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恩师
作者:高连春
甲辰龙年的春分时季正是北京一幅流动的画卷。城里城外的樱花、桃花、杏花、海棠,各种花卉竞相开放。花红柳绿处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阳春三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早晨,我拨通了恩师家的电话座机。电话那一头传来曹璐老师清脆的声音:您好,哪一位?
“ 曹老师好!你猜我是谁呀?”
“噢,是小高呀!你在哪呢?”。曹老师立马就听出来我的声音。
“老师,我前些天回到北京,这次淑茹也随我而来。她提出今天欲去看望您老人家!”
“热烈欢迎你和小刘来我家做座!一会我让保姆去大院外面饭店订个包间!”
“老师,不用去饭店!这些年每次邀请您来大连我家住些日子,回回都被您婉言谢绝。淑茹说带上我最拿手好的三鲜馅,欲去家里为您包饺子吃呢!”
“那好的呀,你俩只带上馅就行,我让保姆备好饺子皮”……
挂断与曹老师的通话,我偕同夫人立马坐上网约车朝市中心地带的复兴门方向驶去。
人们常将老师比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老师更像火种,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燃烧了自己,照亮弟子们前行的征途。我与曹璐老师结缘始于1983年。从八十年代初期我所在的延边广播电台就成为北京广播学院的实习基地,那些年间每年都有该学院新闻系学生来此实习。台领导总是指派我担任实习生们的指导老师。1983年初夏,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系主任曹璐老师亲临延边前来看望和探视弟子们。在台长办公室里,我见到众实习生经常与我提起的这位慈祥可亲的曹老师。当她得知我这个新闻记者还是一名学习财经而非文科专业的“土八路”时,她便悄悄记下了我的通讯方式。记得那还是在送走曹璐老师不久,我收到从北京广播学院寄来邀我进修的信函。1984年3月初,我乘火车来到了北京。这也是平生我第一次进京。当我走进北京广播学院的校园,敲开新闻系主任办公室后见到了曹璐老师。她高兴的领着我去见了短训班辅导员老师。当年,我所念的这期新闻记者培训班除我一人是汉族之外,其余三十多位学员都是来自西藏与新疆两个自治区所辖各地方广播电台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学员。那一段学习期间,我与班上的这些少数民族学员相处融洽,情同手足。几十年过去了,我与其中几位要好的同窗好友至今还保持着交往呢。 北京广播学院是我国培养广播电视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当年学院领导对我们这期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培训班极为重视,倾其所有资源进行重点培养。仅有三个月的培训时间,极大拓宽我的新闻视野,受益终生。记得那一年五一节的前夕,曹璐老师到班上找到我。当场将写下她家庭地址与宅电号码的纸条交给我,诚心诚意的邀请去她家欢度节日。五一节的那一天,我拿纸条很快就寻找到位置于广播电视部家属区曹璐老师的家。家中有位年过八旬,一生做小学教师,慈祥亲切的家母。曹老师老伴也是东北人,是一位多年从事广电政策管理的局级高级编辑。他因曾去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进行工作调研。就与我这位延边土生土长的东北小老乡有着更多聊天话题。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我这个小城市长大的孩子一下子就感受到回家般的亲切和温馨。更令我感激不尽的是节后某一天,曹老师去班级找到我并告之:北京广播学院今年下半年将招收成人高考本科函授生。她要求我在北京培训班学习期间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好文化课,力取参加本年度夏季举行的成人高考。曹老师为我备齐高考教科书和文化课复习资料。还从家里为我拿来一台供听课时可录音的袖珍式收录机。在曹老师关怀之下,经过数月的文化课辅导班的学习和复习。当年夏季在北京广播学院所设的考场,我顺利的通过了文化学科的考试,如愿以偿成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专业的函授生。后来,经过五年时间的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我如愿以偿的获得北京广播学院颁发的大学文凭证书。这也让当年高考时我所报考的第一志愿美梦成真了。
“师恩如海,衔草难报,教泽流芳,倾我至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结识曹璐恩师始起,我始终将曹璐老师当成了至亲至爱的恩人。这四十余年不论是外出公差、途经京城、旅游观光,还是前来北京女儿家探亲。我都会抽出时间前来看望曹璐老师。到过家中拜访曹老师数十次之多。慈祥而温暖的曹老师还经常打电话关心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倾注着无限的关爱之情。二十年前,我的女儿在北京读书期间,曹老师多次邀请我三口之家前来家中作客。曹璐老师是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的领导岗位退休。她集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等多职称于一身。现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在退休多年时间里,她离岗不离职,教授博士生的时间直至八旬才算告老还乡。曹老师坚持自居安享晚年的生活方式。曹老师家还收留了两只流浪猫,如今两只猫咪都十多岁了,总是爱依偎在曹老师身边。难怪曹老师微信起名:老咪!
