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唯愿常清静
李进章
尘世喧嚣如影随形,凡俗杂念纷纷扰扰。
人生在世,谁都想修身养性,删繁就简,心无负累,过上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谁都想成为谦谦君子,超凡脱俗,优雅一世,遇见更好的自己。
芸芸众生,凡夫俗子,又有几人能不被功名利禄奴役,不被成败得失困扰,从而俯下身子,低至尘埃,修为自我,静待生命满树花开呢?
如此说来,“耳根清净”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是谦谦君子一生的修为,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大格局。一个静字,便可抵御所有诱惑;一个静字,足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强大起来。
宋太宗赵光义《缘识》诗云:“耳根唯愿常清静,更得四时风雨顺。”当皇帝的每天都要被前朝后宫各种声音包围,如何才能不被杂音噪音所扰,当然很重要。其实但凡世人,都有个耳根清净的问题。
耳根清净,这个词语出于《圆觉净》卷上:“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耳根,“六根”之一,指听觉器官及其功能。“耳根清净”是“六根清净”的一类。“耳根清净”,便能达到“天耳通”,远近皆闻,能知一切众生的语言。后文学中常有引用,如《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阳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再如钱钟书《围城》:“这全是你不好,听了许多闲话来告诉我,否则我耳根清净,好好的不会跟人计较。”

《伊索寓言》中有个“父子骑驴”的故事。讲一对父子俩牵着毛驴进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不骑。”父亲便叫儿子骑上驴,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着。”父亲赶快叫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谁知又有人说:“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下来,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这个故事是夸张的,但其理也自彰。一个人要有主见,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才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活在别人的舆论中,要靠自己的脚走路,自己的脑袋思考。
《诗经》中的《国风·唐风·采苓》篇,是一首议论说理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在每章开头,都先举出了一件很容易识破的撒谎的事。本来茯苓只适宜于生长在低湿之处,不生于高山,而有人偏说首阳山顶上有茯苓;本来苦菜只生长在大田里,而有人偏说首阳山下有苦菜; 本来蔓菁只生长在菜园里, 而有人偏说首阳山东有蔓菁。他们的谎言是显而易见的。对待这些谎言与骗子应该怎么办呢?诗人告诫人们,遇事要认真思考,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它、赞同它、听从它。而且当你不把它当真、不受骗上当的时候,那些造谣生事的人,他们的用心就不能得逞了,他们也就无能为力了。
人人都有一张嘴,不让人说话是不可能的。但听谁不听谁,听什么不听什么,就在于个人了。记得看过一则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大意是:老马让小马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途中遇到一条小河,小马询问老牛能不能过河,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就在小马准备过河的时候,从树上跳下的松鼠却阻拦说:河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只好回家问妈妈,妈妈告诉小马:“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小马再次来到河边,小心地到了对岸,他发现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这则故事的寓意是,当我们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不要简单的“道听途说”,就采纳别人的“一管之见”,而是要仔细地分析问题,看看有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要分析别人的经验与自身条件有何不同,再决定能否借鉴和利用别人的经验。

《荀子·正名》说:“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意思是,没有考查的话,没有见过的行为,没有听说过的谋略,应该慎听慎从。历史上,因为偏听偏信误国误事的例子多不胜举:秦二世偏信赵高,遭受灭夷之灾;梁武帝偏信朱异,招来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彭城阁之变。而上古时期,尧舜开放四方言路,广纳四方良言,同时拒谗言、惩诬陷,使自己看到了四方事情,安抚了四方百姓,成就卓著。
要做到“耳根子清净”,自身要有一股正气。首先得管好自己的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传的不传,以免招惹是非,或无事生非。本是是非人,谈什么耳根清净?再就是管好或用好自己的耳朵,不该听的不听,或做到耳慧心亮。北齐刘昼《新论•清神》中说:“圣人清目而不视,静耳而不听。”真正厉害的人,能够让自己的圈子静下来,进而经营自己,让自己更加优秀。
要做到“耳根子清净”,需要让耳朵休息一下。别再让它向大脑传递那些“石破惊天”的琐碎信息,别再让它倾听那些枯燥乏味的段子,别再让它紧贴着冰凉的手机小心翼翼地聆听每一个字符。想一想,它有多久没有听一曲轻音乐,肖邦、贝多芬、莫扎特,钢琴,古筝,笛子。有多久,耳朵没有休息一天了?
要做到“耳根子清净”,也离不开辨别真伪的能力。《菜根谭》讲:“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即听到有人说某人有恶行,不能马上就起厌恶之心,要仔细判断,看是否有人故意诬陷泄愤;听到有人说某人有善行,不要立刻相信并去亲近他。俗话说“谗言巧,佞言甘。”当听到社会上有不良言论时,不妨看看发声者是谁,这样讲是什么意思,有没有掺杂个人目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对恶意中伤他人的话,更要警惕,绝不能听之信之。

作者简介:李进章,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十余年来已出版《释怀人生》(全二卷)《童年那些事》《小院几度桃花红》《最忆是故乡》《人生小舞台》《剪取东风第一枝》《一树樱桃带雨红》等7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和散文集,约230余万字。有50余篇散文、随笔在《天津文学》《散文百家》《今古传奇》《公民与法治》《老人世界》《荷花淀》《衡水文学》等期刊和报纸副刊发表。多篇散文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