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此诗首句即知江南景也。短蓬,小舟也,江南水乡之物。或曰,水,寻常之物,不足为凭。君试看系短蓬之古木阴,即知人在江南。阴即荫,江南常绿,初春古木亦有荫。北方有木无荫也。
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唱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之妙,不在无晴有晴谐音双关。在于有情无情相辅相成。有情之极,便为无情。庄子云,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即此理。诗词之道,在于极尽人情而己。有情之理,无情之道。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此诗之妙,在于一静一动,隐人其中。首两句为静,寻常景色,不见人迹。风起帘自动,亦无人迹,唯最后句一香字,方知室中有人。何故,蔷薇香唯有人知也。
唯静有凉,心静自然凉也。
此诗可称清字。其妙处犹如清茶,需细品后方知其韵。
炎炎夏日,有此清凉,妙哉!
江南:无名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此诗之妙,全在一戏字。后四句连连重复,丝毫不觉得重复累赘。何故,鱼戏莲四周,悠然自得也。
细啄磨,犹觉此诗之妙不仅在鱼,而在于莲。鱼戏四周,而莲不动。听谓香清且远,鱼儿自来也。
此诗之妙,年轻不觉而年长自知。何哉?年轻时耽于世事,孜孜以求,浮躁不安,何有此闲气?唯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妙自知也。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此诗之妙,在于于轻淡平易中见哲理,融景、情和理于一炉。四月深山桃花开,此景物候也。惜春常恨花落早,今见山寺桃花开,其欣喜于何知?此情也。人生曲折何所似,山花复开又一春。不登高何见此景?白氏之所以高妙,不用华丽词藻,亦不用夸张手法,平常语句中即见人生哲理,如清茶,细品其味方出,妙哉!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诗同宋诗相北,注重意象而略议论,含蓄隽永而其意自见。《秋夕》即此类。静谧的秋夜,摇曳的烛光,多彩的画屏,一副多美好的秋夜气氛啊。不料中间一字即奌出全诗基调—冷。流萤在草间飞舞,暗示外人少来,荒草己生,罗扇更是受冷落的暗示。第三句天阶一词明确点出这是在宫里,一个凉字进一步点示人心,宫女多年不见幸,心灰意冷了。最后一句点出宫人只能与牛女星作伴,叹自己的命运连牛女也不如。心境寂寞悲凉可知。
全诗不发一语,作者主观倾向自见,妙哉!
画: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此诗,妙在后两句,一语双关,画寓人生。所谓春去花还在,喻君子保持青春心态,富有朝气,今谓之不改初心是也。所谓人来鸟不惊,喻人生通达沉静,每逢大事有静,勿患得患失也。
别薛华: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世人只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之乐观,读《别薛华》即知王勃不得志之悲。此诗宜同《滕王阁序》参看。
两诗韵脚相同,平仄相同,但心境绝不相同。王勃一生不得志,终赴水而亡,悲哉。然唐诗之盛,初起四杰,身去诗在,永载典册。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起句平易,今昔对比,但暗寄人世沧桑。颌联气象宏大,极指洞庭水之雄。颈联由景入情,引入身世之悲。尾联另辟溪山,由家入国,慨叹国家多难。
短短八句,三联对偶,极尽时空之感,家国之悲,兼雄浑沉郁于一体,冠绝唐诗五律,气压百代岳阳楼咏诗。可谓杜工部人诗俱老之作。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吾见李太白此诗,一如既往的浅白明快,一如既往的极具夸张,出人意料,但却符合人情常理。
太白七绝为人所称,其妙于兹可知。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作者落叶归根,终于回到了故乡。荣退乡里,归乡心切,想故乡的人一定欢迎我这个游子吧。然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人你是从那来啊。作者心里不禁一沉,由兴奋转而感伤。唉,乡音无改人事非,离乡日久,故乡人己经不认识我了。形象趣浓,转折跌宕,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人情人事,尽在其中,妙哉。
三四同一二句呼应,当年自己少小时离开了家,现在家乡的少小己不认识自己了。一句衬托其老。离乡日久人己老的时空感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
咏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本诗初读有个矛盾,既然白毛浮的是绿水,如何红掌拔的是清波?由此即知此乃江南景也。到过江南的人就知道,水深到一定程度,远观呈绿,近入则清。王安石则曰,春来江水绿如蓝,一理也,此等现象,亲临方知。此诗传言骆宾王七岁所写。妙在童心童言童趣,笔下的鹅清新自然,真实可爱也。如果是成人则不一定这样写了,必有所寄也。
