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时我只是程序化地将文字简单编排,并未悉心阅读内容,毕竟真要通读一遍也不是短时间而能为之的。但在编排过程中,总有一些跳动的字符和引人的情节让我潜意识地放慢编排的节奏,进而身临其境般欣赏起了这部鸿篇巨著。
小说通篇描写了一个主人公叫李衡的人生经历,其情节跨度几近一个人的一生,从少年、青壮年写到鬓白花甲,前后足有一个甲子。作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主人公李衡,不但其年龄吻合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沧桑岁月,而且他们这代人也成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最老的一代人。能透过一部书感知抑或印证曾经岁月的沧海桑田,特别是透过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滚滚红尘中的坎坎坷坷、起起伏伏、是是非非,怎会不油然让人掩卷而思、感慨良多呢!

书中主人公李衡经历了壮岁离家闯关东,十年风雨凄凄泪;妻女相继撒人寰,再婚犹如过山车;得缘从教创大业,又遇梗绊阻前行;为子为父操尽心,甘愿奉献尽大爱;是是非非大半生,纵是痴心奈何情。等等诸多的命运起伏,可谓坎坷有加、岁月难平。但所有这些发生在李衡身上的不幸,却并未吓到李衡,反让他凭着个人的智慧和毅力一一化解,因为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分不服输的执着、有一颗立志报国的恒心,更有一片云开雾散的愿景。
与其说主人公李衡是不幸的,不如说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这诸多的不幸磨炼了他、激励了他,让他在人生的汪洋大海特立独行,从而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新天地,犹如涅槃再生般使其赢得了世人大多难以企及的别样精彩。

主人公李衡的一生一直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生夹缝中努力,时时处处小心谨慎,但他做到了凡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就坚持努力去做,把握住了唯有进取方能胜利的真理。而这一性格的形成和施展,说到家还是头脑的敏思善悟、理想的坚如磐石,不为苦难、琐务所羁绊、所累、所误,总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时时驱动着、支撑着自己。抑或说李衡的世界更多的是报家报国,而且为了这一信念笃行不怠、勠力追求。
从书中不难读出主人公李衡有一颗不甘平庸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又被时代的风暴裹挟着、流浪着、漂泊着——不知何处是归处。但又时刻想着报效国家。
掩卷回顾主人公李衡蛮荒建家园,冒险护国产;为穷山僻壤的穷苦孩子免费办学;在职业教育最不景气的时候找领导要政策,独立办学,闯出一条路子,成绩斐然;自编自印教材,免费提供给学生;还给学校捐献课桌凳;他虽起点低,但通过刻苦学习,不断进修、进取,教学、教研成果优异,荣获许多荣誉;他还奉行传统家道精神,忍、让、帮、带,尽孝父母,关心弟弟妹妹,榜样儿女。这一切的真实场景再现,无不让人联想到李衡作为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过的一代人,从他们身上彰显着传统文化、传统精神、传统人格的人文价值。不是吗?主人公李衡虽命运坎坷,但始终有一种不懈不馁、励志奋斗的精神。

李老师为这部小说命名《何处是家乡》,这是小说主人公李衡的扪心自问,也是小说对社会的诘问呐喊,何处是家乡?家乡在何处?李衡在寻找,作者在寻找,其实我们大家也都在寻找。但掩卷深思,何处不是家乡?家乡在这部小说中,在李衡的梦里,在作者的心中,也在我们大家的岁月里。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这部小说的细节描绘是最出类拔萃的,这也是令人读之总会犹如身临其境的缘于所在。有些细节是作者的大片段的描绘,而有些细节又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精彩展现,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匆匆写下以上文字,同李老师及读到此文的同仁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