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毅班长
文/晓雨
王铁毅是我在通辽市老年大学文学欣赏班就读时的第二任班长,市电力部门退休工程师。他个头不高,满头银发,双目炯炯有神。对同学坦诚相见,大家都愿聚在他麾下,与他做同学交朋友。
我与铁毅原素不相识,是市老年大学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使我们相识相知,共同走过了一年的学习历程。记得开学不久,学校任命我为文学欣赏班班长,王铁毅为学习小组长。基于这种关系我们相识了,并在学习工作中相处的十分容恰。后来,我进入市老年大学学生会,王铁毅接替我被任命文学欣赏班第二任班长。王铁毅接任班长一职后,团结带领班委会成员,不断开拓创新,以全力打造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为己任。使文学欣赏班各项工作收获滿满,不断迈上新台阶,走在全校前列。
文学欣赏是一门新型学科,没有相应文学素养是很难跨入这个知识王国和打开文学殿堂大门的。要想掌握其精髓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历尽千辛万苦。鉴于每个同学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这个特点,王铁毅心急如焚,主动配合学校,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同学的反映,形成若干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授课老师,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年大学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而文学欣赏班则是培养高素质文学精英的摇蓝。通过老年大学文学欣赏班的系统学习,王铁毅这个电力专家也破茧而出,创作出不少讴歌时代的好作品,刊登在老年大学学报上。
诗曰:
文学欣赏沁芬芳,
书室高峰聚一堂。
品雅言俗鸿志远,
相期携手驾云翔。

背影的故事
文/晓雨
在我记忆的荧光屏里,背影是一首意味深长的诗,是一幅韵味悠远的画,是一曲承载记忆的歌,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所有的影像作品中,终还是觉得背影最美。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主人公萦绕于心的就是摄影作品背影。
故事的主人公刘鹤年,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原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市老年大学摄影班特骋教师,他生长于50年代,是伴随人民共和国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他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为日后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后期,刘鹤年参加了工作,在通辽食品厂做酱油工。但他从小有个特点,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把一天所有见闻都跃然于纸上。他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入目三分,尤其对速描见长,鸡猫狗在他笔上一挥而就。厂领导看到他这个特长,十分欣喜,对他委以重任,把他从车间安排到厂工会从事宣传工作。
正当他在食品厂干得风声水起的时候,一纸调令,将他调到工商管理部工作。就这样,刘鹤年告别了工作十多年的食品厂,改行来到了工商,担任市场管理员。金子在何地都能发光,刘鹤年也不例外。工作之余,刘鹤年非常喜欢速描和画画,但只能是凭一时记忆。为此,他狠了狠心,利用积攒的部分资金,又和兄弟姐妹们借用了一些,买了一部照相机。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迈入摄影领域,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由于在摄影方面的辛勤耕耘,刘鹤年在全市摄影界小有名气,他和著明摄影家彭大明等人成立了摄影创作中心"壹品轩",为钟爱的摄影事业鼓与呼。他的作品从不参加各种赛事,但他摄影作品《流光溢彩》一问世,就博得了业内人士的好评,大家劝他参加摄影展,他无论说什么也不肯。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摄坛上辛勤耕耘。他忘我敬业精神,激发了摄影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的工作热情,为精品力作频频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退休后,刘鹤年被通辽市老年大学骋为摄影班教师,他利用多年的摄影实践,为学员们耐心讲解摄影及作品选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采风,游揽通辽山山水水,拍摄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好片子。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刘鹤年这个活跃在通辽大地的摄影人,摄影使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结交了朋友,锻练了身体,陶冶了情操!
诗曰:
摄影枷级事业成,
频频佳作耀通城。
数回参展有收获,
众友皆夸刘五行。

作者:王武,笔名晓雨,中共党员,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人。科左中旗财政局退休干部,科左中旗作家协会顾问,通辽市诗词学会员,喜爱诗词创作,在微信平台和各种刊物上发表诗作多篇。个人名言:在诗山上攀登,在韵海里遨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