后人往往被后面三句所感染,认为首句三个字即鹅本身,其实作者谐言双关也,此亦鹅之叫声也。唯有如此,鹅形鹅声鹅态,如在眼前了。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小杜著明七绝之一。此诗文中有画,情景交融。清明时节雨是常见现象,路上行人何以断魂呢?我们知道,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也是容易引发敏感诗人思愁情绪的季节。春思春愁,即谓此也。清明节又是个由寒转暖,柳绿花明的时节,人们此时出外踏舂,或祭扫先人,是个大节气。却遇着细雨纷纷,更能引起加剧本来蕴结于胸的春愁春思,或人在异乡的乡思,或人在远方的情思,或人神永隔的亲思,或己志不伸的愁怅,或几种情绪交结在一起。
细雨纷纷,愁思纷纷,怎会不断魂呢?找个小店歇歇脚,喝奌小酒吧,以解春寒,以慰春愁。这是人之常情,正在此时作者遇见了一个放牛的牧童,问酒店何处,牧童随手一指,看,就在那杏花初开的村子就有。诗在这里结束了。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牧童问答的情态,仿佛看到了雨润杏花的春景,无限想象,回味无穷。前两句和后两句前后承接,而又横生情趣,诗中有画,清新自然。小杜诗名,不为无由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是李白著名七绝之一。在烟气冥冥,百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作者在黄鹤楼送挚友孟浩然东赴扬州。作者站在岸边,一直目送载着孟浩然的船一路东去,在碧空万里中越变越小,最终消失在天边,但作者仍不忍离去,但他看见的只是那不绝的长江浩浩荡荡的东流水。此诗气势宏大,寓深情于流水之中,寄落寂于碧空之中,心情不着一字自见。太白洒脱旷达,融入天地之间,不愧"谪仙人”之称也。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工部老来诗愈工,巜登高》一诗可当此谓也。前四句状景,后四句道情。四联皆对。一二句内自对。三四句有气,为峰突起。五六句有情,紧密相联。七八句以停杯作结,稍弱。老杜万里流漂,孤苦无依,多病无聊之情,尽在其中。
此诗老杜自许作,后人安得重复寻。寻常作诗,首联要平易,以利后面高语。可老杜偏不。一出手就气势不凡。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道夔门之状,你看,风呼呼不止,天是那么的高,耳边传来一声声的猿啸,显得是那样的悲哀,而诗人一个人孤独站在高台上。此情此景,谁人会无动于衷呢,何况漂泊无依,一生不得志,伤国忧民的诗人呢。
再看首句的音律,按平仄要求,首句音律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但老杜亦不然,用了平字"哀",看似破律,其实极妙,若用仄音字,则要么短促而下,要么起伏不定,用一平音哀,平而长,状其哀音不断,加强悲哀感,烘托气氛,实则道作者之哀也。
再看第二句,渚清,沙白,对鸟儿来说,那就是家。鸟儿有家可回,但作者呢,万里漂泊,无家可归。因此该句表面写景,其实表达作者孤苦无依之悲。虽然没有第一句那样恸人心,但不经意间表达了作者心情,此等文字功夫岂是寻常人具有的?
胡震亨《唐音癸签》:无论结语膇重,即起处“鸟飞回”三字,亦勉强属对,无意味。此评论大谬。
我们再看颈联。无边落目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经过第二句的和缓,第三四句又一次气势凸起。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看来无穷无尽的秋枝秋叶铺天盖地而下,无休无止的长江滚滚而来。气雄万钧,苍范天地。真是骨力十足。与些同时,我们却感到了一丝苍凉。落叶,这是秋天特有的景象,正同作者年老多病相对应。而滚滚不休的长江水这样自然浩大的生命力又衬托着作者壮士未酬,年华己老的悲凉。两句仍然是以景托情,情景相融,既有万钧之气,又有郁沉之感。老杜真是如椽巨笔也。
经过前两联的渲染和铺陈后,作者终于直述胸臆了,沉郁在心的悲苦情结喷薄而出。万里漂泊,老来多病,孤苦无依,登高远望,看此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意,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承接和呼应颌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尾联承接颈联,道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作为诗人,夲来以酒助兴,但因病连酒都断了,更增加悲愁之意,到此本诗嘎然而止,留下的意味让读者体会好了。前六句“飞扬震动”,尾联“软冷收之",道尽无限悲凉之意。
此诗气势宏阔,笔力雄健,而又饱含沉郁之意。唯此景,此情,此人,方有此诗。悲秋之作多矣,若无老杜生平遭遇,家国情怀,笔下诗才,风云际会,断不会如此写作,情、景、人,三者不可,成就了这首唐七律之首。后世学杜者,无杜之际遇,无杜之才。要么只能学他琢磨字句,要么只能"独登高楼强说愁",更显出此诗的卓然不凡了。
绝句二首:杜甫
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生机盎然,春光一片。正当我们沈醉于鸟语花香的春机之中的时候,作者突起一笔,又一年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可谓触景生情,由此及彼,作者一时思飞千里,回到故乡,又从故乡飞回,不禁喟然长叹,韵光易逝,有家难回啊?为啥难回?家国多难呗。此正是绝句作法,前面都是铺起,尾句突起奇句。于平易中起峰。言尽余意不断,耐琢磨。
后四句将花鸟置于碧水青山的背景,正好引思乡之情,鸟花皆有所托,独我作异乡客耶?自然之笔,谢尽雕琢。
他乡之乐引思乡之苦,自然之妙衬离乡之愁。