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历
袁红,陕煤集团建材科技华山营销公司,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在陕西《学习强国》、《陕煤集团“梅花”杂志》、《今日头条》、《西部网》、《铜川作家》、《中国散文网》、《陕西省建筑材料联合会》、《三秦网》及《陕西建材科技》公众号等省市级报刊平台,共发表散文诗歌30余篇。曾荣获陕西《学习强国》征文类大赛“三等奖”。
作
品
展
示
档案管理“三字经”
“人留名,雁遗声;档案功,在存真。
重保密,继孔目;藏正本,用贰副。
定移除,严交付;重来源,汇掌故。
企事业,档来助;局馆网,数据库。
收管用,加保护;比规范,强服务。
学理论,懂技术;档案人,缘与福。”
时至今日,每每想起、诵起、写起这段档案“三字经”,做为一名老党员,在党组织的引领教导下,深知档案及档案管理在党、在国、在企的重要性,总会再次在心里的“保险箱”里对档案工作这一页划上重重的一笔。
说起“档案”,不由得想起二十年前,初进入国企工作时,还未褪去刚跨出校门的青涩,对新鲜的工作环境充满了好奇。被同事带领着参观时,一扇厚重的大门用无形的力量抓住了我的目光,大门上写着“档案重地,禁止进入”,那两行字像“天兵天将”一样挡住了我想一探究竟的脚步。
可是当时的我,是一切“禁止”的都是最具有“诱惑力”的心性,怎么可能因为两行规整的宋体字,就打消我对这样充满神秘事物一究到底的决心。从此,“档案”两字就像刀劈石刻般的印在我的脑海心间,求知纳新的渴望推动着我一路走上了探索“档案”这门学科知识的精神大道,孜孜不倦,求知若渴。
学理论,懂技术。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看着档案室里整齐划一、品类繁多的档案资料,下定决心从“零”学起。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当然得要知道档案是什么,怎么管理。我想这是进入档案领域必备的基础知识吧!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它的“内心”探寻一番。
打开电脑,输入“档案”一词检索,弹出的词条写着:“档案是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这也是它的本质属性。”延伸追溯至前古时期,发现我们智慧的先人已经在治理天下的同时,注重文册的记录管理,才得以使我们在现代了解窥视历史的原貌。文册整理后的名称在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为“文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现统称为“档案”。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点工作。
唯有在“干中学,学中干”,知道了理论,当然要付诸于行动。作为一名曾经是文书的财务人员,“档案管理”贯穿了职业生涯的全部纵线。从文件的整理到财务资料的收集归类,需有“把铁杵磨成针”的细心和耐心,掌握必要的技巧和经验必不可少。
重来源,汇掌故。
“问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家对这首诗应该都是耳熟能详吧。泉水为何这样的洁净清洌,是因为它的源头流出的水是纯净无污染无杂质的活水呀!我们的财务档案和这大自然中的水一样,源头都要求是真、纯、美。
我们就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经济合同开始进入财务档案管理的“神秘之旅”吧!
首先,财务档案原始资料的取得必须要求是真实可靠、整齐洁净、合法合规,符合财务制度和核算要求,各类原始记录及资料根据业务发生的科目种类按照日期及权责发生制归类整理归档,由财务部门指定专人管理。
其次,财务人员需在合同签订之前,了解把控所涉及经济业务的时间区间、数量金额、付款方式及违约责任等等,财务核算中需管控的一系列数据,为后期的经济业务实际发生时做好前期管理,也是做好财务档案材料来源的第一步管理。
收管用,加保护。
说起档案的“收管用”,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中国国家版本馆那气势恢宏的身影。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四大分馆组成。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档案馆为一身,用于各个领域及民生,起着传承、赓续的文化使命。个人以为,这也将“收管用”的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吧!
