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山达坂(下)
文/贾远朝
1994年的8月,南疆军区要办一个政工干部读书班,分区决定让我去参加,并且时间很紧再不能等方便车了。正好分区有一台北京212要到喀什去修理,就让我乘此车下山。由于时间紧张,驾驶员小丁驾车我们连夜从狮泉河出发,直到第二天下午我们才来到界山达坂。当我们的车爬到最高处往山下放的时候,在一个缓坡上,车突然歪歪邪邪地乱跳起来,右前轮不知怎么突然离车而去,一下就窜到了车前几十米的地方。好在当时的路比较平坦,车歪邪几次后在路边停了下来。小丁下车察看后说是车前轮的镙丝断裂致轮毂脱落,他说我们车上没有工具也没材料修不了,只有等分区派人来救援了。好在这是首长坐的车,车上有一部手摇电话,小丁爬上电杆后很快就和分区联系上了。分区指示让我们在原地不动,等待救援,同时注意安全。看来我们只好在这里过夜了。好在我们都是有所准备的,皮大衣、皮帽子、大头鞋等防寒物资我们都是带全了的。我们四个人全副武装挤在车里也不觉得冷,只是高山缺氧使人头痛一时睡不着觉。几股山风刮来,似乎要把我们的车掀起来似的。到了后半夜,风停了,高原开始寂静了下来,皎洁的月光把莽莽苍苍的大地轮廓勾勒出来。此时,就在我们车的对面,一处山崖处却突出现一道道蓝光来,还断断续续不停地闪烁。开始我们以为是莹火虫,但后来一想这里天寒地冻,寸草不生,哪来的莹火虫?军人就是不怕邪,我们立即打着手电筒前去察看,发现这些地方之所以有蓝光出现,是这里的地面存在着大量的骨头,经过长期的风化后,在月光的照耀下,晚上能发出蓝光来。
当然我们的车被修好后就很快就驶离了界山达坂,但是这里很多白骨颗露于野外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后来查阅资料方知,原来界山达坂一带早在唐宋时期,就是克里雅古道,或是唐蕃古道的一条分支。这条道从新疆翻越昆仑山、过界山达坂前往阿里高原的嘎达克,或普兰、日土等地,那里有一些稀有的羊绒、或从边境传过来的藏红花、麝香等名贵药材,有的商人为了高额利润不惜挺而走险,最后把性命丢在了严酷的高寒地带。
当然,在高寒地带付出生命的不仅是古代的商人。自从先遣连进驻阿里高原以来,更有无数的边防军人、边疆建设者、甚至妇女、儿童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就在我刚到通信站不久,我们的站长叫王怀卿,是一名既精通技术又善于管理的年轻干部,30岁左右就当上了正营职,对人也很亲和,我们都很佩服他。一次,他乘坐站部的大车下山,大车一路下多玛沟,过界山达坂都平安无事,但是到了麻扎的一条河沟时,因洪水浸泡了公路,路基已非常脆弱,但驾驶员因天未亮对这些情况全然不知,开上去后,公路瞬间塌陷,连人带车被洪水卷走。驾驶员因抓住一根树枝救回一命,而王站长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1952年,王震将军向全疆部队发出了“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建设边疆”的号召。此时的了阿里高原,已组建了西藏阿里骑兵支队,为使这支部队“扎根阿里、长期建藏”,南疆军区安排了一批又一批的家属和女兵到阿里骑兵支队工作,不仅解决男同志不方便做的事,如通信、医务等,还可以解决部分干部因多年打仗、未能安家的问题。
其中有一名女兵叫耿美芝的,21岁,原是山东莱西县的乡妇联主任,共产党员,她本来是送山东藉的女青年到南疆来当兵的,首长看她很有组织能力,说:你是共产党员,给你一个更艰巨的任务,你带着20名女兵上阿里吧。就这样,耿美芝就带着这批女兵和部分家属来到了普鲁村,骑着骆驼就踏上了翻越昆仑之路。这是一条艰辛之路,也是一条生死之路。试想,当时部队的精壮男人走这条路都觉得困难重重,她们那些柔弱的女性上了昆仑山,越过界山达坂,又吃尽了多少苦头呢?
