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岩增,一位卓有建树的专业作家。在退休消闲之际,依旧笔耕不辍,老骥伏枥,将一路走来的珍贵记忆和难忘经历倾注于笔端,写成《流金岁月》,以飨读者。
【新视野文学】受岩波老师委托,从即日起连续刊载岩增老师的《流金岁月》,每日更新。欢迎各位读者继续阅读精彩,感谢您的热情关注!
【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七:艰苦,青春印记
一一恶劣环境磨练人们的意志
作者 岩增
当年参加国家三线建设的人们,去的地方很多位处偏僻、落后、荒无人烟乃至寸草不生的地方。若有沙尘暴袭来,还会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记得我大姑夫就从天津带头去了光秃秃的深山里建设兵工厂。而我们去了新疆大戈壁。什么是戈壁?通行的说法是: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按成因砾质戈壁可分为风化的、水成的和风成的三种。什么是戈壁滩?有了“滩”的概念,就把“戈壁”进一步衍化了,铺展了,即:戈壁滩是沙漠边缘的一种地貌形态,主要由砾石和较粗沙粒组成,形成原因是洪水冲积,主要特征是渗透性好、地表缺水、植物稀少。

当年我们厂区外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当你一人站在戈壁滩上远望,除了沙砬,骆驼刺,看不到其它东西,只有沙沙的风声响在耳畔,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凄凉悲伤的感觉。每到下午太阳快落山时,就听叮呤叮呤的声音渐渐地由远而近,我们知道是骆驼队来了,心情便暗暗欣喜。非常准时,每天大约都是这个时间,从戈壁深处把一袋一袋的土碱运到哈密火车站货场,为化工厂提供最原始的生产原料。骆驼队有二十来峰骆驼,铃铛挂在头驼的脖子上,驼工一般都骑在头驼上,有时也牵引着缰绳走在前边。每当驼队经过我们厂区外的戈壁滩时,我都站在车间外目送它们渐渐远去,一点点地消失在视线中。这也成了我的一个习惯了。而且我发现不只我一个人在用目光迎送着驼队。那种落寞,是不言而喻的。

当年我们厂区的办公室和职工宿舍都是用土块建起的平房,由于哈密常年少雨雪,气候干燥,连哈密周围的乡村农民的房子都是土块房。办公区域和单职工宿舍都在一个院子里,开水房、厕所、乒乓球室等都建在院子外。在厂区中间挖了一个水井并配备了抽水机做为消防用水源。厂里以基干民兵为主体建立了义务消防队,我也是其中成员之一。义务消防员定期进行训练,由城里消防队的警员做教官,学习各种防火灭火知识,大家的防火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就是这样仍有人粗心大意,有一年冬天细木车间有个师傅把没干燥透的木板靠在车间取暖的火墙上(火墙是由土块砌成的有一米多高两米左右长,一头下面与烧煤炉相连,上部有烟筒伸在屋顶外,通过烟火把火墙烧热取暖,原理与东北和华北农村的火坑一样)。中午都吃午饭去了,忘了把木板拿开,结果烤糊了,被厂子巡查的警卫及时发现敲响了大钟,我们正好吃饭回来,顾不上回宿舍直接冲到防火架上取下灭火器冲进车间——幸亏发现及时,这时已出现明火,在大家通力合作下,很快把火灭掉,避免了更大损失。好在只烧了几块木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哈密,我们工作住宿条件还算好,据从库车、库尔勒回来的同志讲,许多人都住在地窝子里。地窝子是指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住所,非常简陋。一九六六年春季库尔勒发洪水,因为人们没有防备,灾难突然降临,把许多职工的住处都淹没了,造成很大损失。
条件虽然恶劣,艰苦,但人们的政治热情和劳动积极性都是高涨的。那年月大家都在比着干,人与人比,车间与车间比,都怕比别人落后。当地空军基地的首长多次表扬我们提前高质量完成机库和营房设备的加工任务,并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在当年,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是非常认真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这“老三篇”几乎人人会背,学雷锋做好事成为社会风气,令人无限怀念。如今摔倒帮扶竟成了罪过,既让人不解,又让人寒心。
我们厂在那个时代出现了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如获得“自治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荣誉称号的李正风,一个农村姑娘,文化不高,参加工作后努力学文化学技术,尽自己力量帮助别人,做了大量助人为乐的好事,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还有“自治区劳动模范”秦小娥,她是一个电焊工,也是一个已有孩子的年轻妈妈,她克服各种困难,月月超额完成任务,每天都超额完成两个人以上的劳动定额量,成为女职工的劳动标杆。李正风和秦小娥也成为进疆参加三线建设的第一批加入党组织的优秀党员。象这样的先进人物还有许多许多,他(她)们在为祖国三线建设增砖加瓦中,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是后人不该忘记的国家脊梁。
(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