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十一:西北,美味相赠
——挥汗之余也品尝佳肴
作者 岩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亲身经历的三线建设和援建边疆的日子里,既有工作的艰辛和付出,也有挥汗之后的快乐与收获。因为我们品尝到了带有大西北特点的许多美味与佳肴。
新疆的饮食美味很多,尤以羊肉为最。简单溯源的话,至少可以追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那时新疆地区的人们主要以畜牧业为生,羊肉是他们的重要食物。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他们逐渐发现了羊肉的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并创造了各种烹饪方式,其中,羊肉串就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美食之一。据说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上就有烧烤的情景,甘肃河西走廊上的魏晋时期墓中壁画里面,也有人们正在烤肉的画面,后来经考古学家分析鉴定,应该是来自汉代的羊肉制品“红柳大串”。

我最喜欢的无疑就是烤羊肉串,当然还有拉条子拌面。这些西北地区风味的美食,当年在单位食堂是吃不到的。一是没有条件,无法满足那么多职工的需要;二是也没有人会这方面的技能,这需要少数民族厨师上手操作。想吃只有到哈密街上去品尝。我第一次尝到烤羊肉串,还是车间的师傅带着我上街吃到的。
说实话这种烤羊肉串我们在过去谁也没吃过,老师傅尽管见多识广,新疆风味的烤羊肉串却没见过也没吃过。初到哈密星期天上街时,甚至谁都没有理会过。但时间长了,每到街上,就闻到烤羊肉串的香味,便引起注意,决心要一尝究竟!记得当时小串五分,大串一角,师傅决定先买两小串尝尝,一人一串,呀!还真不错,好香!好吃!再来十大串!又一人五串。我吃饱了,师傅还没吃够,自己又加了五串,吃得美美的。烤肉的维吾尔族小伙也高兴得不行,今天遇到了大买主啊。从此一发不可收,只要上街,吃烤羊肉串就成了雷打不动的消费项目。枯燥、单调、劳累的工作之后,突然以品尝美味的方式得到回报和慰藉。

我一直认为这是老天的安排。当年没有从新疆直达北京的列车,在中转的换车期间,总会被中转城市的风味小吃所吸引。有一次在西安听说具有地方特色的羊肉泡馍很好吃,我便一个人找到一家羊肉泡馍馆去品尝,因为没吃过,交钱后拿了烧饼坐在凳子上,等半天服务员也没有给加汤,我很纳闷,也不好意思问,就偷着看别人是怎么操作的,发现原来自已要把饼子弄成小块放在碗里,服务员才给端到厨房加上蔬菜和肉汤再送过来,并送一小盘咸菜,哈,真是“露怯”了。后来到乌鲁木齐工作,也发现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又去品尝,排队买了一份,到我的号时服务员直接端一大碗泡馍送到我面前,就像图片上的一样,都配好了!再不用自己动手了。
烤全羊!听起来就很诱人,据说新疆和内蒙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烤全羊。《朴通事·柳羔羊》对烤羊肉做了较详细的记载:“元代有柳羔羊”,于地做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箅盛羊,上用柳子盖覆上封,以熟为度。”不但制作过程复杂讲究,而且还用了专门的烤炉。

烤好的羊肉金黄油亮,外焦里嫩,皮脆可口,咸香适中,是上等美味。当年在新疆一般大饭店才制作,我们企业职工很难有机会去品尝。有一年我和几位师傅在西安中转,听当地人说西安也有烤全羊!而且不是在大饭店,是在售货窗口零售,而且并不贵。我师傅赶紧打听这商家在哪?当得知在鼓楼附近时,师傅带着我们急急匆匆赶去了。找到那家烤肉店后,果然看到大大的窗口里,在案子上,全黄的羊肉还微冒着热气,香气扑鼻!我师傅当年是我们这几个人中工资最高、经济条件最好的,他拦着我们说:“今天我请客,就算感谢这些年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结果买了一大包,售货员给切成一片片的用油纸包好。那次买了几斤记不得了,只记得在火车上大家高兴地会餐时引来了周围众多羡慕的眼光。
虽然我们的付出远远大于回报,可毕竟有工资和薪酬,于是,能够以品尝美食的方式化解诸多艰苦与落寞。尤其相比条件更为艰苦的山沟里的知青,要强很多。说到知青,我想起一个典型问答,属于“小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的“教学相长”。黑龙江著名作家郭先红的《征途》一书中写到这种情节,一个知青问老农:看那些猪羊还是很可爱的,怎么就被宰了吃掉呢?老农回答:猪羊一刀菜,喂养它们就是供人消受的。言简意赅地讲出了自然界冥冥之中的“食物链”。人类应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猪羊的奉献。而从长远的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角度看,凡事还应以科学、合理为上,不可奢侈造次为宜。将以往所有的付出与得到以及所有的美好,都永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吧!

