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薛仁贵
王统富
说起汉唐雄风,往往会想到那些边塞诗人豪迈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王昌龄笔下戍边战士的昂扬斗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王翰眼中边塞戈壁的阔达苍凉。当然,大唐的荣光不仅是文采飞扬的诗歌,更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魄。
在名将荟萃的唐李王朝,有这样一位白袍将军,出生时家道中落,生活困顿时毅然从军,在腥风血雨中历练成长,凭着自己超强的智勇本领,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的真实故事,备受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两代君王的青睐,他就是唐初名将薛仁贵。他的人生极富传奇色彩,既因战功而名声大噪,也因战败而差点锒铛入狱,年迈之际依然披挂上阵西征突厥,凯旋后的第二年去世,他的一生都在为大唐而奋斗。
隋末唐初军阀割据群雄逐鹿,乱世出英雄,很多将领如过江之鲫匆匆即逝,或如流星闪烁璀璨夺目。《旧唐书》载登上凌烟阁的功臣名将达24位。其中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将领有:李勣(徐懋功)、程咬金、秦琼、尉迟恭、魏征……等。而薛仁贵的故事通过世俗小说《隋唐演义》《薛家将》的传播,成了民间妇孺皆知的神奇人物,评书演义中的薛仁贵出神入化,无所不能,能破妖术。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就是生活在贞观末年至唐高宗时期的一名孔武有力、箭术高明战将,从军之前只是个种田青年。
新旧唐书记载他共参加了七次战役,主要是东征高丽(朝鲜平壤)西讨突厥等。他有一个响亮的外号“白袍将军”,史书和民间演义的称呼一致。
薛仁贵是山西河津市修村(古称河东龙门降州)人,其六世祖系北魏名将薛安,父亲薛轨任襄城郡治(负责州郡文书的小官),按说薛仁贵少时具备舞文弄墨的基本条件,可惜其父在一次出公差时客死他乡,从此年幼的仁贵与母亲相依为命,过起了饥寒交迫的生活。《新唐书》载:少贫贱,以田为业……但是薛家的血脉流动着威武有抱负的理想,成年的薛仁贵魁梧有力,射雁狩猎能百步穿杨。薛仁贵真正弃田从军创立功名的起因还是妻子柳银环的劝说。当时唐朝将军张世贵在绛州龙门一带征兵,从小知书达理有见识的柳氏对丈夫说:“夫有高世之才,要需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返乡葬未晚”。柳氏的意思是获得功名后再回家安葬父亲也不晚(古人视死如视生,当时薛家因穷困薛轨不能正式安葬)。薛仁贵便应征入伍。当时负责征兵的是张世贵,而民间演义小说里把此人说的一无是处,成了一个嫉贤妒能、贪功骗赏、陷害忠良的十足小人,而史书记载却恰恰相反,张世贵确是一个忠厚仁爱、体恤士兵、甘做人梯的忠臣,史上没有薛仁贵三次参军均遭其拒绝刁难之事。这是文学形象的异化:制作曲折的情节调人胃口故而行虚构之笔。
贞观十八年,薛仁贵在张世贵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充满险恶与机遇并存的军旅之路。第一年东征并不顺利,唐军系远征,只有两支部队,一支是李靖率领的主力一万五千人,另一支是长孙无忌率领的骑兵一万人。开战之初,先头部队便被敌人包围,唐将久战不能突围,此时一名身着白袍之人杀入重围,救唐将于危难中。紧接着,又一次危险考验着李世民,唐军再一次陷入更大的包围,苦战时久,死伤甚多。此时又是薛仁贵冒死杀出重围,在他的带领下迅速扭转战局,转败为胜。唐太宗站在高处观战,眼见手持方天画戟、腰挂二弓的白袍将军,左冲右突、英勇无畏,问身边人“先锋白衣者谁?”身边人回答他:龙门薛仁贵。由于薛仁贵的勇敢拼杀,兵力不占优势的唐军最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朝后,太宗召见了薛仁贵,并予赏赐,同时对他进行了坦诚的表白:“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攫骁雄,莫如卿者”《旧唐书》,此话意思是我过去的将军都老了,经受不住外面征战之苦,每想要选拔英勇能战的人,却没有像你这样优秀的。随后,李世民提升薛仁贵为北门侍卫。
随着李靖秦琼苏定方尉迟敬德等老将军的去世,唐朝进入了高宗时代。薛仁贵同样受到高宗李治的重视,史书记载,一次高宗召见薛仁贵,其表白更直接坦诚“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事情是指永徽五年,高宗带领官员以及后宫人员到万年宫避暑,夜半时刻突发山洪,群臣惊慌失措,多数人自顾逃命,只有薛仁贵不顾个人安稳爬上北门横梁冲高宗寝室大声疾呼,就在高宗刚躲到高处时,洪水瞬间冲塌了皇帝寝室,第二天清点发现被洪水冲走淹死了三千多人。历史不能假设,如果没有薛仁贵的大声呼救唐朝的历史只怕得改写。高宗每想起这惊魂之夜,总是感慨万千,所以才有了对薛仁贵这般发自肺腑的表白。
