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民广场”的建筑风格看中国建筑文化
林占东
中国古代建筑元素的图形一般来说是以“圆”和“方”为主,布局中一般讲究“中轴”和“对称”,平面结构一般是“内方外圆”,立体构造一般是错落有致。每一个元素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整体结构又是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纵观北国小镇市民广场建筑的设计布局,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北国小镇的市民广场是一个近似于方形的广场。西部和南部由一条“L”形的人工小河环抱,东部是一座长条形的“S”状的科技文化楼,北部被靠近锡伯河的河滨南街横切开来,与锡伯河、花山遥相呼应。
市民广场的南门是由两扇弧形的廊柱组成,右边四根,左边三根,可悬挂五盏灯笼,有“五福临门”之意。
进门后有两条并行起伏贯穿南北的通道,构成了广场的“中轴”,来到“中心”,东西两个半圆形的屛、廊构成了不闭合的圆形广场,东半圆里的高大平台是群众演出的大舞台,西半圆的弧形拾级台阶是观众的看台。东西半圆的后边是高高耸立的镂空的弧形屏风,整个圆形广场的立体感非常强。
市民广场的北门是一扇弧形大门,八根廊柱,悬挂着七盏大红灯笼,寓意着“七星高照”。
东北角的高大钟楼,每逢整点准时报时,钟声洪亮浑厚,在广场周围小镇上空回响。登上钟楼,不仅能够俯瞰广场全景,而且还可以向四周瞭望。这样既能报时又能观景的钟楼又构成了广场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市民广场北面的廊式文化立体红桥,体现了“方”体结构的特点:大桥南口的两侧由两座四角八柱红色方亭把守,北口由一座四角八柱红色长亭守卫,大桥主体外观似一座游轮,内看像一个画廊。里面的山水图画,人物图像,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把我们带入了远古时代。
站在桥内,放眼桥外,早晨可以看日出,黄昏可以观日落,晚上可以望星月。滚滚东流的河水,交替升降的日月,让你尽情地欣赏着廊外的美丽风景;回视廊内,又让你想起了千古历史:那里有老子出关、孔子讲学,那里有陶渊明归隐田园、李白壮游天下、杜甫登高望远,那里有四大名著的连环画、三言二拍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园林建筑,既融入了自然山水,又加入了人类文化。其布局结构、组合元素,其自然特点、文化意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
2024.03.21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