【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十二:真爱,经住锻打
——特殊年代的纯真爱情
作者 岩 增
在三线建设和边疆生活的日子里,人们互相关心,共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未婚青年之间经过朝夕相处,往往结出爱情的硕果:一九七一年,我们厂竟有五对青年情侣结婚!其中就包括我们夫妻俩。但有句话叫“好事多磨”,有时爱情会经受意想不到的“锻压”和“捶打”。
可能有的人意识到了,我的爱人就是前文提到的细木车间在全厂长得最好看的姑娘。我不想用书里常见的文辞来形容:“明眸皓齿”、“面若银盘”、“身材高挑”、“性格爽朗”等等,那只是外在;“要求上进”、“工作努力”、“聪明伶俐”、“不怕困难”更代表她的本质。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既受滋养,又受局限。我们自己不可能十全十美,也就不能苛求于另一半。这是我选择她的主要原因。但我们两个车间的老师傅还是如此异口同声地夸赞:“这是全厂郎才女貌最般配的一对!”对这个夸赞我当然心里是美滋滋的,当我说给爱人听时,她也喜滋滋的说:“得便宜卖乖!看把你美的!”

我们的缘分实际上从参加工作以后就开始了。当初厂里建广播站时,工会要选四名普通话说得好的职工,两男两女,我们俩都如愿入选。在分组时,她主动提出和我在一组,我立即表态同意!就这样每天中午两人一组,一三五和二四六分组值班。中午下班时准时开播,先播单位新闻、好人好事,然后播歌曲、曲艺或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然后两人留下一人看守机器,一人去厂食堂吃饭,并给值班的带一份饭回来,开始还各花各的钱,后来就“分不清”了。恰如一首唐诗所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爱,是行动,是无声的。
我的这个“搭档”,为人善良,非常好强,在细木车间她尊敬师傅们,刻苦学习技术,乐于帮助他人,工作积极向上,年年被评为厂里的先进生产者,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在广播站也如此,是有口皆碑的出色播音员。与这样的“搭档”结为伉俪,岂不是“上上策”?

随着政治形势的需要,厂里急需制作大量的标语牌和毛主席语录牌挂在车间内外。厂里下达了任务并明确分工:粗细木车间负责标语牌制作,油工车间负责油漆,最后安排人书写,而这个书写的任务自然落在了我的身上。因为任务量太大,我说要找个帮手,厂领导积极支持说:“你要谁给谁!”我说:“就要细木车间的宣传员!”领导自然知道是谁:“没问题,就这么定了!”
厂里专门腾出一间办公室作为我们的工作间。我的搭档找我报到时瞪着美丽的大眼睛质问我:“现在车间生产这么忙,那么多能干的人你不找,干嘛单找我?”我一语双关道:“别人我看不上,我就看上你!”她脸一红,小声说:“你是个大坏蛋!”我满意地嘿嘿一笑。一俟双双明确了工作任务以后,立即进入了紧张而有条不紊的默契配合的工作状态,有时一口气干上一两个小时才休息一会儿。此时她总是主动地用毛巾给我擦汗,帮我收拾东西,其实她自己也很累,很辛苦。我先用粉笔在标语牌上“双勾”出字的轮廓,再由她用油漆填充,没有一定功底是描不好的,除有时个别笔划我再修饰一下,总的质量都是很好的。她细致地把写好的标语牌按顺序排列好,标注各车间的内容、数量,并及时通知各車间取走,还细心叮嘱他们都应挂在哪些地方,对她的认真劲儿我是非常佩服的。