薛仁贵共参加了七次战斗,五胜二败。他不但战术勇猛而且很有战略智慧。《旧唐书》载:显庆二年他作为苏定方的副将征讨西突厥,出征前上表皇帝,要求释放以前俘获的西突厥军人和家属,人数达数万,优待他们让其回归故里,通过释放人员起到宣传大唐仁政博爱的作用,起到笼络人心之目的,得到了皇帝的赞许。唐军所到之处,突厥不战而降,这便是史书记载的薛仁贵“良策息干戈”的谋略。“三箭定天山”之事,《旧唐书》同样记载。平定奚和契丹,薛仁贵为主帅,副帅辛文礼,出征时高宗为其送行,高宗道:朕听说古之名将能射穿七层铠甲,朕要求爱卿射穿五层铠甲来看。薛仁贵搭弓射箭,连穿五层铠甲,龙颜大悦,当即赏赐他一副银色铠甲。薛仁贵大军来到奚和契丹军前,双方相隔数百米,契丹首领鞭指他说道,听说将军神射,能否让我们开开眼界。言下之意是讽刺薛仁贵徒有虚名。薛仁贵移马向前连射三箭,契丹三人应声倒下,敌军首领吓得魂飞魄散,自散溃逃。薛仁贵乘胜追击,深入沙漠数千里,获大胜,但是由于孤军深入,粮草难以为继,茫茫沙漠又找不到水源,部队回程时出现了吃马肉喝马血、甚至到了吃死人的程度。最后回到长安时部队人数不足出发时的二十分之一。此次战役虽胜尤败,遭到弹劾,高宗念其旧恩,没深究其责只贬官罚薪。二年后又挂帅西征大非川,由于将帅不和,副帅郭待封不服命令,导致粮草被劫,薛仁贵不得不屈服敌军进行谈判,最终败回长安,宽厚大度的高宗同样深怀旧恩只贬仁贵为瓜州刺史,后朝廷大赦,勉强回到长安。同年又参加东征,去鸡林道水战,薛仁贵负责海运粮草,不习水战,结果粮草遭劫,败回。这次遭到朝臣一致声讨。高宗不得不将其贬官为民,时间不长起用为象州刺史。后遇赦回朝,此时,薛仁贵已年过花甲,须发皆白,高宗与其相见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征战奔波这似乎成了薛仁贵的宿命。回朝不久突厥又大举反叛。暮年的薛仁贵再一次挂帅出征,二军对垒,突厥首领元珍问道:听说薛仁贵在象州已死,将军何许人也?薛仁贵来到阵前,卸下头盔,露出真容,突厥人一下惊呆了,开始躁动后撤,薛仁贵率军掩杀,大获全胜,获得大牲畜三万多头,这便是“脱帽退敌”的故事。班师回朝,高宗再一次认可了他的功劳,薛仁贵这最后一次的战斗为他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次年(唐永淳二年),七十岁的薛仁贵因病去世。高宗伤心不已,以最高礼仪安葬这位给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同时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用最高规格护送他灵柩回龙门安葬。
《薛家将》小说里,薛仁贵后代出将入相者达数百人,大多系文学杜撰。史书记载,其长子薛讷刚直不阿,曾受酷吏来俊臣迫害,险些致死,后来俊臣被除才得以释放。二子薛楚玉是一名好汉,曾做过范阳节度使。薛家后世达到成名这级别的人物有几十位。当然也有反面例子,这便是评书中的薛刚反唐,而历史上却无薛刚此人,其原型为薛仁贵之孙—薛嵩,他参加过“安史之乱”,后叛乱平息,薛嵩归顺朝廷,建功立业,官封昭仪军节度使,最后爵位至高平郡王。
从太宗李世民开始的二百年间,薛家人才辈出,获得了很高的历史评价,无论唐书还是《资治通鉴》等史书多称其“家代名将”、“邦家老臣”“忠义之家”等溢美之词。薛家的历史就是唐代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的历史。一个人命运只有融入家国的命运中,建功立业,便会被历史铭记,其精神也将融入民族的血液中经久不息。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
王统富,男,生于六十年代,山东临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共临沭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历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县文联主席、县作协主席等职务。
曾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读者》《南方周末》《中国纪检监察报》《作家报》《支部生活》《文史天地》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纪实文学等百余篇作品,喜读文史,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