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禹/文
2023年的深秋,我竟在广东观音山上种下一棵树——一棵名为“火焰木”的小树。这是我第二次登临这座位于东莞樟木头镇的美丽山峰了。观音山不是一座巍巍高山,它的最高处名为耀佛岭,海拔也只有566米。然而它却是一座名山,不仅因悠久的观音文化而得名,而且因与文学结缘,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生态文学研究创作基地而声名远播。
第一次与观音山结缘,是参加《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征文活动,我的组诗《写在旅途的诗章》得了一个小奖,接到通知的那刻,我有点意外,我的几首诗都与观音山无关,却仍被选中,可见主办方的“观音”情怀。领奖仪式后,有幸与著名作家何士光老师同游观音山,他告诉我,观音山是一座文学的山,不仅这座国家森林公园与文学有缘,它所在的樟木头镇还有一个全国闻名的“作家第一村”。这里雨水丰沛,温湿适宜,近些年在整体上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当地政府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着力建设,很多知名作家如雷达、王松、陈启文等来到这里文思泉涌,多有好作品写出来。作家村作为一个作家的群落,大家聚在这里,完全由于志同道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观音文化浸润着这片美丽的土地,在这里作家们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安宁,这对于一个写作者,尤其是在他进入写作状态时,是多么的难得。
此次又登观音山,是参加“中外作家写作交流营”活动,与几位外国汉学专家同游。被邀请的中外作家中,只有我是“重返”观音山,自然我得以半个主人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我喜爱的观音山景色。经与陪同我们的管委会主任,人称“观音山通”的陈景玉先生核对后,我用讲解员的口气说,大家可能去过不少观音山,位于岭南樟木头镇的这座观音山有一个突出之处,那就是树多,大约617公顷的原始次森林和近年来的植树成果,使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2%以上,成为“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还被联合国相关组织评为“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树多带来了和谐的自然生态,这里的野生植物有近千种,甚至保存有恐龙时代的桫椤树,还有树龄在300年以上的苏铁蕨、水翁树、白桂木、金茶花等;野生动物三百多种,比如珍稀动物中国小鲵,稀有动物穿山甲、黄猄等。“观音山通”陈景玉补充道:“这里发现的珍稀动物小鲵曾与大熊猫一起被列入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然而,让中外作家们惊叹不已的是,观音山竟深藏着一座古树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不同时期的古树名木60余棵,每一棵都编有号码,都有生长年轮等介绍。树的年轮测定,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中心实验室用碳14同位素测定法确定的。比如1号古树,它身躯粗大,有8.1米长,树干周长近3米,树顶宛如张开的大口,根部有大片的“鱼鳞”,树的中间有一直径17厘米的大洞,看上去活生生一条中国龙。“碳14同位素”告诉参观者,它的树龄已有4400多年了!它大概算是我国距今发现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它的名字:黄帝时期青皮树。
在这座古树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尧舜时期的古树、秦军统一岭南时期的古树、东周的古树、三国西晋的古树、佛祖诞生时期的古树、达摩时期的古树、和五羊传说有联系的古树、孔子时期的古树……我特别注意到,一棵东周时期的青冈树的年轮下,标注着测定误差:年代2220年,+-85年。八旬已是一般人类的享年,这正负85年的标注,让人不禁慨叹:历史长河悠悠,过客何其匆匆。专家介绍说,通过对古树年轮的分析,可获得一部古代气候变化、环境变迁、水文状况、地质运动的编年史,还可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及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观音山以树多著称,山间的森林涵养着水源。我们沿着一条叫做“吉祥”的小路,来到了感恩湖。这是一个宁静而阔大的人工胡泊。站在湖边,我忍不住改了一句朱熹的诗:“翠岭湖泊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音山的最高处耀佛岭,正是感恩湖的活水源头。恰逢一阵秋雨过后,高达30米的九孔瀑布,飞岩直下,宛如九条欢腾的水龙向山下奔涌而去。
我们要种树的文化林,就在感恩胡畔不远处的山坡上。亲手为观音山播绿,种下一颗小树,能不兴奋吗?何况我们栽种的树种叫“火焰木”。我第一次听说有这种树,就请教现场的园林师傅,他告诉我,火焰木原产非洲,别名火烧花、喷泉树、苞萼木,为紫葳科落叶大乔木。由于它适合南方的气候,且花期在冬春之间,就是说这种树冬天也能开花,我国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很早就引进了。我种的这棵小树虽然比我还高,仍然属“树苗”,我认真地把树坑里的小石块儿捡出来,然后一锹一锹地培土,提桶浇水时额头已是汗淋淋的了。园林师傅帮我查看后说,合格,放心吧。火焰木容易成活,日后有我们打理,它一定会茁壮成长。几年后它就能长到10米高,那时硕大的树冠会开满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支冲天的火炬。
啊,想想真美!
陶醉在此情此景中的还有女作家冯秋子、华小克,她俩与乌克兰美女作家克秀莎,紧紧相拥在新栽下的火焰树旁,合影留念。我和埃及汉学家凌骁申请加入,克秀莎用标准的北京音普通话说:“快来啊,欢迎欢迎。”刚种完树的军旅诗人曹宇翔也赶过来,我们要他写一首诗,这能难倒才华横溢的诗人吗?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拄着铁锹一时浮想联翩/从此与这片南国山野有了关联/好好生长,你这挺拔之树/从此有了对一棵树的遥远牵挂/今后日子,突然的惦记……”
植树后顾不上休息,我们便乘车来到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的会场,同学们已在等候了。一场关于生态文学的交流对话,就此展开。管子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也是一次植树,心灵的植树。走进校园前,我们十几位中外作家都提前把自己的书寄给了学校。座谈会后,有一位高一年级的女同学找到我,她拿出了一本我的散文集,翻开扉页请我签名。我说,我好像在书上签过名了吧?小姑娘说,您寄的书我没抢到,这本是妈妈从网上给我买的。有点感动,我写下她的名字,然后写了这样一句:“愿你像一棵火焰树幸福成长!”
我知道,自此,我也有了遥远的牵挂。
李培禹,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
曾任《北京日报》高级编辑、副刊部主任。现为北京市杂文学会秘书长、北京市东城作协常务副主席,作品曾五度获得中国新闻奖,也是首届全国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文学作品近年分别获得《人民文学》全国游记文学征文奖、《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大沙杯”全国海洋散文征文奖、《解放日报》“朝花”副刊征文奖、北京作协“身边”主题征文一等奖等。多篇散文获入中国作协创研部、人民日报文艺部编选的全国年度选本及北京、上海等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辅导教材等。出版有纪实文学集《走进焦裕禄世界》《您的朋友李雪健》(与梅青合作),散文集《笔底波澜》《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西河渡》诗集《失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