转而反观我们的档案管理虽不及版本馆那么“宏伟大气”,却也是“五脏俱全”的一个精细无比的“版本馆”系统。
以我们财务工作中收集资料为例:在整理原始凭证中取得的资料中,发现一些内部开具和外部收到的收据,因为大都是一式两联或者一式三联的,在手写的过程中,开具者书写习惯不同,透纸力度也有深有浅,也就造成了字迹清晰程度不一,但又没有达到需更换的程度,在装订成册后几年后,因挤压氧化受潮或经常使用使得字迹逐渐模糊不清,给档案管理和使用带来极大影响及隐患。
而且会计档案原始凭证保存期限是30年,没有加以保护的这些原始资料在30年内可能已不能正常使用了。
怎么办呢?会计档案对企业经济运行工作的连续性真实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对此问题我茶饭不思,寝食难安,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处理。一天,无意间在电视里看到采访一位老兵,他拿出了二十年前的一张纸,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当时我只盯着他那张被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包裹着的,依然字迹十分清晰的年代久远的旧纸,突然灵光一闪,这是个好办法,现在社会上保鲜膜、塑封机已经普及了,给我们的原始收据我穿上这样的“透明装”,既不影响使用还可有效缓解字迹消失,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或者在装订凭证报表过程中会多多少少有点胶水之类的粘连,也可以用保鲜膜分隔开来,即可防治纸张互相影响也可及时取出,简直就是财务档案管理“神器”。
做好档案的保护,至关重要。就像我们国家古籍和历史资料保存完整,文化才得以传承,民族才得以存续,我们才可以博古论今。
企事业,档来助。
正所谓“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把企业公司发展壮大,要把党建工作深植于心,始终牢记这样一句话:“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这样才能干好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为党管档的信念、为国守档的操守、为民服务的情怀伴随着档案工作始终。
档案工作在集团发展史中也划上了浓默重彩的一笔,随着企业成长,紧跟企业腾飞,传承企业文化,赓续企业职责。
档案管理工作在各行各业中起着“微溪汇洋”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张微小的纸片,一组简单的数字,一个陌生或熟悉的名字,一本记录全年事件的册子,一幅项目进度图表……,此间种种,皆如“星星之火”照亮了企业的“天空”,为企业发展照亮前路,为企业壮大保驾护航。
让我们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秉承: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守正而创新的理念,作为自己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前行的“明灯”。
《我与地坛》:感悟生命的“四季”
生命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对于我自己而言,生命不仅仅是一个话题这么简单,因为它会随时剥夺生存的权利,毫不留情地离我而去,不管你是如何的无奈、恐惧和绝望。就像《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的想法一样: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苦难都降临了,内心充满了对命运如此不公的怨怼。
一日午后独坐在小院亭中,无意听到:“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吗?它可是治疗生活苦难坎坷的人生解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犹如一束阳光一缕清风撞入心间。虽然有着满心的疑惑却更多的带着期待去寻访先生,这是怎样的“地坛”,是否可以成为打开我多年心中“高墙”的钥匙?
阅读《我与地坛》时,心中执意觉得作者史铁生有一句话像是为自己而作:“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我想,遇见史铁生,是因着经历极其相似,都历经过地狱般的痛苦和绝望,亦或者是上天眷顾缘份使然。
细细品味,“地坛”里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般滋润抚慰着身心每个细胞,轻柔温暖,沁人心脾。
史铁生自双腿残疾时的痛苦和绝望到发表《我与地坛》时的平和冷静、温情透彻,这期间用了足足二十年时间,他用宁静质朴的心态和简洁形象的语言,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再三再四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时隔二十年,史铁生和《我与地坛》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来,用最平实的态度、最温暖的文字、最透彻的心境告诉我:生活不只是苦难,阳光也会穿透苦难把美好和幸福洒在你的身上。
心绪不由得随着史铁生在“地坛”里的四季游弋:“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沉浸在文字中久久无法释怀,待回过神来,已泪流满面不能自已。文字虽然没有生命,却可以其迸发出的力量击中心灵,创造生命,拯救生命!
史铁生的四季是什么样的呢?春季的史铁生还在地坛外徘徊,处于痛苦茫然的状态,对生活充满了恐惧绝望;夏季的史铁生已在地坛之中,开始宁静坦然的接受,对自然开始了观察感受;秋季的史铁生站在地坛门口,回望曾经走过的心路,对往昔进行了深刻反思;冬季的史铁生已然走出地坛,肩负传播希望的行囊,为生命照耀了万丈光芒!对于史铁生先生而言,他的四季已然分明,他给予了四季以心灵深处的宁静和温情,也收获了四季反馈给他的智慧和力量。
反观从前的自己,处于一片重重的迷雾之间,心中迷茫颓废,生活四季不明。“总有一束光是为你而来”,地坛里的四季予以我之启示:给痛苦找一个流淌的出口,守住内心的净土,别让快乐溜走了……。再看现在的自己,心中已然明朗阳光,“地坛”四季分明。扛过了恐惧绝望的春天;度过了山水为伴的夏天;秋天的自己,通过和史铁生先生一样的方式,以笔写人生,以字书心情,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力量,已站在了“地坛”的门口;今夜,将注定无眠,待到明日旭日东升,我将推倒“高墙”走出自己的“地坛”,沐浴在冬天的暖阳下。
阳光下,史铁生微微一笑:“地坛已无我身,地坛已在我心。”
心中一切释然!
