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九:生活,湍流平静
一一哈密的生活既安稳也有挑战
作者 岩 增
写下上面的标题以后,我想起物理学上关于“湍流”的定义:湍流是由于流体的部分动能过大,克服了流体粘度的阻尼效应而引起的。因此,湍流通常在低粘度流体中出现。一般来说,湍流中会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不稳定涡流。国家在以比较高的速度前进时,湍流现象就不时出现。
这些年来,许多人问我们当年支边参加三线建设的人:“你们那时生活怎么样?”感到神秘而好奇,甚至那些在城市里没出去过的人认为我们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说实话,跟在大城市生活相比,确实单调、落后、艰苦,有许多方面不可比!但这也是生活,在这种条件下也要乐观地投入和面对。

先说说交通,哈密当年只有一路公交车,从火车站到哈密城里,一角钱坐到头,路上实际就只有两辆车对着开,那么多年我只坐过一次。在车里坐着还不如站着舒服。那时还不是柏油马路,路面不是很平整,在座位上颠起来,屁股会受不了。那时有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买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自行车是要工业票证的,象我们厂一年都轮不上分配一辆自行车。我们单职工更没有自行车了,我都是借有家的老师傅的自行车用。去城里我们基本上都是步行,来回几公里的土路,回到厂里裤腿半截都是黄的。那时单位都有生活车,专门为职工服务,如各家拉冬煤、接送病人去医院、到火车站接送人等,都可以由单位派车。
提到拉冬煤,再唠叨几句。当年冬季取暖都是烧无烟煤,哈密是盛产优质煤炭的地区,大小煤矿都有,最有名的是三道岭露天煤矿。每到冬天到来单位专门派汽车给各车间拉煤取暖用。住家户拉煤也是单位派车,那时煤很便宜,记得大概十元左右一吨,一般住家户用2吨的汽车去煤矿上装煤,20元一车,矿上工人给装好了,交完钱还可以自己再装些,装多装少矿上也不计较,有的拉回来一车有三吨多。在火车站附近有公家的煤厂,也可以到那里去买,有毛驴车给送,毛驴车装得也很多,将近一吨左右,送一趟十五元,到家后还帮着卸车。

那些年最头疼的是每年春节探亲坐火车,春节前十几天直到临近春节的两三天,这是人们回内地探亲人流最多的日子。新疆去内地的火车,哈密只是路过的一站,很难买到有座位号的座位,因为在乌鲁木齐发车时就己经预售、超员了。而且过路车停车时间短,不抓紧就上不去。每次送师傅们时,我们两三个人负责一位师傅,有帮着拿行李的,有负责帮忙上车的,那时买站台票是不限制的,只待车一停下,负责帮助上车的人立刻冲上去,把师傅使劲推上车,师傅上车后马上找到车窗,把窗口打开,把行车从窗口接进去;然后再把其他同行的师傅从窗口拽进来,而大家在车窗外使劲扛起爬窗者的屁股,如此“协作”,才能在短时间内让该走的师傅顺利上车。否则很可能就耽误了上车。看到该走的师傅都安全上车了,车上、车下的人们才不约而同地松下一口气,这时候发现贴身的内衣都凉嗖嗖的,却原来,每人都挤(急)出了一身汗!

刚到哈密那几年,因为还没有新疆直达北京的火车(1969年9月才开通乌鲁木齐到北京的69/70次列车,后又升级为特快),在西安和北京还要换两次车才能到达天津。许多人到家后腿都出现浮肿,因为很多时候在车上是站着的,人挤人没有座。有一年我们几个年轻人搭伴乘火车,从西安到北京,一千一百多公里,我们就一直溜溜地站着,像木桩那样“戳着”。还没到站,已经浑身像散架一样,十分疲惫。
那些年,我们劳作一天吃得咋样?当年粮油都是按月定量供应的,有家庭的发粮油供应证,每月去粮油店购买。单职工按每月定量发新疆粮票,然后用粮票到食堂管理员那买饭票和菜金券。每月把剩余的新疆粮票存起来,到春节探亲前由单位开证明去城里粮食部门去换全国粮票,根据定量和探亲假时间换取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回家用。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三线建设,环境艰苦,各级领导非常关心职工的日常生活和后勤工作。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在前面。而且,绝不会搞“特殊”。譬如在职工食堂,各级领导也都与工人们一样排队买饭,没有“小灶”,也没有“单间”。领导们抓后勤非常认真,职工伙食保质保量,到节假日还要增加许多花样,炸油饼,包饺子,炖猪肉等等。中午吃饭后下午还要上班,空余时间有限,所以抓紧排队买饭的人非常多,食堂卖饭窗口根本忙不过来,我和食堂的师傅们熟悉了,就帮助他们在窗口卖饭,因我们年轻算帐快、动作麻利,大大加快了卖饭速度,后来我又发展了好几个帮忙的快手,在中午专门帮食堂卖饭,这也成了一项固定的“任务”。

我记得当年食堂最受欢迎的菜有红烧茄子、肉沫烧豆腐、红烧排骨等等。我最喜烧茄子,并耳濡目染学会了,后来在自己家做着吃。一到星期天食堂经常包饺子,我和师傅们搭伙买回拌好的肉馅和合好的面(食堂己合好面,根据肉馅比例称重),自己回宿舍包饺子。有条件的自己煮,没条件的到食堂去煮,那时食堂的大小锅都为煮饺子“让路”。我包饺子的“厨艺”就是这样学到的。传统的天津大饼也是吃不腻的,层多柔软,香咸适口,二两一块,我每次至少要吃三块以上才滿足。
湍流在运行中,平稳与不平稳是对立统一的;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也莫不如此。

