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岩增,一位卓有建树的专业作家。在退休消闲之际,依旧笔耕不辍,老骥伏枥,将一路走来的珍贵记忆和难忘经历倾注于笔端,写成《流金岁月》,以飨读者。
【新视野文学】受岩波老师委托,从即日起连续刊载岩增老师的《流金岁月》,每日更新。欢迎各位读者继续阅读精彩,感谢您的热情关注!
【流金岁月】三线建设回眸之六:青春,献给边疆
一一紧张刻苦的学徒生活
作者 岩增
甫一进疆到哈密后,我被分配到铁木加工厂粗木车间,厂里还有细木车间,木材烘干车间,钢筋加工车间,机器维修车间,电工车间,烘炉车间等单位。除了烘炉车间是原下马单位留下了的砖混结构的大厂房及高大的烟筒,其它车间都是木结构突击现建的(中间是木板两面抹泥,很简陋)。因此除烘炉车间可以电气焊和锻造外,其它地方严禁烟火(包括吸烟)。

我们车间有6名学徒工,3名学锉锯工,3名学电锯工,锉锯工三年出师,电锯工二年出师。因在锉锯工学徒中我年龄最大(17岁),学历最高(初中毕业,后来了解到,就我是正式初中毕业,有许多都是来自农村小学文化),我不但是大师兄,而且成了车间老师傅们最喜欢的人。可不要小看我们车间的老师傅,有几个都是原天津建工系统技术顶尖的高级工,在建工系统选拔充实支援三线建设人员时主动报名调到了天津四建——那时很多干部职工是真心为了国家建设,情愿舍出自己的一切。我们车间主任高新铭是最高的七级工,技术全面,本来再工作一年就该退休了,仍主动申请支边,并表示要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技术工人再退休。我的师傅房宁峻6级技工,不但各项技术精,而且制图,钳工,机械维修样样精通,是有名的技术能手和革新能手。也是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主动申请调到四建来的。

学徒生活一开始就是紧张的,因为要尽快适应生产需要掌握基本技能,白天跟师傅学习设备使用知识和锉锯知识并实际操作,晚上学习书本理论知识,我师傅的几本专业书和教材都被我翻遍了,光学习笔记就写了几大日记本。我又主动与北京新华书店联系为大家定购专业书籍,以滿足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

根据公司要求,远在天山南麓的库车也需要建立综合加工厂,因此锉锯车间的设备要求复制一套!我刚刚全面掌握了锉锯基本技术,能熟练地进行各项技能的操作,原以为可以喘口气了,没想到又压上了新的担子:我被安排和我师傅负责机器设备的设计制作,虽然我是搭下手,但却开始了紧张的机械制图的学习和操作。师傅设计好总样和各个零部件的技术要求和尺寸,我负责零件图的标准绘制晒图和联系其他车间和公司机械站的加工制作。每天晚上几乎没有空余时间,边学习边画图,经过很短的时间,我学会并跟上了机器制作的需要。看到总装起来经过磨合可以正常使用的设备,我和师傅都会心地笑了,我们的心血变成了新的成果。而设备的完成,也预示着我要与师傅暂时分开了:我师傅要带一个徒弟去库车,把我和师弟小刘留下并由我负责锉锯车间的工作。突然觉得我肩上有了沉重的担子。

厂里的青年人很多,我是团支部宣传委员,团支部与厂工会配合经常组织活动,厂里也成立了广播站,业余时间除了广播公司和厂里的新闻,还播放大家喜爱的歌曲,曲艺,戏剧等。团支部组织青年歌诵比赛,篮球赛,乒乓球比赛等活跃业余生活。特别是不定期进行的黑板报比赛,既挖掘了各车间的宣传骨干又活跃了文化生活,毎次比赛我们车间都是第一名,因为我在厂里写写画画还是拔尖的。第二名总是在细木车间和烘炉车间中争夺,这两个车间都因女才子坐镇出的黑板报特色鲜明,尤其吸引男青年的是细木车间的主笔是当年全厂长得最好看的姑娘。她人漂亮字也漂亮,而且也是学徒工。那时学徒工是不准谈恋爱的,男女小青年对喜欢的人也就是偷着多看几眼,不敢有更多想法。为滿足年轻人的喜好,厂工会还建立了图书室,购进和订阅了小说,连环画,画报等书报刊物。尤其是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等刋物都成为大家业余时间的抢手读物。

转眼就要到一九六六年的春节了,当年除老职工有探亲假外,我们第一年参加工作的力工和学徒工都没有探亲假。我们车间的房师傅决定春节不回家留下来陪我们(当时还没有去库车)。过年一块包饺子,还把工会的锣鼓搬到宿舍教我们打锣鼓,大大减少了大家想家的情绪。

公司和工区的领导也非常关心留在工作单位的职工,许多领导也推迟了探亲与没有走的职工一块欢度春节,他们亲自到各个单身职工宿舍慰问大家,送上慰问品(水果瓜子水果糖等),还让单位食堂尽最大努力增加饭菜花样,丰富节日期间的职工伙食,让大家吃好吃饱不想家。听说还是有许多女孩子在宿舍里抱着痛哭,她们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和家庭温暖的十七、八九岁左右的孩子,都太想家了。那时的各级领导非常关心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