果然,耿美芝没有辜负首长的期望,完整地把20名女兵带到了嘎达克,最后她还去了普兰。她在部队选择了年轻帅气的连长崔相林结为伉丽,后来在阿里边防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批女兵中有一个叫陈洁明的,她嫁给了宣教股长杨振林,两人都是南方人,夫妻感情极好,很快就有了爱情的结晶,孩子出生了。这个孩子生下来又白又胖,非常乖巧,部队战士谁见谁爱,战士们想抱时他让抱一抱,想亲时,他也让亲一亲。不料,这个孩子却得了严重的高山反映,开始脸色发黄,吃不下饭,不久就淹淹一息失去生命。妻子陈洁明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很快就一病不起,吃药打针不见效果,没有多长时间,这名活泼可爱的女兵就就把自己贡献在了阿里高原。
扬振林在失去孩子和妻子之后,身体也立即垮了下来。首长发现后,随即通知他随骆驼队下山。他跟着骆驼队一步一步地往山下走,还没有走到界山达坂时,他一头从骆驼上栽了下来,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骆驼队的民工就在路边挖了一个坑把他埋了。这样,一家三口都奉献给了阿里高原。
后来,阿里骑兵支队有一名副支队长叫宋占文,他们夫妇俩都在山上,还带着在新疆出生的女儿。不久,他们的儿子小北海在嘎达克出生了,夫妻二人高兴异常。在他俩的精心呵护下, 小北海成了部队官兵的宝贝,大家抱上都舍不得放下。因为高寒缺氧,小北海一出生心脏就有缺陷。没多久,小北海病情越来越重,部队立即安排他们夫妇带着小北海下山。可是刚走过拉梅拉达坂,小北海的病情就加重了,宋占文夫妇抱着小北海,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停止了呼吸。他们把孩子埋在路旁的一个山梁上,在孩子的坟头插上了一根红柳枝。当他们要离开时,回头一看,红柳枝随风轻轻地摇动起来,很象小孩在向他们招手,他们很久也舍不得离开。这时,宋占文却说,我们是送小孩下山治病的,既然小孩没了,我们还下山干什么?边防上还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呢。就这样,他们又返回了工作岗位。
这些发生在建国初期的一个个悲壮故事,之所以至今还被人们传颂,这里面和一个人是分不开的。他,就是阿里分区的原政委、后来担任南疆军区纪检书记的袁国祥将军。早在1954年,袁国祥就主动申请上阿里高原,多次骑骆驼翻过昆仑山,走过界山达坂,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当时发生的动人故事,为传承部队的光荣传统,宣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阿里工作时,他经常在部队大讲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作风,要求全体官兵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守卫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就在他89岁的高龄,还再次来到阿里高原,到边防一线看望执勤战士,关心边防一线的建设。
正是有象袁国祥这样的老前辈的身体力行,从先遣连到62年的自卫反击作战,再到加勒万河谷的领土保卫战,部队的光荣传统得到了一脉相承。上了阿里高原才叫男人,过了界山达坂才是军人!今天的边防军人喊出了独有而自信口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是高原边防军人特有的性格。
在阿里高原的汽车兵中,有一个叫张良善的铁汉,他10多年的时间里,共往返于新藏线146次,行程60多万公里,为边防哨卡运送物资750多吨,运送人员500余人。就在他爱人生孩子遇到了难产的时候,他还在开着大车穿越界山达坂,抢时间在大雪封山之前把物资送到边防一线。在阿里高原边防,象张良善这样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正是他们那种不惧艰苦、不畏困难、牺牲自我的精神,才换来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的安宁。
界山达坂,这座屹立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关山,你见证了英雄,见证了传奇,你经历了无数个岁月的洗礼,还是那么高大,那么威猛。



作者简介:贾远朝,四川广元市人,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从事宣传新闻工作30多年。著有《山水之源》、《神兵天降》、《脚下的地平线》等,《神兵天降》获五个一工程文艺类一等奖。现为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