快要完成全部任务时,由于她们车间任务很重,她在车间的岗位又非常需要她,我只得忍痛割爱让她先回车间了。收尾的工作由我自己完成。有一天她拿来一个自己制作的很精致的松木文具盒,让我在盒盖上给刻几个字,我想了一下说:“用毛主席一句诗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怎么样?”她说:“正合我意!”当晚我就按照毛主席的字体悉心刻好了。转天交给她时,她非常高兴:“这么快!真棒!”然后她脸一红对我说:“你等着,过两天我也给你一个惊喜!”果然两天后她到工作间找到我,从书包里拿出用纸包着的文具盒——却原来她给文具盒上了色,涂了油漆,看上去煞是漂亮!“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九个龙飞凤舞的红字更加夺人眼目。她笑盈盈地把文具盒塞到我的怀里:“这是送给你的!”我激动了,满脸通红地接过来,半认真半玩笑地说:“这是给我的定情信物啦?!”她也一下子涨红了脸,羞怯地捶我一拳:“美的你!”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一把将她抱在怀里,紧紧的,在她耳边说:“我爱你!”她也激动地回应:“我也爱你!”
从这一刻开始,爱情的窗户纸被彻底捅破。也是水到渠成吧,老天眷顾我们,用“红绳”把我们牢牢系定了!我们看到的是彼此的优秀,其中毫无功利色彩。

“政治”有时是很残酷的。1970年“整党”工作结束,各单位建立了新的党组织,我得知被列入第一批新党员的发展名单。很快党支部组织委员就找我谈话了:“经支部上报,上级党组织审查,认为你个人各项条件都很优秀,入党是没问题的,但是你的对象(未婚妻)的家庭出身会影响你的进步,如果你们坚持这种关系,那么你就要接受党组织的长期考验了!”我一愣:“那就是说,这第一批就没有我了?”“是的!”“那我就接受组织的长期考验好了!”对我如此坚决的表态,组织委员也很惊讶,咋这么坚决?连政治前途都不考虑了?!谈话就这样结束了。事后我师傅也是半认真半玩笑地对我说:“你是不要江山要美人啊!我支持你!若结婚我给你当证婚人!”我兴奋地紧紧握住了师傅的手:“谢谢您!谢谢您!”心里的那种失落感,倏忽间云消雾散了。我师傅是怎样的心理,我一时难以说清,他也是积极上进、德才兼备的人,在当时能说出这种话,可能就是出于朴素的基本人性吧!
几天后,在党员大会上介绍了为什么没“发展”我的原因。当时很多党员都认为我肯定是第一个入党的人选。细木车间的党员师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偷偷地告诉了我未婚妻,她急慌慌地找到我说:“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不跟我说?”“我跟你说了不是给你增加烦脑吗?一切都会好的,你放心吧!”她的眼泪汩汩而下,说:“你不怕我影响你进步,咱们就结婚吧!”“好!春节回家就结婚!”我知道,她想用细心照料我的生活来做回报。

十年后我成为第一批在“解放思想”旗帜下入党的人,随后不久我爱人也入了党。后来老领导曾打趣地说:“当初你若早入党十年,根据你的德、才早就该是厅局级干部了,你后悔过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我从来没后悔过!”好在我后来也确实成为了“厅局级”,“回报”了自己的选择,也回报了爱人的纯真。
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故事,若干年后看电视剧《父母爱情》(里面的男主人公、部队首长因为娶了出身不好的妻子,虽优秀却不能晋升),我们的经历咋与他们那么相似?!特别是我爱人总是默默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只要重播就坐在沙发上,把当天播放的内容一直看到完。她在想什么?是电视剧勾起了她太多的回忆和情愫,电视剧里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面镜子?我相信与我们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还会有许多,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