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都山城】之一
缅怀英烈扼腕叹
继承遗志保初心
我这次来到山城重庆,最想参观的红色景区就是白公馆和渣滓洞。这是因为小学时就在《烈火中永生》《红岩》《江姐》这些革命文艺作品中读到了被关押在白公馆和渣滓洞狱中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勇敢地同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事迹。
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抗战胜利后,白公馆被作为特别看守所。1947年春,渣滓洞一些“人犯”又被迁回到白公馆关押。
来重庆的第二天,我就报了旅游团来到白公馆。重庆白公馆位于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这里是一处缅怀英烈的革命遗迹。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就借用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把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1939年,戴笠在歌乐山下选址时看中了它,便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它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但是它们又有所区别,白公馆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而渣滓洞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
今非昔比,沿途我还看到烈士墓那边还有两所大学,即西南政法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学院。现在整个山城早已汇进现代化的洪流之中。 白公馆作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在烈火中永生》《红岩》《江姐》等作品中均与白公馆有关,1938年起这里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当作秘密监狱。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皆被囚禁于此。这里最多时曾有200多名“政治犯”被关押。在群山环抱的苍翠间,我沿途看见依山而建的平房就是当年的牢房,原防空洞也被改造成刑讯室,山顶处有一石碑,在这里有不少革命者惨遭杀害。在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姐》里的绣红旗场面最是感人肺腑。其实绣红旗并不是发生在渣滓洞的女牢里,而是发生在白公馆的男牢平二室,曾关押的是《红岩》小说的作者罗广斌和丁地平,还有陈然和刘国鋕,当他们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按捺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坚信重庆即将解放,凭借想象亲手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准备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就高举着它冲出牢房,去迎接解放山城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为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底有16个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此地还曾居住过“小萝卜头”和他们一家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在白公馆军警前去支援渣滓洞时,策反了仅留下的一个狱警,才使近20人安全脱险。
当时从1949年9月6日至11月29日,军统集中营对“政治犯”进行集体大屠杀,尤以11月27日最为惨烈。根据相关研究报告对抗战后期至重庆解放前夕系列大屠杀殉难者统计,有案可查的死难者总数为321人,其中经审查已定为烈士者285人,加上5个父母已经牺牲的小孩,共是290人,(叛徒及未定性者共31人)。白公馆和渣滓洞的先烈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对革命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他们无愧是人民的精英和民族的脊梁。我们走进白公馆,深深感悟到了当年革命者的高风亮节。从大屠杀中侥幸脱险的近20人,当一部分人重回歌乐山后,罗广斌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带着大家冲进白公馆的平二室牢房,撬起屋角的一块木地板,拿出他们在狱中绣的五星红旗。那是狱中难友们用被面、草纸和饭米粒制作成的红旗。展开它后几个脱险的人抱头痛哭。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红梅赞》是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张火丁演唱的爱国歌曲,为歌剧《江姐》的主题歌。2009年5月25日,《红梅赞》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红梅赞》采用了新颖的演唱技法,巧妙地以音乐形象展示了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奋力抗争、追求光明的革命精神。
安息吧,为了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英雄们将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张家祥,笔名祥云,网名祥云笼罩。诗人、作家。曾是大型国企机关干部,职业经理人。工商硕士学历,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教授级高级政工师。现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黑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人作家网认证会员,中国登山协会户外指导员,黑龙江省登山协会裁判,鹤岗市户外登山协会名誉会长,鹤岗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北戴河创作基地文化传媒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学院副秘书长,签约作家。创建[北彊杜鹃]【秦岛韵声】【运河之春】“都市头条”有声文学平台并任总编,曾任鹤岗市艺术馆交响管乐团秘书长,市文联【春雨】副刊社社长、总编,创办了【中国北疆写作朗诵精英协会】并编辑发表有声文学作品千余件。多年笔耕不辍,代表作有诗集【墨海浪花】,散文集【忆语流年】(均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死亡防线】由春雨副刊专辑发表;近年来,撰写的【抗联故事新编30集】、【海南风情录30集】、【燕京漫步百景辑120篇】、【远山的呼唤100篇】、有声文学【夜幕下的死亡防线30回】等小说、散文、游记在各级网刊发表;歌曲【独轮车之歌】、【重阳夜话】等6首歌词被编入鹤岗百年优秀歌曲集第二辑。摄影作品【独轮车的风采】获得市摄影比赛一等奖;有多首诗歌在黑龙江省【书香龙江】平台发表;有三首抗疫歌曲由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作为优秀歌曲在网络平台展示。经常在【北方文学】【春雨】【金鹤】[稻田文学]【朗读时间】等地方媒体、刊物及网站发表文学作品。喜欢文学创作和编辑,喜欢唱歌、户外徒步登山运动及旅游。从不难为自己,谦和乐观随性
主播简介 : 箫笳,鹤岗市图书馆志愿者。自幼酷爱影视配音,喜爱有声书的演播。愿以书养心,以音悦耳,简单生活,恬静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