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瓜
家住老城,楼下,开着一家经营麻辣烫的店。这家麻辣烫店,是一对夫妇开的,店面窄小,仅能容下七、八个人同时就餐,好在来店里打包带走,去家里吃的居多。这家店开起已有十多年了,自打开起之后,一直以来,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夫妇两个,都是奔五的人了。男人姓马,女人姓曹。在店里,夫妇两个各有分工,男人在店门口的大电炉前,给桶锅里下菜煮粉,配料调汤,从开店门到关店门,一站就是一天。女人负责洗菜,招呼来客,收拾客人们用过的餐盘,忙得像风转儿一样,在店里转。
如今,去饭馆酒店用餐,很少有排队等候的现象,而这家麻辣烫店则不同,想吃一盘宽粉,再简单地烫几串绿菜,你就得排队。若是在中午,晚上这两个饭点,要吃一顿麻辣烫,等候半个钟头,那还是少的呢,因为,在你的前面排的已有数十个之多,不排队还真是吃不了。让人不觉的是,还就有人愿意排队来吃。
家住新城的王女士,多次来这家麻辣烫店,吃宽粉,她说,隔几天,不来吃一顿,馋得忍不住。一次,我和家里人在店里吃宽粉时,同一张桌上,座位旁边坐着一老一少两个女的,一问,是邻近通渭县的母女俩,年轻女子告诉我,早就听说,这家店的麻辣烫好吃,专门坐了半个钟头高铁来这里,她说,算上这次,已经是第三次来这家店里吃宽粉了。嗬嗬,原以为在小店来吃宽粉的,都是同城人,竟然还有人乘坐高铁,来这里吃宽粉!据我所知,考了学,去外地读书的女娃娃,对这个店里的麻辣烫,有人也会念念不忘,只有寒暑假,才能吃到这店的麻辣烫,平常是吃不到的。
据我的观察,在麻辣烫店,吃宽粉的,大多是女人家。我想,这大概是女人更喜欢那种麻麻辣辣的味道吧。我以前,很少去麻辣烫店,感觉吃一顿麻辣烫,如同吃了颗煮洋芋,不是忒过瘾。现在,这种观念似乎悄然在变,过几天,去楼下吃一顿宽粉,换换口味,其实,感觉也挺不错的。
最近这些天,天水麻辣烫火了,全国不少地方的游人,到天水去,专为吃一碗出了名的麻辣烫,领略天水厚重的伏羲文化。火了的天水麻辣烫,有时还会岀现一餐难得的现象。随着天水麻辣烫的火爆,作为麻辣烫主要原料的定西宽粉,便源源不断地输往天水。

楼下的麻辣烫店,生意也是比以往更红火了。男主人老马说,打理好这样一爿小店,辛苦自然是辛苦,但一年下来,也有几十万的收入,心里头是真高兴。
在定西,像老马这样的麻辣烫店,遍布城市乡村,一个个生意都是红红火火。其实,这得益于这些年来,洋芋产业的持续发展,这一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宽粉和其他一些相关产业的兴盛。
靠着定西宽粉的支撑,老马的老婆也是信心满满,她肯定地说,只要我们诚信经营,以后不愁顾客不来我的麻辣烫店就餐消费。
今年三月的一天,临近午时,我从楼下麻辣小店门前经过,我看到的是顾客盈门的喜人场面。也是在无意之间,我看到,这家麻辣烫店,门头匾额换成了定西宽粉。红底白字,“定西宽粉”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十分醒目,在春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全稿1240字 写于2024.3.22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