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父亲去世已经三年了,按照当地风俗,今年清明节应该给父亲烧三年纸。此时此境,不由得又想起父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
听长辈们说,父亲从小就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就连出生都比别的孩子受了不少罪。奶奶分娩时,正好是在一间牛屋里,牛屋的土炕上只铺着一张破旧的草席子。就这样,父亲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个极其简陋的环境中诞生了。
少年时代,父亲家里兄弟姊妹多,家境贫寒,父亲没有机会和条件去读书。作为家中长子,父亲早早地就开始帮爷爷下地干活了,过早承担了他那个年龄不该有的生活之重。也正是因为如此,造就了父亲一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与人为善的良好品格。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八岁那年就已经能替爷爷到十几里地外的大堡头村给日本人支差去了,小小年纪就要和大人一样挑着厚重的城墙砖往工地上送。更为离奇的是,支差结束后,村里同行的大人们竟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小同伙”,把父亲独自一人落在了工地上。最后,父亲是在一位好心人的指点下,凭着一点模糊的记忆,东闯西撞地摸索着找回了家。

成年之后,父亲成家立业。母亲先后生下我们兄妹五人,家中照样人口多、拖累大,父亲仍然得起早贪黑地劳作干活。打我记事起,父亲总是在天蒙蒙亮前就下地干活了,天黑了还不见回来。听邻居们说,农忙时节,别人天亮下地干活时,父亲已经独自一人种完了自家的一亩玉茭地。不知父亲几点就起床了!
父亲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父亲天资聪颖、记性极好。凭借年轻时上过几天夜校,以及日常积累,父亲识了不少字,还学会了打算盘,在队里算个能打会算的“文化人”。年轻时,父亲一直是队里的小队长或队会计。凭着勤奋和专注,年轻时父亲还学会了吹唢呐,在砖瓦厂做过砖瓦,后来还在张店“马厂”学会了酿醋,可以说是干一行专一行。

到了晚年,父亲依然舍不得丢开他侍弄了一辈子的土地。但在儿女们的坚决反对下,父亲终于恋恋不舍地放下了他心爱的锄头。父亲不种地了,开始整日劳作家务,一天从早到晚,总是忙个不停。我曾好奇地问过父亲,过去迫于生计您不得不辛勤劳作,现在家里条件改善了,您咋还是整日忙忙碌碌?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作为一个老农民,劳动是我的本分,一天不劳动,总感觉身上空落落的。看来劳动就像自己的骨髓一样已经深深植入父亲的骨子里了,在父亲看来劳动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父亲能活87岁高龄,也得益于父亲终日劳作的习惯。
父亲辛勤劳作一生,然而生活却十分俭朴。吃不挑剔、穿不讲究、简简单单,丝毫不追求个人享受。父亲一生没有不良嗜好,不会赌博,不大吃大喝,就连日常与别人下个象棋、打个扑克之类的娱乐活动父亲也从来不参与。父亲最大的喜好是劳动间隙抽袋烟、闲暇之余看场戏。人们常说,人活八十老返小,但在父亲身上却丝毫没有体现,父亲从来没有向儿女们提过多要求。
父亲平时沉默寡言、天性善良,与人相处总是低调平和、温良恭谦。父亲从来不说过头话、不做过激事,也不与人争强好胜、斤斤计较。发生矛盾时总是能忍则忍、能让则让、以理服人、心地宽广。
父亲一生平平凡凡、简简单单,没有为子女创造多好条件。但父亲身上那种本本分分、勤勤恳恳、与人为善的优良品质早已深深流淌在了我们血液之中。我们唯有不忘父亲遗志,坦坦荡荡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以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优良成果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