南门田坝鱼井河源头筑坝,再沿两边修渠,共需一万八千两,又从州城北门外筑坝也沿两边修渠,共需一万两。共两万八千两。”
丁宝桢:“这样吧,我叫山东省库先借给你两万五千两。此款项要一月之后才到。而今春种在即,你不能干等钱到,可先动员开工。我这里已有湖广总督李大人所汇三千两你先拿去用着,我们一边修一边等钱吧。”
钱塤:“恩师!”叫了一声,早已泪如泉涌,双膝着地,对丁宝桢连连叩头起来。
丁宝桢扶起钱郧时,也不能自己地流出了眼泪。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