我去过曹老师家次数多了,就对她的家境了解得比较全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为了照料好家中耄耋母亲,经家政公司介绍来家的第一位保姆是个年仅16岁的四川女孩。小保姆来到曹老师家后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关爱。为了提升小保姆仅有的小学文化水准和她对现实社会认知与感悟。曹老师还出钱供她读文化培训学校四年的初、高中课程。后来,热心的曹老师还帮她找到体面的工作。并且助力小保姆在城里成家立业了。后期陆续几位进入家门的保姆大都年岁偏大,文化水准都不太高。曹老师待她们亲如家人,给予了非常多的热情和关爱。我在曹老师家曾多次见过那一位河南藉的保姆张姐。张姐刚來京时是位大半个文盲,她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可张姐心灵手巧,又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曹老师就为她买了拚音表贴满牆,送给她新华字典,每天还抽空教她读书写字,很快张姐便认得数千多个字。并还学会熟练用手机购物、买车票、网约车…,张姐蝶化成了手机的达人。我接触到的北京广播学院实习生,他们都对曹老师赞不绝口。曹老师一生的好人好事和善行义举犹如天上星星般数也数不清。如今已87岁高龄的恩师还坚持学习读书,锻练身体,听音乐,唱歌。经常约会学生们来家欢聚,保持良好心态,思维条理,话语从容。耄耋之年的恩师耳不聋眼不花,容光焕发气宇轩昂。看上去曹老师比实际年龄小得很多。
2023年初夏,我应北京一家影视基地之邀请前来京城助力其文化产业。去年,我曾多次前往家中探望德高望重的恩师。今年,重返京城工作之后所想到的最要的一件事儿就是与夫人一同来看望德高望重的曹璐老师。当我叩响房门,闻讯而来的保姆将我俩迎进了屋里,当我将手中的饺子馅和礼品盒递给保姆时,顺口问向这位来到曹老师家还不足两年的山东籍老保姆问道:姊妹,您还认识我吗?
老保姆应声答道:我乍不认识您呢!您就是去年带来大连樱桃曹老师的学生呗。
还没等我们在客厅落座呢,神采奕奕曹璐老师便从里间飞快走出来,她紧紧地拥抱了我们夫妻俩……
屹立在我眼前的恩师,她不但传授给了我知识。她还以慈善的心温暖和激励着我一辈子努力去做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正如同老师家中的这位王姓老保姆道中她的心声所言:曹璐老师不是一个人,她是一位大爱无疆的活菩萨!
文/高连春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高连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代作家》杂志社副主编,《鑫海文学》杂志社顾问,文学经历:从业记者生涯几十年,撰写和创作数千篇新闻、文学作品总计三百余万文字。出版并发行《镌刻在心上的往事》、《笔走天涯》两部散文集及一部长篇小说《绽放的金达莱》图书。并且已经将长篇小说改编30集(20余万文字)电视连续剧本《绽放的金达莱》。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