人生如四季,你我皆行人。
愿我们勇敢且充满希望行走在生命的四季!
野菜的“苦与甜”
民谚有云:“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正是形容每个季节里,最好吃的食物。而春天的野菜,众所周知,便是那首发的“芽”。
在大自然的广袤土地上,“饮食男女”们知晓春天到来的最强信号,便是满山遍野的新绿盎然、鲜嫩营养的宠儿—各式“野菜”,而吃货最爱的户外运动,那便是—挖野菜,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此时大街小巷的饭店餐厅都挂上了“野菜沾水面”,“凉拌野菜”“野菜饺子”“野菜馍馍”……花样繁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野菜”全席宴,把中华民族美食传统发挥的淋漓尽致。
恐怕此刻野菜也会心生疑惑,隔着泥土挠破菜根儿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左瞅右瞧,咦,自己并未改变一丝一毫,怎的在一夕之间,身份由“灰姑娘”变成了“白雪公主”,从伊始的充饥果腹到如今以营养生态一跃登上“大雅之堂”,身价也像“火箭”发射一样,扶摇直上。
“野”字招牌直接秒杀“大棚”菜,出现在各大商超、市场最显眼的位置。受欢迎程度毫不夸张地说,不亚于一个爱读书之人对于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热情,一上市即抢购一空。当姗姗来迟的人眼睁睁看着最后一根新鲜嫩绿的散发着春天气息的野菜,随着人群如获至宝的笑容消失在四面八方时,失望之余低头弯腰轻声细语的问道:“明天还有吗,能否预定呀?”当听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满心欢喜的自言自语:明天还有,可要早点来!
一盘野菜端上桌,大人一筷子,心满意足的点头:“嗯,真好吃,甜甜的……”,大人催促孩子:“快吃快吃,甜的……”,小孩子一筷子,皱着眉头连摇头直咧嘴:“呀,太难吃了,苦苦的……”。吃了太多苦的大人不太苦就觉得真甜呐;没吃过苦的孩子不甜的就觉得好苦呀。苦和甜的感觉就像“小马过河”,别人说的都是自己的感觉,是别人的感受和体验,要想获得甜与苦的真相,伸出舌尖放心大胆的尝试一下吧!
我曾仰望尝遍百草的“神农”:“那野菜是苦是甜?”
那睿智的声音从天而降,“它有味道吗?”神农诧异:“我冒着生命危险尝遍百草原不曾分辨在意味道如何,而是它可食用否”。声音如惊雷透顶而入直抵心底,原来这才是野菜存在的本质。
“食,人之天性也”,是向天求存,向地求生的本能,我们的黄土地,红土地和黑土地总是敞开怀抱,接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华夏儿女。这可能也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又一生存能力吧!
我并未亲身经历那样野菜充饥的时代,所以也没有切身体会或感受能够诉之以笔,只能从一些“野菜穿肠过”的只言片语和影视剧中一探究竟。
野菜的苦,任谁人也比不过王宝钏独守寒窑一十八载,和着心酸与泪水以野菜为生,那野菜苦入肺腑,苦的透心凉;莫言《吃相凶恶》中的野菜—那些黑色的,扎嘴的东西,吃不下去,又必须吃,一边吃一边哭。尽管难以下咽,一次也能喝八大碗野菜汤。如此的弃之若敝,畏之如恶,却也无可奈何。
甚至于每次餐食里有野菜的时候,一位老师傅总会有感而发,给我们这些“即饱且暖”的孩儿们上一节声情并茂的“忆苦思甜”课,乐此不疲,坚持不懈,无一次遗漏。教导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感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不禁思索,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里的野菜,留给他怎样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需要不停的返哺才能消化吸收。
我们并不知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故我们不能对他的行为进行任何评判,认真倾听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我只知道“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如果要我们经历他那般苦楚,未必有他现在的洒脱豁达和善良感恩。所以,尊重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不是吗?
此时野菜的“甜”未必是自身的甜,而是幸福生活给予的甜;彼时野菜的“苦”,更不是那个年代植物的纤维苦,总是艰难生存加之的苦。
所以野菜变了吗?它本身并未产生或发生任何的改变,只是品尝它的人变了,厌它苦也罢,赞它甜也可,它并未因为外界的声音改变一丝一毫,在牛羊马驼、碗盘筷碟里,不曾有任何区别,只有一个样子~野菜的样子。
人生的苦与甜,交给“野菜”吧,它会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