【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十:人生,处处磨砺
——回津探家之路话“修远”
作者 岩 增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有诗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在当年参加国家三线建设和支援边疆的人们,无疑是非常辛劳的。在工作岗位时,他们忘我劳动;而每年回内地探亲的过程,也依然是一次艰辛的磨砺。因为经历漫长旅途的精力和体力的消耗,有的人到了老家会瘦下一圈!
这是毫不夸张的。啊,那一年,我们学徒终于出师了!于是,我们也加入了每年从西北回天津探家的那几十万“旅行大军”。

劳作了一年回故乡过年,是让人多么兴奋的事,尤其是在临近探亲的日子,会几天睡不着觉。光是准备工作就有许多:换全国粮票,换洗衣服,准备行装,购买特产,开好探亲证明等等,一样也不能遗漏。葡萄干是老家人们喜爱的小食品,但当年买葡萄干是必须开证明的,不然商店不会卖给你那么多。有时我们也提前几天到火车站买站台票进站,去买火车餐车售卖的小包装葡萄干,这种小袋的(大约100克左右)包装精美,特别是袋子上印有新疆特产葡萄干的字样,送亲朋好友非常受欢迎。新疆的大杏干也非常好,尤其是没有核的那种,又甜又软糯,更是珍贵。
那时候火车严重超员,去餐车点餐已不可能了。在火车上吃饭都是餐车工作人员把做好的盖浇饭(把炒菜放在米饭上盛在铝饭盒里),用小车推到各车厢里售卖,可是,除了座位上的乘客,站立的人还有那么多,人挤人,推小车的工作人员只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艰难地一点点往前挤。后来干脆把饭盒放在筺里扛在肩膀上,两人合作,一人收钱一人送上盒饭。三角钱一盒,一般人也能吃饱。我由此发现了“机会”,主动找到车长,提出我们组织几个年轻人帮助餐车做好每餐供应。具体作法:我们的人分成几个组,每组两人,餐车工作人员出一人负责收钱,我们出一人负责扛盛滿盒饭的筐子。并负责回收饭盒。我们要求的回报是可以到列车员休息的车厢轮流睡觉。车上的领导们研究后同意了,餐车的工作人员们自然也很高兴,既提高了效率又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強度,双方都有利!就这样,每年“乘火车帮卖饭”成了我们的习惯做法和不成文的模式,而且经常遇到熟悉的列车员,操作起来更方便了。

那些年火车上人多得让人无可奈何(当然后来愈演愈烈,乃至出现“春运”这个象征火爆也象征拥挤的特定名词)。有一次连厕所都被乘客占了!我翻山越岭一般好不容易挤到厕所跟前却进不去:一位中年妇女把一个硕大的包袱放在厕所门口,她抱着孩子坐在大包袱上,她却让我迈过去,好不容易爬过去,厕所门却没法关!于是我发生“心理障碍”解不出来,站在里边仅露岀周边都是尿液的便池上真没法脱裤子,可我背后的这位大嫂滿不在乎地说:“我不会看的,你放心解手吧!”这算怎么回事?真让人无奈!
记得有一年我和爱人带孩子从哈密探亲回天津过春节,我怕爱人和孩子在火车上遭罪,突发奇想,决定买大年三十的火车票,因为这一年乌鲁木齐直达北京的列车己开通。上车后方知决定是正确的!火车站竟没有多少人上车,而且上车的人几乎都是铁路职工,原来他们都住在铁路沿线,是回家过年的。随着一站站过去,车厢里的人越来越少,到甘肃境内,我们这节车厢只剩我们一家三口和一位列车员,最后列车长把各车厢所剩不多的人都集中到毗邻餐车的车厢里,一个人就可以“独享”一个大座位,和卧铺差不多了。初一早晨每家出一个人到餐车包饺子,为庆祝春节,列车长让大家免费吃了一顿肉馅饺子。因为是大家自己动手,这顿饺子吃得格外的香!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没错。那些年春节前坐火车赶着回家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到大西北参加三线建设和开发的人们,大家分别来自新疆、甘肃、青海等地,还有石油系统玉门和克拉玛依等油田的。车上的人们有个奇怪的心理:到前方车站最好多下人,少上人,对拥挤上车的人并不持欢迎态度,可是一旦成为车厢里的乘客,便很快打成一片,象是多么熟悉和友好的人了。谈天说地,既讲自己单位、地方上的奇闻异事,也讲难以开解的吊诡之谜。有一次我就听到了石油系统的夫妻俩谈到了一宗“神密”的失踪案:有一天大家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沙漠完成打井任务返回住地,一行人总感觉队伍后边有人跟着,立即绷紧了神经。但却只听到声音而看不到任何人或动物!大家慢慢放松了精神,在快到住地时蓦然发现走在后面的两个人不见了!这可吓坏了大家,立即赶回营地报告领导,随即开始了全面寻找,但一直没有结果。讲到这里,车上的聆听者汗毛都竖起来了!好一会儿大家才问:“最后找到了吗?”“找到了!”人们刚要松口气,却听道:“第二年一场大风过后,在附近的沙漠里发现了两具干尸,正是这两个人。”
却原来走在后面的两个人遇到了流沙!大家当时听到的时有时无的声音,实际就是流沙运动的声音。无论人或动物一旦遇到流沙便很难脱险,有时根本来不及呼救就淹灭在沙子中。大家唏嘘不已,感叹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生命是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在国家三线建设事业中,同样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付出生命和血的代价,正所谓“路修远以多艰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